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培
[摘要]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勞動教育密切相關,在課堂中實現(xiàn)勞動教育滲透,關系著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想觀的樹立與確定。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根據(jù)課程性質,探尋勞動價值;再現(xiàn)勞動情景,激發(fā)學生思考;組織實踐活動,體驗勞動樂趣;促進家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勞動習慣。
[關鍵詞] 小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滲透策略
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勞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是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勞動理念、走向美麗人生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階段,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勞動教育滲透,讓小學生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樹立良好的勞動精神,幫助學生在勞動中成長、學習與進步。
一、根據(jù)課程性質,探尋勞動價值
在小學階段,勞動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往往側重于傳授勞動方法以及技能,忽略了勞動價值的探究與認可、勞動習慣的形成與建立、勞動情感的激發(fā)和體驗等更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事實上,如果教師將勞動教育錯誤地定義為傳授勞動方法、提高勞動能力,那這和一般的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區(qū)別。因此,教師需要從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特征出發(f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勞動的價值及意義。
例如,在教學《走近我們的老師》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認可教師的勞動價值”。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教師的勞動形式以及內容,探尋教師勞動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組織課堂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心得,而學生也相繼補充了很多內容。比如,針對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論學生是否認真聽講,教師都需要站在講臺前為學生授課,整個過程將持續(xù)整整45分鐘;再比如,每一次備課,教師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搜集資源、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參與學校的教研會議、周期性的課程培訓以及課程輔導,對個別學生還需要進行家訪和溝通。通過分享和互動,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教師這一職業(yè)的責任感以及其背后巨大的勞動價值,而這遠比一般意義上的說教有價值得多。
為了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性,也為了更好地實施勞動教育,教師應當從課程特征入手,引導學生深入探尋勞動的重要價值。在這樣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勞動的重要性。
二、再現(xiàn)勞動情景,激發(fā)學生思考
情景可以觸碰學生的心弦,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的碰撞。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若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創(chuàng)造和生活相關的情景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小學生在觀察、識記以及處理信息時更傾向于運用形象思維,這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核心的教學內容,通過表演、故事、實驗、制作以及游戲等相對趣味化的活動類型,利用現(xiàn)代化媒體技術重現(xiàn)生活化的場景,激發(fā)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知、體驗與學習。這樣才能熏陶學生的情感,同時促進其品德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父母多愛我》時,在上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生動展示了父母一天工作與生活的視頻和音頻,那溫馨動人的畫面、那溫暖人心的細節(jié),都深深地觸動著學生心中的柔軟心弦,學生對父母無私的愛也有了深刻的體會。在學生對視頻內容產(chǎn)生深刻的情感認知以后,教師順理成章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人子女,應當為父母做些什么呢?這樣的話題引發(fā)了學生的討論欲望,學生七嘴八舌地分享著自己的觀點。比如,有的學生說,“應當好好學習,用實際行動回饋父母?!庇械膶W生表示,“父母每天下班很辛苦,我們應當主動承擔一些家務活,為父母分憂解勞?!边€有一些學生認為,“我們可以為爸爸媽媽按按肩膀、捶捶腿,讓他們舒服一些?!痹谶@個過程中,學生形成了一定的共識:應當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體諒其勞動的艱辛,以實際行動回饋父母,為父母分憂解勞。由此可見,通過真實生動的情景,展現(xiàn)學生的勞動意識顯著增強,勞動教育也收獲了很好的效果。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為了更好地滲透勞動教育,教師還需要采取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為學生重現(xiàn)勞動場景,激發(fā)學生對勞動場景的情感體驗與思想認知,讓學生形成勞動的意識,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組織實踐活動,體驗勞動樂趣
直接經(jīng)驗是一切認知的源頭。實踐對個體認知而言無疑是極為關鍵的,尤其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采取灌輸式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不適,并不能帶給學生思考和領悟。鑒于此,為了更好地滲透勞動教育,教師不妨在課堂中組織一系列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勞動的價值,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勞動的意義,而這樣的教學才更加深刻、更具成效。
如《這些事我來做》一課教學,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具備家庭奉獻的精神。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進步,再加上優(yōu)生優(yōu)育的理念影響,導致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經(jīng)歷多少挫折,而且家長也給孩子盡可能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導致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父母的體諒,更沒有多少家庭責任感。為了改變這一趨勢,教師在課堂上組織了“家務擂臺賽”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展示在做家務方面的特長以及技能。比如,教師在擂臺賽中專門設計了“疊被子”“掃地”“整理桌子”等比賽項目,同時給學生計時,看看誰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得好,就可以獲得“家務小能手”的榮譽稱號。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讓學生體會勞動的快樂。
教師在滲透勞動教育時,一定要從實踐的層面出發(fā),給學生設計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勞動價值,感悟勞動意義,形成勞動認知與習慣,這樣才能踐行勞動教育。
四、促進家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勞動習慣
想要真正提高勞動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效果,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三觀并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教師不能只是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即時表現(xiàn),還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眾所周知,勞動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以往的教學中,雖然教師同樣滲透勞動教育理念,但收效甚微。這是因為,一切勞動教育只是在課堂實施,并未在學生生活中貫徹到底。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勞動習慣,教師應當促進家校聯(lián)合,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
精神。
例如,在教學《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時,本課的知識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為家庭做貢獻的途徑,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庭做貢獻。經(jīng)調查,大多數(shù)學生在家中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基本不參與任何勞動活動,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持久的勞動習慣。鑒于此,教師應組織父母來校聽課,使家長意識到溺愛對孩子成長的壞處、懂得利用勞動培養(yǎng)學生心智,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勞動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可向家長要求,每日拍攝學生參與勞動的小視頻,看看誰在家表現(xiàn)最好、最懂事、最喜歡勞動,并在班級中公開表揚,同時評選班級的勞動之星。在教師的努力下,家庭成為學生建立勞動習慣的重要場所,在家校合力影響下,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知有了真正的優(yōu)化。
現(xiàn)在的小學生大多屬于獨生子女,因此家長難免溺愛縱容,恨不得將一切家務勞動“包圓”,導致他們回到家不是學習就是玩,根本沒有參與勞動的機會。因此,教師有必要扭轉家長的錯誤認知,家校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