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卿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度推進,創(chuàng)新施教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在當前部分地區(qū)小學科學教學實施過程中,仍有不少教師缺乏創(chuàng)新策略和組織方法,生搬硬套的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參與效果不盡如人意。小學生正處在夯基培智的關鍵時期,創(chuàng)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有助于開發(fā)學生智力、深化基礎技能,使學生的認知成長更具動力與活力。因此,本文作者結合實際情況,對小學科學創(chuàng)新施教的具體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創(chuàng)新施教;課堂策略
科學是小學生認知自然、了解世界的基礎學科,通過有效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態(tài)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科學還是一門貼近生活的關鍵課程,有助于學生更為真實的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品質。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過于關注教學指標的完成情況,往往忽視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整體質量,難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發(fā)展。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引入生活、優(yōu)化問題、組織實驗三個方面出發(fā)對此進行探究。
一、引入生活,感知科學魅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引入相應的生活情境,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探索科學、了解科學、體會科學,這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精神,還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氛圍中挖掘科學內涵,感知魅力,這對學生主體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不竭動力。同時,生活化的教學應用,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學習與理解,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科學,進而在下一步的應用實踐中發(fā)揮所長。如在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聽聽聲音”的教學中,本節(jié)是圍繞聲音而展開一系列的學習活動,為使學生了解聲音,并利用高低、強弱、悅耳、刺耳等詞語進行具體表述,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音像設備,將生活中的不同聲音一一播放給學生,如潺潺的流水聲、激烈的搖滾樂、刺耳的裝修聲、美妙的鳥鳴聲等,使學生在具體場景的感知和體會中對聲音進行簡單分類,進而認識到聲音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優(yōu)化問題,提升探究能力
課堂問題是教學組織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升學生思維探究力的關鍵工具。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fā),提出一些適合學生學習和理解的課堂問題,加深學生基礎理解,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在課堂問題的設計方面,教師還應根據(jù)學琴特點,保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引入機制,保持學生良好的探究狀態(tài)和思維效果,這不僅能構建積極參與的問題課堂,還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如在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傳播的”的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一些探究問題:①聲音在所有的物體中都可以傳播嗎?②聲音穿過哪種材料時效果最佳?③結合所學,簡單畫一下小鬧鐘聲音如何進入我們耳朵的?④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氣,聲音有變化嗎?⑤聲音可以在氣體和固體中進行傳播,那它能不能在液體中進行傳播呢?通過對課堂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化設計,不僅能有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其學習基礎,還使學生在拓展延伸的思維探究中提升科學能力。
三、組織實驗,加強基礎理解
實驗是科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驗證抽象理論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疑難問題進行實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和實踐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同時,在實驗操作活動中,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提出相應的猜想問題或探究話題,使學生有目標、有方向的展開實驗活動,開發(fā)學生的理性思維。如在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讓小車運動起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讓小車動起來”的實驗活動,讓學生運動不同材料使小車運動起來。這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使學生的學習體驗得到加強。同時,在實驗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入思考問題,如“怎樣使靜止的小車運動”“怎樣使運動的小車靜止”“小車運動快慢與拉力大小有何關系”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實驗的目的和探究的方向,進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科學方法。此外,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積極融入其中,與學生共同探究、共同思考,及時指導學生的實驗細節(jié),糾正錯誤操作,保證實驗活動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化。
綜上所述,通過引入生活情境、優(yōu)化課堂問題、組織探究實驗等方法的運用,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參與狀態(tài),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鞏固其課堂基礎,為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指明方向、提供動力。同時,創(chuàng)新施教不僅僅局限于教學策略的應用,教師還應考慮到各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與應用,保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感和互動性,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通暢、準確。此外,教師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應關注學生個體與整體的發(fā)展情況,及時調整策略,創(chuàng)新組織模式,從而實現(xiàn)整體推進、共同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元麗.試論小學科學如何實施有效教學[J].讀與寫(上,下旬),2020(004):212.
[2]施連震,施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科學教學與實踐[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8(02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