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祺
【摘 要】通過分析小學階段兒童的親子依戀狀態(tài)和攻擊行為狀態(tài)特征,并闡述對于不同性別的兒童,不同的親子依戀關系對其攻擊行為的影響,以期能夠改善小學兒童親子依戀水平、減少攻擊行為和校園暴力的發(fā)生。
【關鍵詞】親子依戀;攻擊行為
校園暴力是當今社會特別容易引發(fā)關注的問題,而校園暴力往往源自于兒童的攻擊行為。受攻擊的兒童可能遭受生理和心理層面不同程度的傷害,進而在之后的成長過程中產生負面的影響,甚至是心理健康問題。
影響小學兒童攻擊行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親子依戀關系,已有研究表明,兒童時期的攻擊行為對其以后的心理和生理發(fā)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本研究通過明確親子依戀和攻擊行為的定義,著重分析小學階段兒童的親子依戀狀態(tài)和攻擊行為狀態(tài),并闡述了對于不同性別的兒童,不同的親子依戀關系對其攻擊行為的影響。希望能夠對改善小學兒童親子依戀水平、減少攻擊行為和校園暴力的發(fā)生,有所幫助。
一、親子依戀與攻擊行為的定義
(一)親子依戀
上世紀60年代,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是最早研究依戀的心理學家。依戀最初被廣泛地認為是,撫養(yǎng)人和嬰幼兒之間所共同建立的,一種心理上的特殊情感聯(lián)結。鮑爾比認為,依戀其實是一個終生建構的過程,這種依戀關系會在兒童的整個童年期持續(xù)存在著,并且延續(xù)到成人期,進而發(fā)展出其他諸如與伴侶、家人、朋友之間的依戀關系 [1]。因此,依戀理論其實也是一個適用于人一生的理論,依戀現(xiàn)象會出現(xiàn)在一個人成長的任何階段,對個體能否適應社會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親子依戀主要產生于主要養(yǎng)育者與嬰幼兒之間,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與外界的主要接觸都是發(fā)生在與主要養(yǎng)育者之間,因此會普遍將認知寄托在主要養(yǎng)育者身上。鮑爾比最早認為,親子依戀只是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情感連接,在后續(xù)研究中,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人們逐漸將這一單一的情感連接與寄托,上升為更加普遍的個體與另一個體的情感紐帶與內心羈絆。
安斯沃斯通過“陌生人情境”實驗將嬰兒對其母親的依戀模式,定義為三種基本類型:一是安全型,這類嬰兒在母親從身邊離開時,會表現(xiàn)出稍顯不安,但當母親重返的時候,又能夠比較快地安靜下來,繼續(xù)玩耍,這是一種能與身邊重要人物建立比較親密的關系,又不太會擔心關系破裂的依戀類型;二是回避型,這類嬰兒無論在母親從身邊離開時,還是母親重返身邊的時候,都表現(xiàn)的較為平靜甚至冷漠,同時會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情緒壓抑,這是一種與身邊的重要人物有一定的情感隔離,很難建立親密和信任關系的依戀類型;三是矛盾型,這類嬰兒的反應時常處于矛盾沖突之中,會用哭鬧阻止母親離開,但當母親重返身邊的時候,表現(xiàn)的又想接近母親又試圖推開母親,這是一種一方面非常想親近身邊重要人物,另一方面又害怕被拋棄,于是不敢投入感情的依戀類型。[2]
(二)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是一種能夠給他人帶來身心傷害的具有侵犯性的行為。雖然攻擊行為是一種侵犯性的傷害行為,然而攻擊行為不一定都會產生外在可觀察到的身體傷害,有些造成的是難以觀測到的心理層面的傷害。因此,我們將小學兒童的攻擊行為定義為,小學兒童在其他個體非自愿的情況下,對其他個體造成身體傷害和心理傷害的行為。
攻擊行為可以分為反應性攻擊和主動性攻擊兩類。反應性攻擊是因為攻擊者受到挫敗或者刺激產生憤怒的情緒,為了發(fā)泄這些極端情緒,而實施的直接暴力行為;而主動性攻擊行為則往往有明確的利益目的,是兒童有意識主動發(fā)起的,例如強壯的學生欺負同學等。
比約克維斯特根據攻擊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又將攻擊行為分為直接攻擊和間接攻擊。大多數的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屬于直接攻擊,比如身體攻擊就需要通過身體接觸(打、咬、沖撞等等)進行傷害行為,言語攻擊是通過言語(辱罵、挖苦、嘲笑等等)進行傷害行為;比直接攻擊行為更加難以發(fā)現(xiàn)的是間接攻擊行為,個體會利用第三方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拉幫結派或散布與目標對象相關的流言蜚語,以達到孤立目標對象的目的。[3]
二、小學兒童親子依戀狀態(tài)分析
嚴厲的父親和慈愛的母親,依然是目前大部分中國的家庭模式。母親這個角色在兒童的心理與生理成長過程中是無可替代的,母親給予的情感依戀對于兒童的成長也是極其重要的。
父親與母親對于男童和女童所造成的影響不盡相同,研究證明,男童的情緒及人格發(fā)展受母親影響更大,即便很多男童遭到父親的嚴厲、粗暴、冷漠的對待,發(fā)展出攻擊性行為的傾向也沒有特別明顯。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與父親的依戀是不重要的,男童往往會把父親作為模仿的對象,希望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如果在其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愛,或與父親較多的沖突與對抗,就可能會導致兒童缺乏自信,成人以后也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緒,有些甚至會產生性別認同障礙。
與之相應的是,女童的情緒及人格發(fā)展受父親影響更大,如果在女童的成長過程中,能得到父親更多溫和包容的對待,與父親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她們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可以使女童發(fā)展出更加自信、樂觀的性格特質;而如果女童受到過多來自父親的冷漠、粗暴、野蠻的對待,則容易產生較多自卑、無助、暴躁等負面情緒,這些消極情緒往往會進一步引發(fā)攻擊行為。
三、小學兒童攻擊行為狀態(tài)分析
相關研究顯示,小學兒童的攻擊行為整體而言水平不高,明顯的攻擊性較少,言語攻擊、敵意、憤怒相對較高,但隨著年級提升,攻擊行為會逐漸增多,特別進入高年級以后攻擊水平和強度都有顯著增強。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現(xiàn)象,生理層面,可能是因為小學階段兒童身體成長較快,體內儲存了太多的能量,但是當代學生學習生活時間比較緊張,缺少戶外游戲、運動等釋放能量的渠道,因而更容易采用攻擊行為宣泄能量;而在心理方面,小學兒童進入高年級以后心理發(fā)展水平逐步提高,開始出現(xiàn)強烈的自我意識,自我中心性較強,容易以己度人,從而與他人產生爭執(zhí),而且缺少人際交往的能力,以及受家庭教育及環(huán)境影響,都導致了攻擊行為時常發(fā)生。
小學兒童中男童的攻擊行為要比女童更多,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基因和生理發(fā)展速度有所區(qū)別的影響,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社會對于男性與女性性別定位的影響。在傳統(tǒng)觀念中,男生是更身強體壯的、更容易情緒化、更具有攻擊性的形象,因此小學男生的打架行為經常會被認為是正常的現(xiàn)象,而傳統(tǒng)的社會觀念中,小學女生應該是更加文靜乖巧、懂事有禮貌的形象。
總的來說,小學兒童思想和心理處在從幼稚逐步邁向成熟的階段,看問題比較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社會經驗較少,對于情緒的理解和控制還比較薄弱,常常分不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魯莽,因此容易采用暴力或攻擊行為來表達情緒。不過,隨著心理與生理發(fā)展日漸成熟,小學兒童能夠逐漸明晰社會意識,積累生活經驗,越來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便是在遇到挫折和打擊的時候,也慢慢能采取更恰當的方式去紓解,而不再是采取簡單粗暴的攻擊行為。
四、小學兒童親子依戀對攻擊行為的影響
研究表明,親子依戀關系越安全,兒童的攻擊行為越少。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始終是與兒童關系最緊密的人,母親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兒童,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基于此逐漸形成。因此,如果要培養(yǎng)小學兒童良好的管理情緒能力和健康成熟的自我意識,就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的母子依戀關系,以幫助他們形成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平穩(wěn)渡過叛逆期,避免出現(xiàn)人際沖突困擾,以及心理健康問題。
除了母子依戀關系,父親的角色在小學兒童的心理成長過程中也很重要。母子依戀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而父子依戀關系主要通過親子游戲和課外的娛樂活動來體現(xiàn)。父子依戀關系更親密的兒童能夠表現(xiàn)的更加自信,團隊協(xié)作和同伴相處能力更強,有更積極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較少表現(xiàn)出焦慮或抑郁的狀態(tài)。所以,親密的母子依戀與親密的父子依戀都是小學兒童心理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都對減少小學兒童的攻擊行為有著重要影響。
在性別差異方面,對于小學女童而言,擁有溫柔包容、情緒穩(wěn)定母親的兒童,會表現(xiàn)出更少的攻擊行為,而擁有冷漠粗暴的父親,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攻擊行為;對于小學男童而言,擁有溫和開明、可靠有力的父親會表現(xiàn)出更少的攻擊行為,而擁有冷漠拒絕的母親,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攻擊行為。在傳統(tǒng)觀念中,母親大多是溫柔賢淑的形象,父親大多是高大威嚴的形象,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無時不刻受著這些社會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如果自己的父母與這些傳統(tǒng)形象有較大偏差,就會讓兒童感到迷茫與混亂,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以至于難以適應正常的學習生活與人際交往,繼而產生攻擊行為。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支持、理解和溫暖,加強親子交流,建立良好的親子信任感。這樣才能讓兒童感受到他人是可以依賴的,從而有助于兒童的心理與生理健康發(fā)展,減少他們的攻擊行為,避免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xiàn),幫助他們能夠發(fā)展出更完善的人格。
【參考文獻】
[1] Bowlby J.A.(1988)Secure Base.New York:Basic.
[2]張詠梅.青少年依戀及與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6:5.
[3] Bjorkqvist,C.(1998).Measurements by observations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activities in clinical situations.Criminal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4(2),2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