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江
摘 要: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互動能夠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質(zhì)量,師生深入交流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要進行師生深入對話;要進行師生拓展交流;要嘗試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創(chuàng)新交流。為了更好地在閱讀課堂上實現(xiàn)良好的師生交流活動,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交流現(xiàn)狀,總結了師生深入交流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師生互動 深入交流 現(xiàn)狀 對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更多地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通過課堂上的師生深入互動交流,閱讀教學有利于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得閱讀成為“師生共同探討”的一項活動,輕松課堂氛圍,也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為回歸語文學習的本質(zhì),形成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模式,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了更好地在閱讀課堂上實現(xiàn)良好的師生交流活動,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交流現(xiàn)狀,總結了師生深入交流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對策。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交流現(xiàn)狀
1.交流表面化
語文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是教法與學法的融合,是語文教師的心與學生的心情感的交流,為達到既定的語文教學目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交流過于表面化,總是教師提出幾個問題,學生回答就完成了,學生也是跟隨教師的線索來回應教師,看似是師生互動良好,其實是學生在迎合教師的安排,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很難找到學生真正的閱讀感受,無法形成深入地交流。
2.交流局限化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交流局限面很窄,首先,局限在語文的工具屬性上,教師多數(shù)是圍繞這課文的字詞、句子等內(nèi)容來進行交流,希望加深學生的印象。其次,局限在課上教學中,在課后師生的交流沒有展開,使得交流的局限影響了閱讀效果。另外,沒有延伸到學法指導上。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才是閱讀交流的本質(zhì),但是目前閱讀活動之中的交流沒有延伸到學法指導上,使得這項技能空白,嚴重影響了課堂閱讀教學效果。
3.交流無創(chuàng)新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交流一直沒有創(chuàng)新,多數(shù)教師都是進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進行交流,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都會感覺交流沒有意義,課堂形式不會改變,整體的閱讀興趣不斷降低,影響閱讀教學效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也采取了“合作學習”等模式,進行了課堂交流的改變,嘗試進行教師與小組的交流模式探索,但是其形式還是讓教師與小組內(nèi)某一個學生進行交流,導致其本質(zhì)形式還是沒有更多地創(chuàng)新。
二、師生深入交流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對策
1.師生深入對話
師生深入交流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要進行師生深入對話,所謂深入對話就是要求教師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讓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閱讀感受,并且提出個性化的理解,便于教師傳遞出正確的語文閱讀方法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的時候,教師就選擇立足與“我與閏土見面的情景”來進行閱讀方法與思考模式的深入交流,形成對后面文章自主閱讀的指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仔細閱讀一下“我與閏土見面”這一段,然后告訴我: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但是切入點很小,學生只需要認真分析某一段就可以了,而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的問法能夠讓學生的自主閱讀結果凸顯出來。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會反饋到:(1)“我”喜歡閏土來到我家里,看到閏土之后很開心,這一點從“我便飛跑地去看”可以看出來。(2)閏土的外貌描寫很仔細,但是為什么會是“紫色的臉”呢?在這樣的交流下,師生深入交流已經(jīng)建立了,教師就可以請同學們回憶自己在戶外活動后的臉色,然后體會到“紫色的圓臉”中“紫色”是閏土在田地里風吹日曬的結果。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不再是單純的接受被動活動,而是師生之間相互關系、相互交往的互動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和學生均是相對獨立和相互平等的,所以有效地師生深入交流對話,教師要盡可能先讓學生來表達看法,然后教師再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質(zhì)疑,形成更為真實的師生互動。
2.師生拓展交流
師生深入交流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要進行師生拓展交流,拓展的內(nèi)容要以課文為基礎,進行適度的文本拓展、內(nèi)容拓展和學習廣度的擴展。首先,教師要明白閱讀活動不能局限在課文之中,更多的是要通過拓展交流來豐富小學生的文學知識,共同探索,確保閱讀素質(zhì)的提升。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軍神》這節(jié)課,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研究交流”的形式來讓同學們思考一下,讀過的文學作品之中還有哪些軍人形象,以及印象深刻的點?如果沒有,教師可以推薦幾篇文章,讓同學們課后閱讀,學著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技巧來進行自學。其次,教師要在拓展交流的過程中重視理解課文的精神世界。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軍神》這節(jié)課,教師要重視從精神的角度來進行閱讀理解分析,請同學們考慮到“軍神”的精神是愛國愛民的本質(zhì),是堅持的人格魅力,重點就從這個精神贊頌的角度來進行交流,讓同學們回憶并整理:還有哪些帶有崇高精神的故事?互相交流起來。另外,教師要實現(xiàn)拓展交流,可以嘗試開展共享讀書活動,確保反思中提升學生的閱讀智慧。
例如,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匆匆》這節(jié)課時,教師就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共享,探尋出關于“朱自清”的其他散文,進行閱讀交流分析探索。在教師的指導下,還會探尋出“朱自清”文人“骨氣”精神,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了解文本人物或作者,進行情感交流,產(chǎn)生閱讀共鳴。
總之,師生拓展的交流是建立在閱讀拓展活動的基礎上的,同時也是閱讀拓展活動的引線,教師要設計好師生交流活動,讓師生的交流成為學生主動探尋閱讀背后知識的關鍵。
3.網(wǎng)絡下創(chuàng)新交流
師生深入交流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要嘗試網(wǎng)絡下創(chuàng)新交流,確保借助網(wǎng)絡環(huán)境來進行更為創(chuàng)新的交流,改變傳統(tǒng)師生交流形式單一的實際情況。首先,教師要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借助網(wǎng)絡環(huán)境,模擬情境。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年代差異,所以小學生對這個時代的特征理解有困難,教師就可以適度播放影視片段,讓學生感受20世紀三十年代的農(nóng)村狀況,然后能夠更好地理解當時作者的情感,設立隨時隨地的直觀模擬情境內(nèi)容,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文本所帶來的情境。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網(wǎng)絡來對閱讀文本追根溯源。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中的古詩包括“馬詩”“石灰吟”“竹石”三篇,都是贊譽人的高貴品格的,那么作者的經(jīng)歷、性格等對詩詞創(chuàng)作也是有影響的,教師鼓勵學生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搜索功能,對作者的生平進行全面的了解,這對于理解古詩的內(nèi)涵是特別有效的。
例如,《馬詩》作者李賀被稱為詩鬼,很有才華,但是因為得罪了大詩人元稹,借口李賀的父親李晉犯了忌諱,不讓李賀參加進士考試。這也體現(xiàn)出了封建社會選用人才制度的不公平,那么李賀寫了很多關于馬的詩歌,多數(shù)是想要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xiàn)志士的奇才異質(zhì)、遠大抱負以及不遇于時的感慨與憤懣。這篇《馬詩》是其中一首,展現(xiàn)了作者的遠大抱負,內(nèi)心有著烈馬一樣的雄心壯志,對比已知的李賀遭遇,小學生對詩作的悲憤感會有更深的領悟,朗讀效果也會有改變。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上良好的師生互動并不是單純的以課堂組織活動的次數(shù)作為互動效果評判的依據(jù),而是把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學生思考的深度當作評價的變量,所以師生深入交流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要進行師生深入對話;要進行師生拓展交流;要嘗試網(wǎng)絡下創(chuàng)新交流,讓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煥發(fā)活力,通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維火花,促進學生潛能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 藍海瑛《分析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智庫時代》2018年第29期。
[2] 劉雷《利用多媒體實現(xiàn)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中國教師》2018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