•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博物館教育的多元化趨勢

      2021-09-15 05:50:58焦鄭珊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2021年4期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多元城市化

      摘 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和公眾對博物館教育功能認識的加深,人類在面臨與自然日益隔絕的困境之時,也認識到博物館對連結人類與自然的重要作用,而博物館教育是加深人與自然連結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此時代背景下,博物館教育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教育理念日益多元并影響教育實踐活動,博物館教育也在傳播知識之外開始承擔文化引領、產業(yè)支撐等更加多元的作用。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代,博物館要平衡資源分布、夯實理論支撐,以更好地發(fā)揮多元教育功能。

      關鍵詞 城市化 博物館教育 多元

      根據(jù)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COM)的最新定義,博物館是“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的非營利性機構。”[1]可見博物館教育已經逐步成為當代博物館最為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文化的日益多元,博物館的數(shù)量、形式隨之轉變,公眾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和教育目標也發(fā)生變化。在此背景下,博物館教育理念和博物館發(fā)揮教育功能的具體方式都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在諸多類型不同、形式各異的博物館中,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因其內容貼近教育熱點、主題兼顧自然與人文等特征,而在教育領域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自然科技類博物館教育的轉變與發(fā)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個博物館教育的現(xiàn)狀與未來,極具研究價值。

      1 城市化背景下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與教育

      1.1 城市化進程加深自然科學類博物館與公眾關系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顯著趨勢之一即城市化。城市伴隨著農業(yè)的高度發(fā)達而產生,以人口密度、象征功能和城市規(guī)劃為主要特征[2],通常承擔著貿易、手工業(yè)、政治、軍事等社會功能。城市化即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居民不斷從農村向城市地區(qū)遷移的過程[3]。近代以來,世界各個地區(qū)都呈現(xiàn)出明顯的城市化趨勢:21世紀初世界上接近一半的人口長期生活在城市中,據(jù)預測到2030年城市人口將達到總量的60%[4];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城市人口數(shù)量遠超于此,如英國有將近9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5],2014年北美地區(qū)城市人口比例達到81%,歐洲城市人口比例達到73%[6],2019年新加坡城市人口比例達到100%,日本達到92%,澳大利亞達到86%[7]。城市化進程的突飛猛進,將原本小規(guī)模聚居于自然環(huán)境中的人集中于某一較為固定的區(qū)域之中,這意味著人類生活在一個與以往所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截然不同的、高度設計改良過的、為人類所支配的環(huán)境中,自然往往被認為是可消費的[8]。

      可見城市化進程的直接后果之一即加深了人類與自然的隔絕,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日益減少,失去了很多感知自然、理解自然的機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自然缺失癥、環(huán)境污染、缺乏人文情懷等不良后果屢見不鮮。盡管人類的日常生活已不再像祖先一樣依賴于自然,但人類依舊需要一個途徑來連結城市生活與自然環(huán)境,以此了解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博物館恰逢其時地承擔起溝通城市居民與自然界的“橋梁”“窗口”作用。據(jù)統(tǒng)計,在今天全球超過55 000座博物館的內容涵蓋自然、科技、歷史、藝術等多個領域,并面向普通公眾、專業(yè)工作者、學生等不同人群,因此城市居民可以根據(jù)不同需求在不同的博物館中重新親近自然、切身體驗,并免受舟車勞頓之苦和時間不足的限制。

      1.2 博物館的發(fā)展與教育轉向

      博物館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機構,對人類文明的保存、展示與傳承起著源遠流長且日新月異的作用,其自身也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社會體系的完善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而不斷發(fā)展、變化,并且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公眾生活中。我們可以從公元前三世紀的繆塞昂學院(Mouseion)甚至是更遠古時期人類出于自然崇拜、宗教信仰、經濟積累等需求而自然產生的收藏行為中追溯到博物館的起源,但這種出于生存本能的收藏行為和現(xiàn)代意義上博物館的收藏行為有本質的不同。出于對藏品本身價值的肯定和某種個人興趣而收藏物品的行為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這也被認為是現(xiàn)代意義上博物館的起源[9],私人藏品匯聚的珍寶柜(Curiosity Cabinet)隨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思潮所推動的思想解放逐漸向公眾開放,在其影響下大英博物館(1753)、盧浮宮(1793)等一批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一時期博物館大多專注于藏品的數(shù)量及稀缺性,收藏以及基于藏品的研究是其主要功能[10]。

      隨著人類思想的日趨解放和科學革命所帶來的科學技術爆發(fā)式發(fā)展,以及為了宣傳展示科技成果、推動世界貿易而舉辦的各種博覽會的盛行,兼具收藏、展示與推廣教育使命的博物館開始出現(xiàn),自然科技類博物館也隨著科學技術的誕生與發(fā)展應運而生,如1857年建立的倫敦科學博物館、1930年向公眾開放的紐約科學與工業(yè)博物館等[11]。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即與自然、科學、技術有某種關涉的博物館,通常包括科學博物館、科學與技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科學史博物館、科學中心以及地質、天文等專業(yè)博物館。根據(jù)《世界博物館2018》統(tǒng)計,在全世界共55 000座各類博物館中,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約有8 000座。自然科技類博物館誕生的社會背景,即科學技術的爆發(fā)式發(fā)展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和公民生活水平,科學技術成為極具推廣價值的信息,人們迫切地需要向公眾展示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應用效果,并將這些成果盡可能推廣以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的利用率、提升社會生產力。如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工業(yè)博覽會展出了影響世界發(fā)展歷程的軌道蒸汽牽引機、高速汽輪船等,極大地激發(fā)了參觀者對工業(yè)成就的贊嘆和對相關領域知識的探索熱情,其獲得的18余萬英鎊利潤被用于購買位于南肯辛頓的土地建設科學和藝術中心,博覽會中的大部分展品在展會結束后在南肯辛頓博物館展出,這是倫敦科學博物館的前身。隨著展品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1909年科學類展品被單獨展示于以科學教育為主要目的的倫敦科學博物館,其余展品則展示于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塊土地上還建立了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自然科技類博物館誕生以來,通過展品陳列、公開講座、互動性展陳等多種方式,向觀眾傳授相關知識、理念。如倫敦科學博物館保存并展示了大量在數(shù)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醫(yī)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和工業(yè)領域有重大歷史價值的陳列品,讓觀眾得以了解各學科的發(fā)展歷程和最新進展;位于荷蘭萊頓的布哈夫博物館(Museum Boerhaave)最為引人注意的展品就是按比例還原的解剖劇場,不僅生動還原了以往解剖課的開展形式和生理學的發(fā)展歷程,也是今天向觀眾進行公開講座、播放教育影片的絕佳場所。

      社會的發(fā)展和觀念的轉變,也推動博物館的形式、使命發(fā)生轉變,博物館的社會功能迎來了由收藏、展示到教育的轉變。19世紀末,史密森博物館學會的古德(G. Brown Goode)提出了“教育性博物館”理論[12],在一定程度上為20世紀博物館的教育轉向奠定了理論基礎。20世紀70年代,以“全球化的世界觀、滿足社會需求的研究、不斷適應社群的活動,以及對個人及社會發(fā)展有所貢獻的方法、研究和實踐”[13]為目標的新博物館學應運而生,豐富并完善了傳統(tǒng)博物館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功能定位,將博物館的工作歸納為“收藏-保存-跨學科研究-展示-觀眾參與的教育活動”,并倡導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的象征應關注地方社群,應與當?shù)厣鐣幕瘏f(xié)調互動[13],博物館工作的中心逐漸實現(xiàn)由“物”到“人”的轉移,更加關注觀眾的需求、當?shù)氐奈幕?984年美國博物館協(xié)會發(fā)布《新世紀的博物館》(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報告,指出“若典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1990年,時任美國博物館協(xié)會首席執(zhí)行官Edward H. Able認為“博物館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實上教育已經成為博物館服務的基石”[14];1992年,美國博物館協(xié)會推出《卓越與平等:博物館教育與公眾認識》(Excellence and Equity: Education and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s)指出教育應該是博物館公共服務的中心;2010年,美國博物館聯(lián)盟(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AAM)發(fā)布《美國博物館的卓越性》(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ce for U.S. Museums)報告關注博物館的公共責任,指出博物館需堅持公共服務者的角色并將教育置于核心位置。與此同時,博物館教育也不再以建構具體的知識體系為目標,而是將“在公眾中建立文化、歷史和社會的認同感”作為宗旨[15],這意味著博物館不僅真正開始重視教育,也開始關注博物館教育的目標、形式及內容,一系列理念和措施應運而生:如美國結合K-12教育和STEM教育理念,重視啟發(fā)式教學和即時評價,通過適合不同年齡兒童的展覽、參與式互動等博物館項目來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思維,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根本目標在于助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新時代對博物館資源的創(chuàng)新運用,則使博物館成為培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平臺,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的走紅讓博物館成為年輕人的時尚,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慈善舞會也成為時尚界的盛事。

      新博物館學的萌芽及發(fā)展,本質上與博物館機構的發(fā)展階段協(xié)調統(tǒng)一。博物館起源于人類天然的對新鮮事物的關注和收集行為,圍繞“物”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并最終收集、保存了大量的物質遺產,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建筑,保存了人類文明的過往,是珍貴的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如何利用博物館資源成為新階段的主要議題,新博物館學圍繞博物館的使用者——公眾所提出的諸多理念,是博物館發(fā)展新階段的重要議題,也是博物館以人為中心、以教育為主要目標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人類與自然的隔絕,客觀上為博物館的存在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客觀需求;博物館自身的起源與發(fā)展,一方面是城市化發(fā)展的產物,另一方面也因其自身所具備的形式多樣、內容多元、便捷可達、主題鮮明等特征,成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文化機構,承擔著連結人類與自然、教育公眾的使命。

      2 博物館教育的多元化趨勢

      博物館承擔教育功能之初,通常是借助館藏文物、歷史文獻、展陳設計、環(huán)境布置等博物館所具有的獨特的資源,通過藏品標簽、展覽講解等形式,向參觀者傳達某些信息,是博物館向觀眾傳播知識、施加影響的過程。同時,博物館教育在整個社會教育體系中,通常承擔著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補充者的使命,與其他教育形式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獨立的,各司其職。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需求的不斷轉變,博物館教育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

      2.1 教育理念引領博物館教育的多元發(fā)展

      博物館作為教育理念的踐行者、教育活動的實踐者、教育思想的傳播平臺,在教育理念的引領下不斷調整自身的運行理念、展陳方式乃至建館目標。教育理念的轉變,直接影響著博物館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和實踐形式。

      回顧教育理念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教育內容在不斷豐富,如西方教育傳統(tǒng)中從“三藝”(文法、修辭、辯證法)到“四藝”(算數(shù)、幾何、天文、音樂)增加了人對世界的觀察和感知;布魯納主張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學會探索世界、使用知識,而非單純的知道知識[16];懷特海則主張適當?shù)慕逃紤摪膶W、科學和技術,這是對人對世界感受的強調和對人類全面發(fā)展的強調[17]。同時,教育方法也在不斷豐富,如孔子以一對一的啟發(fā)誘導教育為主,《論語》就是記錄孔子與其弟子的交流內容;蘇格拉底則通過“助產術”的詰問-助產-歸納-定義四個步驟引導學生思考、鍛煉學生能力,但也是一對一的理論傳輸;近些年興起的教育人類學則是將關注點放在“受教者”的典型代表,如德國教育學家博爾諾夫主張要從個體所處文化被創(chuàng)造的歷史進程中以及個體與文化、與歷史的關系中來考察個體,從需求出發(fā)來理解文化、探討教育;項目式學習、情景式教學等理念被提出并獲得廣泛關注[18];我國對教育方法、特別是對兒童群體教育的關注日益加強,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方針來豐富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方法:1984年4月,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第一次使用“素質教育”一詞,并指出“一個時期以來,不少地方把基礎教育辦成了單純的升學教育,這就導致了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偏向。基礎教育不能辦成單純的升學教育,而應當是社會主義公民教育,是社會主義的公民的素質教育”[19];1999年,國家發(fā)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正式將素質教育上升為國家意志,“唯知識”的教育理念不再占據(jù)主導地位;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強調促進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樹人的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系列政策方針,都表明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國際關系日趨復雜、人與自然關系日益受到關注的時代,僅僅以升學為目的、以知識傳輸為主要方式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已不再滿足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和國家、社會、公眾的多方需求,教育理念的轉型勢在必行。

      近年來,隨著公眾對教育理解的加深和對認知理解的轉變,博物館教育也呈現(xiàn)出多元的趨勢。1999年,Lakoff和Johnson在《肉身的哲學:具身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中首次將認知科學劃分成第一代認知科學(The First-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和第二代認知科學(The Second-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20]。第一代認知即無身心智(disembodiment)的認知科學,基于英美分析哲學的傳統(tǒng)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秉持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思想,將身體和感官完全分離,以計算機科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等學科為中心學科,依據(jù)計算機隱喻,將認知視為抽象的、無身的符號推理和計算的過程。相較于第一代認知,第二代認知科學主張認知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situated)、發(fā)展的(developmental)和動態(tài)的(dynamic)[20],人的感覺經驗和思想被緊密地結合起來,強調身體對于認知和心智發(fā)展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環(huán)境、身體、心靈的動態(tài)統(tǒng)一,環(huán)境因素通過身體而作用于認知和心智[21]。第二代認知科學的提出,一方面肯定了身體與環(huán)境的重要價值,呼喚公眾對教育過程中環(huán)境、互動、感官、體驗等元素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對傳統(tǒng)教學關系進行了反思,曾經教與學被視為單向的傳授,教師可以拿著“畫筆”在兒童心靈這張“白紙”上任意描繪,學生是知識的承載者與接收者,而具身認知則提示我們身體經驗、理性思維和環(huán)境因素都可以影響個體的知識建構過程。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博物館教育呈現(xiàn)出多元發(fā)展的趨勢,在不同的語境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首先,博物館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場域,發(fā)揮著學校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空間、交流平臺、社會工具等多重作用。許多國家已經把博物館列入國家課程標準,以此來加深學校教育和博物館教育的聯(lián)系與互動:英國在1988年制定了“國家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明確主張博物館教育和學校課程緊密結合,并于1999年推出“博物館和美術館教育計劃”以推動博物館服務學校的全國項目;德國充分利用境內6000余座不同類型、不同規(guī)模的場館,通過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育方案、培訓教師等方式開展場館教育;法國在2007年發(fā)布的《當今的科學教育:著眼于歐洲未來的教育改革》報告中將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的原因歸于傳統(tǒng)的演繹教學法(Deductive Approach)的枯燥,主張給學生提供科學觀察和實驗的機會、指導他們學習并構筑自己的知識的歸納教學法(Inductive Approach)即“基于解答疑問的科學教育”(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發(fā)展;澳大利亞在2014年發(fā)布的《STEM:澳大利亞的未來》報告中明確推進學校、博物館、社區(qū)等機構的合作。在國家政策的引領和國外教育理念改革的雙重影響下,我國諸多學校依托于博物館,也開展了豐富多元的教育活動,形成“課堂講授+博物館鞏固”的教育模式,例如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博物館資源的應用提出要求,指出學校和教師應充分開發(fā)各種校外課程資源,利用博物館實現(xiàn)“將原來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展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唯物史觀、時空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22]《奇妙博物館》《博物苑》等博物館主辦的雜志面向不同的讀者群形成了較為廣泛的影響。自2013年2月《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發(fā)布并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以來,研學旅行也成為我國近些年的社會熱點,愈發(fā)受到公眾的關注和認可,社會影響日益擴大;2014年8月,《關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則首次明確了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發(fā)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研學旅行是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博物館、科技館等場館作為研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發(fā)揮了重要的社會價值,截至2020年8月,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超過1600個,諸多博物館均在此列。博物館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搭檔”,發(fā)揮著完善學校教育、鞏固學校教育成果的作用,這是博物館教育多元化的一個方面。

      第二,博物館教育的多元化趨勢也體現(xiàn)在博物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體系的獨立一環(huán)的價值日益得到認可,開始脫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而獨立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例如,芬蘭于2020年9月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采取實際場景主題教學來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加深學生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近年來中國各地興起了研學旅行的熱潮,博物館作為研學旅行基地能夠有效激發(fā)參與者的興趣、加深其對相關領域的了解;博物館還能夠為不同領域的人提供職業(yè)技能培訓,如歐洲委員會成人終身學習委員會專門設立了博物館學習項目(The Learning Museum),旨在為相關領域人員建立一個永久的平臺,提供參與、學習博物館知識的機會[23];博物館還在關心殘障兒童等特殊群體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如倫敦科學博物館(London Science Museum)每年都面向5~14歲視力障礙兒童舉辦“視覺發(fā)現(xiàn)日”活動,通過聲音表演秀、沉浸式故事體驗等呈現(xiàn)不同的主題;美國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Brooklyn Children Museum)為孤獨癥兒童設立感官活動室,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與西奈山伊坎醫(yī)學院的西弗孤獨癥中心(Seaver Autism Center at the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合作開發(fā)了面向5~14歲孤獨癥兒童的探索之旅(Discovery Squad Tours),通過探索博物館、挖掘化石等體驗活動來幫助孤獨癥患者融入社會;美國史密森學會則為所有特殊兒童開設了“博物館的早晨”感官友好項目,通過預約在周末上午為特殊兒童家庭預留專門的參觀時間和參觀空間;中國的首都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大型博物館則已經開始嘗試提供手語講解;上海博物館在長期致力于打造無障礙博物館空間的同時,近年來開展多項無障礙活動,如2019年以“浮槎于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珍品展”為契機,舉辦了一系列面向肢障、聽障和視障人士的特展無障礙課程,2020年向長寧區(qū)特殊職業(yè)學校提供陶俑彩繪課程,2021年推出無障礙導覽等。

      2.2 時代發(fā)展為博物館教育設定多元化目標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公眾對博物館教育理解的日趨深入,博物館教育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使命,在傳播知識之外開始承擔起文化引領、產業(yè)支撐等多元任務。

      首先,博物館教育在傳播知識之外,還具有文化傳承與保護、文化引領、文化自信建立等多元功能。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huán),具體來講要深入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加強文物科技創(chuàng)新,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國工程,開展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加強文物和古籍保護研究利用,推進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址保護,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制度。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加強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保護。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同時還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yōu)化城鄉(xiāng)文化資源配置,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shù)字化發(fā)展。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傳統(tǒng)的收藏、展示功能外,博物館被賦予了文化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當代應用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公共文化服務等全新職能,博物館教育則成為發(fā)揮上述職能的重要途徑,也成為國家文化建設、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重要參考指標。

      第二,博物館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發(fā)揮國家作用、加強國家話語權的重要途徑。為持續(xù)推進我國博物館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國家文物局等九部門于2021年5月24日發(fā)布《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為全球博物館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要重點培育10至15家代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行業(yè)發(fā)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這意味著博物館的運營形式、博物館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博物館教育項目的設計和實施等均為博物館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得到集中的發(fā)展與完善,成為引領國際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范國際博物館行業(yè)標準的有力聲音。

      第三,博物館開始承擔支撐產業(yè)發(fā)展、傳承產業(yè)文化、完善產業(yè)結構的作用,并以博物館教育為途徑向公眾傳播相關理念。2021年5月11日,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等八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推進工業(yè)文化發(fā)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通過五年努力,工業(yè)文化支撐體系基本完善,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進一步深入,工業(yè)文化新載體更為豐富,初步形成分級分類的工業(yè)遺產保護利用體系和分行業(yè)分區(qū)域的工業(yè)博物館體系;打造一批具有工業(yè)文化特色的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路線,建立一批工業(yè)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傳承弘揚工業(yè)精神;推動工業(yè)文化在服務全民愛國主義教育,滿足并引領人民群眾文化需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推動形成工業(yè)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新局面。達成上述目標的途徑之一即博物館教育,通過博物館資源、博物館課程設計等手段傳播相關文化,以期建構完整的工業(yè)文化支撐體系。

      由此可見,博物館教育的目標、對象、形式相較于以往均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在傳播知識之余,與國家形象、社會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等多方面因素有了深度關聯(lián),在諸多方面和領域發(fā)揮了重要影響。

      3 面對挑戰(zhàn)與機遇的中國博物館教育

      在社會發(fā)展與時代變遷的共同影響下,我國博物館行業(yè)正處于國家重視、公眾關注、多方支持的歷史機遇中,正經歷著快速發(fā)展與劇烈變革,被賦予了諸多社會價值與歷史內涵,是當下最為引人關注的文化領域之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博物館行業(yè)得到極大發(fā)展,數(shù)量快速增加,類型日益多元,博物館教育日趨受到各方的關注和認可。與此同時,受理論建構不夠完善、博物館建設者對相關領域了解不夠深入等諸多影響,中國的博物館也面臨著同質化嚴重、分類混淆、教育實踐活動主題不明缺乏深度等問題。可以說,中國的博物館教育,正與中國博物館行業(yè)一起,在面對重大歷史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zhàn)。應對挑戰(zhàn)、把握機遇,我國的博物館需要關注一系列問題:

      第一,客觀認識差距,平衡博物館資源分布,推動博物館更好地發(fā)揮教育功能。博物館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首先體現(xiàn)在中外博物館數(shù)量的差距上。盡管我國博物館行業(yè)近些年來發(fā)展迅速,但不能否定的是歷史基礎薄弱,人均博物館數(shù)量與歐美國家有較大差距。據(jù)統(tǒng)計,2019年我國每25萬人才擁有一座博物館,而美國在2014年就達到了每9 300人擁有一座博物館,英國在2002年則達到了每26 400人擁有一座博物館。根據(jù)西方國家經驗,在城市化發(fā)展到一定水平之后,通常平均10萬人左右會擁有一座博物館,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和地區(qū)甚至可以達到1~2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我國目前博物館總數(shù)雖然較大,但相對于超過14億的人口總量而言,我國人均博物館數(shù)量與國外存在很大差距,這直接造成了公民參觀博物館的機會較少、博物館難以提供針對性的服務等問題。其次,我國博物館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也體現(xiàn)為城鄉(xiāng)差距大、博物館集中于城市。我國博物館整體分布呈“東南密西北疏”的分布格局,并且呈現(xiàn)出東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的“梯度化”特征,集中分布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市域博物館密度分布存在正的空間相關性[24]。博物館分布的空間特征,造成城市居民能夠更加便利地進入博物館、享受博物館資源及其提供的相應服務,而鄉(xiāng)村居民想要接觸博物館則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經濟成本。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博物館的影響力相對局限于城市中,對鄉(xiāng)村地區(qū)的影響則小的多。博物館既是城市化進程的產物,又在城市中發(fā)揮著遠大于鄉(xiāng)村地區(qū)的影響力,可以說對城市文明的塑造與發(fā)展有較大影響力。然而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城鎮(zhèn)人口比例為63.89%,可見農村人口依舊是我國重要的人口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文化的重要構成。博物館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城市,難以輻射至鄉(xiāng)村地區(qū),這造成其對國家文化的影響力相對有限,客觀上限制了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fā)展。再次,我國博物館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也體現(xiàn)在博物館課程設計水平、從業(yè)人員專業(yè)水平等“軟實力”的不均衡。盡管我國博物館數(shù)量眾多,但也存在私人博物館與公立博物館、社區(qū)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等不同性質、不同規(guī)模博物館之間的差距。以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為例,中國科學技術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等大型博物館,展教面積均過萬平方米,年接待觀眾人次逾百萬,擁有視覺媒體系統(tǒng)、網上博物館系統(tǒng)等技術體系,還擁有實驗室、研究室、教育活動點、探索中心等為教育服務的硬件設施,并結合博物館特色資源、銜接學校課程內容,自主開發(fā)多學科、多形式的教育課程,擁有自己實力雄厚的教學科研團隊。僅以北京為例,各區(qū)均有自己的科技館,卻往往面臨著展品匱乏、創(chuàng)新性不足、專業(yè)人員流失等問題,甚至以開設觀鳥、機器人等課外培訓班為主要工作內容,與其他類型的校外培訓機構難以區(qū)分。我國博物館資源分布的不均勻、輻射范圍的集中,客觀上造成博物館教育很難與國家教育很好地融合,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依舊延續(xù)學校教育為主的現(xiàn)狀,更毋庸說在更多領域、更多方向發(fā)揮多元教育功能。因而,加強博物館建設、平衡博物館資源分布是我國博物館發(fā)展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第二,夯實博物館教育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明晰不同類型博物館教育實踐活動的特征、優(yōu)勢和目標,努力建成多層次、多維度、多方向、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立體博物館教育實踐體系。博物館教育作為獨立的教育實踐類型,在文化引領、產業(yè)支撐乃至國家形象上都發(fā)揮著自己的價值,如中國科學技術館的“華夏之光”展廳,系統(tǒng)介紹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科技文明,讓國內外觀眾了解到除“四大發(fā)明”之外中國古代還有眾多影響巨大的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是對外傳播形象、對內樹立文化自信的有力途徑;東方紅農耕博物館依托洛陽的中國一拖廠址,全面展示中國現(xiàn)代農耕機械設備的發(fā)展歷程,同時呈現(xiàn)農耕文化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影響,通過工業(yè)旅游這一新運作模式,以農業(yè)機械為切入點向公眾傳播新中國波瀾壯闊的工業(yè)化歷程以及悠久的農耕文明。其次,作為社會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對我國開展全民終身教育、提升公民綜合文化素養(yǎng)有重要推進作用。全民教育、公民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基礎是“全民”,即讓博物館的影響力超出所在城市的地理限制,向周邊鄉(xiāng)村乃至全國輻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線上博物館成為一種趨勢,幾乎所有博物館網站的建設都日趨豐富、完善。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等一大批行業(yè)領先的博物館開始線上博物館建設并相繼投入使用,這讓博物館的影響超越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中國科學技術館承辦制作的《科普大篷車》欄目、諸多博物館發(fā)起的流動博物館行動,都主動把博物館資源送到曾經難以到達的地方,將其影響力不斷擴大。第三,作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補充與實踐平臺,博物館在深化對學校教育的理解、拓展家庭教育的實踐范疇上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中國科學技術館每月設定兩個主題,針對不同年齡的青少年開展不同內容的品牌教育活動,既涉及到目標觀眾需要關注的社會熱點,也與他們在學校所學的課程內容有一定的相關性;很多家庭也將去海洋館、天文館作為假期家庭出游的必選內容。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虛擬現(xiàn)實等新技術快速發(fā)展、慕課(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等新博物館資源利用形式和博物館教育開展形式的興起,博物館成為影響力更大、面向觀眾范圍更廣的教育資源與教育形式,發(fā)揮著持續(xù)的作用。如天津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正式開設慕課的博物館,2017年與南開大學合作推出了博物館慕課課程,包括精品文物視頻課程、天津人文的由來等,同時還搭建在線教育平臺對慕課進行線上推廣,天津市試驗中學、天津市梅江中學等諸多學校已進駐平臺;湖南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一批博物館也結合自己的館藏特色,推出慕課課程,將其影響力擴展到線上的萬千網友。

      抓住歷史機遇,博物館加強與家庭、學校、社區(qū)的多元合作,開展多元的博物館教育實踐,以此來支撐國家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個人的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ICOM. Museum Definition[EB/OL].(2007-08-24).https://icom.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

      [2]Nicky Compton. 2015. What is the Oldest City in the World?[N] The Guardian, 16 February 2015.

      [3]Cecilia Tacoli, Gordon MaGranahan, David Satterthwaite. Urbanisation,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 Poverty[M]. Lond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15.

      [4]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2003[R]. 2004.

      [5]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2002[R]. 2003.

      [6]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2014[R]. 2015.

      [7]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2019[R]. 2020.

      [8]James R. Miller. 2005.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Extinction of Experience[J].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8): 231-240.

      [9]Susana Gómez López. Natural Collections in the Spanish Renaissance[C]//Marco Beratta. From Private to Public: Natural Collections and Museums. USA: 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 2005:13-40.

      [10]S. M. Nair. The 'Greening' of Natural History Museums[J]. Museum International, 1996, vol.48(2):8-13.

      [11]Sharon Macdonald. Exhibition of Power and Powers of Exhib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cies of Display[C] // Sharon Macdonald. The Politics of Display: Museums, Science,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1-24.

      [12]Genoways, H. and M. A. Andrei. Museum Origins[M]. USA: Left Coast Press, 2008.

      [13]Andrea Hauenschild. Claims and Reality of New Museology: Cases Studies in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M]. Washington, D. C.: Center for Museum Studie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98.

      [14]尹彤云.“新博物館學”語境中的數(shù)字博物館[J].中國博物館,2005(04):36-40.

      [15]段勇.當代美國博物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6]Bruner, J. 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M].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71.

      [17]Alfred North Whitehead. 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9.

      [18]艾琳·胡珀·格林希爾.博物館與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17.

      [19]王鋼城,張軍.從理想到實踐:國家素質教育政策的演進[J].當代教育科學,2004(20):44-46.

      [20]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21]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tǒng)教育觀的挑戰(zhàn)[J].教育研究,2015(4):104-114.

      [22]李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主要修訂[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8,32(02).

      [23]湖南省博物館(編譯).歐洲委員會設立“博物館學習”網絡項目[R].湖南省博物館網站,2011-09-05.

      [24]馬會麗,王宏志,李細歸,等.中國博物館空間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分析[J].人文地理,2017,32(6):87-94.

      作者簡介:焦鄭珊(1987—),女,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博物館、科學傳播,Email: jiaozhengshan@ihns.ac.c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useum Education// JIAO Zhengshan

      Author's Address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mail: jiaozhengshan@ihns.ac.c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museum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human is faced with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on the other hand has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museums that connect human and nature. Specifically, museum education 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 to connect human and nature.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we cannot ignor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useum education. First, multiple educational ideas guide the practice of museum education. Second, museum education is undertaking various responsibilities such as culture guidance, industrial support, and so on. To meet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ies, museums should balance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complete theoretical basis.

      Keywords urbanization, museum education, diversification

      猜你喜歡
      博物館教育多元城市化
      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文物遺產保護和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中美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比較研究
      科教導刊(2017年1期)2017-03-13 15:04:55
      寓教于樂 開創(chuàng)博物館教育新形式
      春風化雨,“化”身多維評價
      當代語境下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探尋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05:24
      基于多元與開放的同課異構教研模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0:57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求知導刊(2016年17期)2016-07-27 13:50:10
      失獨群體訴求探析與對策研究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2:02:48
      失衡的城市化:現(xiàn)狀與出路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城市化”諸概念辨析
      云林县| 蒲城县| 互助| 内乡县| 临沂市| 丰镇市| 灯塔市| 隆子县| 建德市| 佛学| 武冈市| 辰溪县| 酒泉市| 若羌县| 凤城市| 理塘县| 武宣县| 东乡县| 长岛县| 青浦区| 大埔县| 吴江市| 青浦区| 达州市| 东阳市| 宜城市| 陕西省| 永州市| 平原县| 贡山| 榆树市| 河曲县| 贺兰县| 鸡东县| 夏津县| 婺源县| 兴宁市| 宜春市| 玛多县| 文水县| 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