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它不僅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義。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馬克思整個人生都在追求地目標。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不管是在任何時期,都把人民始終居于主體地位。即使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都要一以貫之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當代價值
馬克思是從歷史角度出發(fā),研究人民在不同時期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訴求。馬克思指出了歷史唯心主義中關于人的錯誤思想,并指出要深刻認識人民的生存條件,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我們黨始終堅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涌現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者,根據社會的前進不斷地對其豐富和完善,而且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主要內容
(一)關于“人民”的概念
從“人的本質”出發(fā),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舊唯物主義的宗教本性。馬克思批判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馬克思認為我們應該從社會現實出發(fā)來理解人的本質,我們應該看到人的生活,人的現實。因此,馬克思對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進行了批判和否定。
馬克思認為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不是局限于在某一角度和地域性來談,而是要將其放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論述,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解釋“人民”的含義。首先,“人民”是跟隨著社會發(fā)展和變化的,具有歷史的特點。在“人民在封建時期主要指的是農民,而在反封建時期則指的是新興資產階級”[2]。由此可見,人民的范圍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的,人民的范圍是不斷擴大的,最終擴大到整個人類。其次,馬克思的“人民”是不分種族和國界,是指全世界的人,是一種身份和存在。
(二)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的重要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者。 第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其一是指人民通過自己的實踐勞動創(chuàng)造了自身的物質生產資料。在勞動的過程中,社會物質財富得以累積,社會存在得以完善。其二是指人民在實踐勞動中不僅創(chuàng)造了物質財富,而且還推動了思想與文化的更新,促進了社會精神文化的發(fā)展。其三是指社會的變革主要是通過人民的實踐活動推動的。從奴隸社會一直到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共同勞動、共同努力才達到的結果。第二,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毫無疑問的,任何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3]人民群眾通過實際勞動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是他們生存所必需的。在這過程中形成的生產關系,為人類社會的形成做足了充分的準備?!笆紫纫獫M足一切衣食住行的東西,所以人類的第一個實踐勞動就是生產達到這些需求的資料?!盵4]這些在勞動生產中的個人在社會生產關系中集合起來,成為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主要勞動者。第三,人民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社會精神的財富是必須以物質財富為基礎,沒有社會物質財富,人們的創(chuàng)造就很難,就沒有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對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5]人們通過實際勞動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滿足了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之后,就會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藝術來源于生活,正是人民的實踐活動造就了文化藝術的生成。由此可見,社會實踐與生存經驗的集合與升華創(chuàng)造了精神財富。
其次,實踐是人民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是人民有目標的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途徑。哲學家們用實踐的途徑來改變世界。人民作為歷史主體,通過能動性的社會實踐促進了時代的發(fā)展,人民同時也是實踐的主體。馬克思恩格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生活的本質,指出:“實踐是感性的、客觀的物質活動,是人民社會生活的本質和認識活動的基礎?!盵6]人民通過有意識的、客觀的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也不斷地調試,轉化為人的自然。換句話說,人也是所在社會環(huán)境以及社會關系中的實踐的產物。人是社會實踐中的生產者,從而提供了社會生產力,并在實踐中逐漸提高和完善成產里,以此來推動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從而推進社會基本矛盾的轉化和運動。在社會生活中,人作為實踐主體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都是通過實踐活動的探索進行解決的,實踐的基礎是人類社會關系的存在和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不管是想問題還是做事情,我們都要按實踐出發(fā)。
最后,人民是理論與實踐的主體。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寫道“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7]從這段話可以看到,是實際活動中,馬克思強調了理論與時間的結合?!芭械奈淦鳌敝傅氖抢碚?,而“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實踐。人民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與實踐相結合,成為理論與實踐的主體。理論是實踐的方向盤,實踐是檢驗理論的標準。在進行革命的過程當中,要掌握正確的理論,才能去指導群眾,這樣革命才會取得勝利,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的前進與發(fā)展。
二、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在我國的繼承與發(fā)展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我們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始終以人民為主體,始終把人民事務作為黨的工作的偉大任務。我們國家的歷代領導人都很重視民生建設。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不斷地進行豐富和發(fā)展。毛澤東在領導整個革命的過程實踐中,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與地位。
人民觀的主要內容。一是人民就是上帝。當西方國家都在鼓吹“救世主”、“上帝論”時,毛澤東認為,如果真有“上帝論”這么一說,那么在中國,所有的中國人都是上帝,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毛澤東都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充分肯定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其一要站在人民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不管是在言論上和行為上,始終要與廣大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人民才會擁護黨、相信黨。其二是推動生產力的大力發(fā)展,滿足人民在物質上、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要維護人民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力。三是要堅持團結人民、向人民學習的觀點。黨來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反復強調人民與軍隊的親密關系?!败婈牊o論走到哪里,都要與人民搞好關系,始終關心人民,幫助人民、團結教育人民,將更多的人民吸收到黨的隊伍中。”[8]要向人民學習,把人民看作是黨的老師,虛心接受人民有用的客觀的意見。
人民觀的主要內容。一是一切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fā)的觀點。信仰馬克思,就是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定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黨要重視人民的利益問題。要把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決后,才能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二是黨是人民工具的觀點?!芭c資產階級政黨不同,工人階級政黨不把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為資金是群眾在特定歷史時期完成特定歷史任務的工具?!盵9]在這里闡述了政黨式為人民謀福利的,是把人民的發(fā)展視為自身的目標,人民是居于主體地位的。再者中國共產黨是廣大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代表,能夠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
人民觀的主要內容。一是黨認為它要與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即使在革命時期,我們黨同人民的關系也很密切。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我們黨在革命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我們黨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系,信任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二是“三個代表”中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叭齻€代表”即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分別在經濟上和政治上使人民的利益最大化,人民參與到民主管理的監(jiān)督中來,提高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向前發(fā)展。
人民觀的主要內容。“權為民所用”體現了黨的權力運行,告誡大家要正確認識黨的權力以及權力的正確運用。我們黨根植于人民的,因此黨的一言一行都要真切地反映出人民意志與愿望?!扒闉槊袼怠睆娬{黨要時刻心系人民,服務人民。在思想上,我們黨要既要尊重人民,也要重視人民。要真正地認識和清楚人民地生活,傾聽人民地聲音,解決人民的實際需求。工作上,要牢牢依靠人民,向人民群眾學習,攝取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把人民對黨的工作滿意度作為工作正確不正確的判斷標準。心系人民,就是要在情感上始終貼近人民,做到與人民心和心的交流,關于人民,黨要知冷暖、聽呼聲、解憂難?!袄麨槊袼\”就是把人民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我們要為人民著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二是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以人為本,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要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不斷的提高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與此同時要保障好人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權益,使發(fā)展的成果普及全體人民?!盵10]強調了人民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回答了我們的發(fā)展要依靠人民,發(fā)展為了人民的問題。
人民觀的主要內容。第一,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這是對人民的承諾的具體體現??倳浽陂L期的實踐中,他親自走進人民,親自了解最基層的實際情況,深刻了解人民群眾的疾苦。他還強調,“心里的牽掛始終是人民”。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人關心人民、愛護人民的優(yōu)良品質。二是“中國夢”思想,認為中國夢就是人民的夢,把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緊密相連。時刻在激勵著黨和人民一起并肩作戰(zhàn)的積極性和決心。三是習總書記提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應該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在社會各界的有效性判斷不是工作時間的長度和困難的程度,人們是否得到真正的利益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為目標的工作。只有把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工作的標準,黨的工作才能付諸實踐。
三、總結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為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論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使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活力。從馬克思恩格斯時期的理論確立到列寧時期的理論完善,再到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人民理論的豐富發(fā)展,這是一個用實踐檢驗理論、豐富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的過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最新理論成果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科學產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高茜.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及其當代價值[J].青年與社會,2019(25):38-3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5]陳熙.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及其當代價值[D].長春工業(yè)大學,2020.
[6]《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問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25.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8]李慶云.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及其當代價值[D].山東師范大學,2015.
[9]鄧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10]胡錦濤.努力把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01):3-6.
作者簡介:譚雪靜(1993- ?),女,漢族,貴州-遵義人,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