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浩,陳雯,陳超,郭蘋,張建生,邢軍,吳井生*
(1. 江蘇農(nóng)林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句容 212400;2. 句容市畜牧獸醫(yī)總站,江蘇 句容 212400)
梅山豬是我國著名的地方良種之一,原屬于太湖豬的一個地方類群,以繁殖力高、肉質(zhì)好和雜交配合力強而享有盛譽。梅山豬曾先后出口法國、匈牙利、日本等國家,對世界豬的遺傳育種實踐做出重要貢獻,如PIC豬五系配套豬種就含有梅山豬的血統(tǒng)。我國育種工作者以梅山豬為育種素材也培育了一些新品種或配套系,如蘇太豬、蘇鐘豬和川藏黑豬配套系等[1]。但是,梅山豬存在瘦肉率較低、生長速度較慢等缺點[1-2]。杜洛克豬是我國當前生豬養(yǎng)殖的三大主導品種之一,具有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飼料轉(zhuǎn)化率高的優(yōu)點,通常用作商品豬雜交生產(chǎn)的終端父本。本研究以梅山豬為母本、杜洛克豬為父本進行雜交試驗,對雜交一代豬的生長育肥和屠宰性能進行系統(tǒng)測定,為培育繁殖力高、肉質(zhì)好和外貌特征四爪白的瘦肉型黑豬新品種提供基礎素材,同時也為地方豬保護、開發(fā)與利用提供現(xiàn)實案例。
選擇江蘇農(nóng)林職業(yè)技術學院國家級梅山豬保種場(編號:C3201007)的生長發(fā)育良好、日齡基本一致、體重20 kg左右的杜×梅雜交一代豬50頭,其中公豬27頭、母豬23頭。
試驗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和免疫、驅(qū)蟲、保健等工作都按該場原有飼養(yǎng)管理規(guī)程進行。按性別相同和體重相近的原則小群圈養(yǎng),每圈10頭,其中有7頭公豬和3頭母豬分別獨立成圈,共6圈。試驗仔豬在4周齡左右去勢。育肥試驗在同一豬舍進行,設預試期、試驗前期和后期3個階段,時間分別為14、49和71 d。全期飼喂干粉料,自由采食,自動飲水器供水,日清圈2次。分別在預試期試驗前期和后期結(jié)束時稱個體重,在預試期完成保育期料到試驗前期料的過渡,飼料消耗以圈為單位計量,并分階段結(jié)算到每頭豬。試驗前期和后期的豬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表1 不同時期豬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育肥試驗結(jié)束后,對所有豬進行體尺測量,包括:體高、體長、胸圍、管圍等。測定方法參照《種豬登記技術規(guī)范》(NY/T 820—2004)。
體尺測量結(jié)束后,所有豬空腹24 h后稱重,進行屠宰測定。測定指標有:屠宰率、胴體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積等。測定方法參照《瘦肉型豬胴體性狀測定技術規(guī)范》(NY/T 825—2004)。
試驗按性別分為閹公豬組和閹母豬組;按宰前體重(kg)<85、85~95和>95分為Ⅰ、Ⅱ和Ⅲ組。應用SPSS 17.0軟件對各組性狀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和分析,采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數(shù)據(jù)以“平均數(shù)±標準誤”表示。
不同性別組豬的體重和日增重差異均不顯著(P>0.05),后期結(jié)束體重和全期日增重方面,閹母豬比閹公豬分別高4.10 kg、18.2 g/d。飼料轉(zhuǎn)化率(料重比)方面組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P<0.01),不同階段測定結(jié)果都顯示閹母豬組比閹公豬組低。結(jié)果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豬育肥性能比較
不同屠宰體重組豬不同測定階段的體重差異達到顯著(P<0.05)或極顯著水平(P<0.01)。日增重方面,全期日增重組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Ⅲ組>Ⅱ組>Ⅰ組。全期料重比方面各組差異不顯著(P>0.05)。結(jié)果見表3。
表3 不同屠宰體重豬的育肥性能比較
不同性別豬的體長、體高、腿臀圍組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閹母豬比閹公豬分別高4.24、3.11和3.40 cm。胸圍、管圍和腹圍方面差異均不顯著(P>0.05),但呈現(xiàn)趨勢均為:閹母豬>閹公豬。結(jié)果見表4。
表4 不同性別豬的宰前體尺比較 cm
不同屠宰體重豬的體尺指標呈現(xiàn)趨勢均為:Ⅲ組>Ⅱ組>Ⅰ組,其中:體高、胸圍、管圍和腹圍3組間差異極顯著(P<0.01)。結(jié)果見表5。
表5 不同屠宰體重豬的宰前體尺比較 cm
所有胴體性能測定指標中,除平均背膘厚外,閹公豬均低于閹母豬。屠宰率、左瘦肉量和眼肌面積方面組間差異顯著(P<0.05)或極顯著 (P<0.01),其他指標差異均不顯著(P>0.05)。胴體瘦肉率、后腿比例和眼肌面積方面,閹公豬比閹公母分別低0.96個百分點、0.75個百分點和9.19 cm2。結(jié)果見表6。
表6 不同性別豬的胴體性能測定
胴體性能測定指標中,除皮厚外,其他指標組間差異顯著(P<0.05)或極顯著 (P<0.01)。屠宰率方面,Ⅱ組和Ⅲ組差異不顯著(P>0.05),但都顯著高于Ⅰ組(P<0.05)。胴體瘦肉率方面,Ⅱ組最高,為(55.08±1.50)%,與Ⅰ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與Ⅲ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后腿比例、眼肌面積和平均背膘厚方面,Ⅱ組與Ⅰ組和Ⅲ組差異均不顯著(P>0.05)。結(jié)果見表7。
表7 不同屠宰體重豬的胴體性能測定
梅山豬是國家級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品種,因其外貌“玉白鼻、四腳白”形似梅花,同時其體色與山豬毛色極為相似,故稱梅山豬[1]。本試驗材料來自國家級梅山豬保種場——江蘇農(nóng)林職業(yè)技術學院種豬場。前期的資料[2-4]顯示,梅山豬育肥期(15~75 kg)內(nèi)的平均日增重為324.4 g/d,料重比為4.01;75 kg左右屠宰時,屠宰率(63.8±2.0)%,瘦肉率(46.03±2.0)%,眼肌面積(28.99±2.72) cm2,平均背膘厚( 29.33±2.56)mm,后腿比例(28.0±0.31)%,與國內(nèi)其他地方品種的相比,梅山豬的屠宰率比較低,但其瘦肉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5]。梅山豬屠宰率不高可能與其腹大下垂的體型有關。
生長育肥性狀方面,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杜×梅雜交一代豬(杜梅豬),在20~100 kg育肥期間,閹公豬的日增重達(622.30±20.93)g/d,料重比為2.92。與前期的研究數(shù)據(jù)[2-4]相比,日增重分別比長×梅雜交一代豬(長梅豬)和大白×梅雜交一代豬(大梅豬)高68.6 g/d、76.2 g/d,料重比分別比長梅豬和大梅豬少0.39和0.56,說明杜梅豬的特殊配合力高于長梅豬和大梅豬,杜洛克豬的雜交效果好。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閹母豬的日增重比閹公豬的高,這與巴克夏×梅雜交一代豬(巴梅豬)的研究結(jié)果[6]一致,杜×梅雜交效果優(yōu)于杜洛克與東串豬[5]。
屠宰性狀方面,杜梅豬100 kg左右屠宰時的屠宰率為(71.85±0.39)%、胴體瘦肉率(52.15±1.00)%、后腿比例(30.82±0.45)%、眼肌面積(28.44±1.80) cm2、平均背膘厚(29.24±1.52) mm。杜×梅雜交一代豬的屠宰率低于長梅豬和大梅豬;胴體瘦肉率和眼肌面積低于長梅豬,高于大梅豬;平均背膘厚高于長梅豬和大梅豬[4,7]。這跟大梅豬和長梅豬的屠宰體重有關,兩者的屠宰體重在85 kg左右。本研究中的杜梅豬在胴體瘦肉率、眼肌面積、背膘厚、后腿比例等肉用指標方面優(yōu)于杜洛克×東豬串雜交一代[5]、杜洛克×金華豬雜交一代豬[8],略低于杜洛克×陸川豬雜交一代豬[9-10]、杜洛克×白洗豬雜交一代[11]。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育肥期間的日增重和體尺指標隨屠宰體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屠宰體重超過95 kg時,飼料轉(zhuǎn)化率有所降低;胴體瘦肉率以85~95 kg屠宰體重組最高,為(55.08±1.50)%,后腿比例、眼肌面積和平均背膘厚方面,與其他各組差異均不顯著。說明梅山豬與杜洛克豬雜交一代豬具有很好的生長育肥和產(chǎn)肉性能,但由于梅山豬是小型早熟品種,盡管育肥仔豬都將去勢,但在規(guī)模化育肥時,還應按性別分欄飼養(yǎng);同時,商品豬的出欄體重應控制在90~95 kg為宜。
本試驗通過測定杜×梅雜交一代豬的生長性能和屠宰性能,初步揭示其雜種優(yōu)勢,為今后進一步提升梅山豬與杜洛克豬雜交利用效果、雜種均勻度和生產(chǎn)性能提供一定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