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安
【摘? 要】當前,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讓學生會背古詩、會讀古詩、會理解古詩詞的簡單意思,似乎成了教學的唯一目標。要想引領學生走入深度學習,充分激發(fā)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情感共鳴,幫助學生觸摸古詩詞的內核,領略其中的美,進而怡情悅性、滋養(yǎng)心靈,富足精神世界,教師就要對古詩詞進行精研細讀與實踐探究,不斷突破常規(guī),創(chuàng)新形式,讓古詩詞教學散發(fā)出勃勃生機。
【關鍵詞】古詩詞;深度學習;突破常規(guī)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3-0080-02
【Abstract】At present,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m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t seems that the only goal of teaching is to make students learn ancient poems, read ancient poems, and understand the simple meaning of ancient poems. If you want to lead students into deep learning, fully stimulate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between students and ancient poems, help students touch the core of ancient poems, appreciate the beauty in them, and then delight in feelings, nourish the soul, and enrich the spiritual world, teachers must Intensive stud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ancient poems, constantly breaking through conventions and innovating forms, let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ms exude vitality.
【Keywords】Ancient poetry; Deep learning; Breaking through conventions
一、融合情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領著學生一起讀古詩,簡單講解古詩中字詞句的意思,然后讓學生再去進行熟讀和熟背,這樣的一種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沒有融合到一起,而學生與古詩詞的情感也無法交匯。由此,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教師對于學生主體性的激發(fā)力度不夠,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去精心設計古詩詞教學,導致古詩詞教學停留在淺層階段。因此,為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為深層教學鋪路搭橋。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這一詩的意境,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種離別的場面來與學生一起體會。教師與學生各自扮演詩中的角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并加入背景音樂,加入其他學生的旁白,即誦讀這首詩。進行了一番的舞臺劇表演之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對煙花三月的情景進行想象,由此大家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教師可以借此提問,“好朋友要分別,他們會做些什么?”“通過角色體驗,你會產生怎樣的感情?”由此,師生共同參與思考,體驗則更為深刻,而關系則更為密切。師生良好關系的建立,就在于教師在引導學生融情入境的時候,能夠充分調動學生隨著教師的節(jié)奏行進,由此也能看出師生之間的一種契合度。
二、突破常規(guī),與學生共讀
教師要與學生加強互動交流,從古詩詞吟誦開始,不是讓學生單純地去讀,而是與學生共讀,一起欣賞古詩詞。當與學生共讀時,首先要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疑難字詞句,接下來就是要挖掘學生對古詩詞深層理解的潛力,從而讓他們能有一個展示欣賞古詩詞體會的機會。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來進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讓他們釋放自己的天性,把古詩詞中所蘊含的美,通過他們各自的表現方式展示出來,從而使古詩詞充滿藝術之美。同時,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欣賞古詩詞,融境共情。比如,最朗朗上口的古詩《靜夜思》,誰沒有讀過這首古詩呢?誰又不是從小就對這一古詩倒背如流。是呀!學生也一樣,能一字不落地將這首古詩背出來,但這不是學這首詩的終結。為了逐漸引領學生走入古詩詞,教師鼓勵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仰望天空之明月,低首思念故鄉(xiāng)。而對于這首古詩的欣賞,教師把自己當作讀者,和學生分享感悟,也鼓勵學生闡述體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同時催生他們探究這一古詩之內涵的欲望,搭建一個共讀共話的舞臺,使學生展現各自的個性閱讀。在欣賞和交流中,教師率先表達了自己對這首古詩的欣賞感悟:“今夜又一次難以入眠,床前又灑滿了月光。恍惚中原以為是一層霜(說明作者心中已進入秋天,這個季節(jié)正是多愁善感,極度思念家鄉(xiāng),渴望落葉歸根的時候)。但分明是月光,作者抬起頭望見一輪明月掛在空中,感傷徘徊之際,由不得低下頭來,獨自陷入思鄉(xiāng)的愁緒中?!睂W生屏息聆聽教師的講述,若有所思。隨后,就有學生說,“老師,這畫面很有意思,要把這首詩畫下來?!睂W生當即拿出了自己的畫板和彩筆,投入創(chuàng)作中。又有學生說,“老師,為什么作者要離開他的家鄉(xiāng)呢?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這樣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后來他是否回去了呢?”也有學生這樣解讀了這首古詩,“有一位詩人在異鄉(xiāng)客棧。這天晚上,他怎么也睡不著。咦,他發(fā)現床上竟然鋪著一層霜。可他摸了摸卻什么都沒有。他啞然失笑。透著窗戶,他看到一輪圓月掛在天空。月亮和他一樣寂寞。月光下的他顯得更加孤單,油然而生的凄涼感涌上心頭。他一定在想,這樣一個月圓之夜,是不是自己家鄉(xiāng)的人兒正在牽掛他,不知道家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們過得怎么樣?想來想去,他不由得低下頭,回味故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進入渾然忘我之境。”精彩的講述博得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教師鼓勵學生說出為何感悟這么深。學生分享了自己的讀詩經驗,課前通過書籍、網絡等,查閱作者的生平以及社會背景,同時,還了解了更多的有關“月”象的古詩詞,所以感悟就越來越深刻。
三、創(chuàng)新形式,為學生深層學習助力
古詩詞《敕勒歌》《春夜喜雨》《望廬山瀑布》《烏衣巷》……這些經典的古詩詞此刻正在被小學生以朗誦、競賽、詩配樂、舞蹈、舞臺劇等形式呈現在大家面前,有聲情并茂的演繹,有舞姿翩翩的闡釋,有裊裊古曲的浸潤……這是班級創(chuàng)設的“我愛古詩詞達人秀”的一幕幕。在這一達人秀中,教師也秀了一把——朗誦《江雪》。剛開始,教師也僅僅是通過將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創(chuàng)造這一古詩時所呈現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進行了解說,但是在解說的過程中,發(fā)現不少學生躍躍欲試,似乎想說些什么。為此,教師在介紹背景以及朗誦之后,詢問學生有什么想法,可以大膽說出來。此時,就有學生說應該配上背景音樂和畫面,冬天呼呼作響的寒風,以及天空飄飛的鵝毛大雪。還有學生補充說,整個天地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不見一個人的足跡,連飛鳥的身影都看不到,但在這樣一個冰天雪地中,竟然有一位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他一個人坐在小船上,在寒冷江面上獨自釣魚。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動漫,把《江雪》這首詩所描述的一景一物,以及整個天地之間的浩渺恰當地表現出來。學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恰恰和自己的想象一樣”。也有學生秀出自己的感受,將自己對這一古詩詞的理解進行了講述:這一冰天雪地之下,老翁非常勇敢,但也很孤獨,有一種悲涼的氣氛。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教師引領學生閱讀《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秀出自己的感悟。學生在秀的過程中,不僅分析了兩首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同時還對人物也進行分析,一個是戴著斗笠、披著蓑衣的老翁在冰天雪地釣魚,一個是在秋天的江水里釣魚,季節(jié)不同、時間不同。兩人的心情也是不相同的,寒江雪中的人物有點兒悲涼而苦悶,而另一個卻是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那么這樣的一種對比就能看出作者在創(chuàng)造詩歌時正經歷的境遇。詩歌是作者表達心情的一種投射,“一切景語皆情語”。
總之,教師通過對古詩詞的精研細讀與實踐探究,不斷突破常規(guī),創(chuàng)新形式,步步深入,使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深入地觸摸古詩詞的內核,領略蘊含其中的美,近而怡情悅性、滋養(yǎng)心靈,富足精神世界,整個古詩詞教學散發(fā)出了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張國寶.“比較閱讀”:深度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8(11).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