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聾校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聾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聾生生活需要出發(fā),為他們創(chuàng)造愉悅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使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口語、書面語生活化訓練為主,打好他們運用語言交往的基礎;運用多種參與活動的方式,為聾生搭建人際交往的平臺;從聾生的內心出發(fā)進行心理輔導,疏通他們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對聾生進行溝通技巧培訓,提高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通過以上途徑來幫助聾生克服社會交往障礙,解決他們自卑消極、多疑偏執(zhí)等性格缺陷問題,使他們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公民。
關鍵詞:聾生 人際交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7.06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第28條明確指出:“要注重潛能開發(fā)和缺陷補償,培養(yǎng)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p>
據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聾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既渴盼又畏懼的矛盾心理,或者在交往中自我封閉,從不主動與身邊的人交流。一些聾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因性格孤僻,不善與人合作,導致下崗,生活困難。這些問題的產生,與他們缺乏正確的人際交往意識和能力有直接的關系。
要使聾生真正融入社會,首先要培養(yǎng)聾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幫助聾生克服社會交往障礙,解決自卑消極、多疑偏執(zhí)等性格缺陷問題,使他們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公民。
一、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愉悅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
1.形成相互尊重的交往氛圍
學校提出“尊重接納,仁愛和諧”的文化理念,對每個學生在基于生命尊重的基礎上接納他們的特性,尊重他們的差異,欣賞他們的優(yōu)點,突破他們的缺陷。在這樣的一種文化共識下,教師和學生建立起了一種信任、和諧的情感關系,學生之間的交往也較為寬松民主,使學生敢于敞開心扉,積極自然地與老師溝通,與同學交流。
2.利用班級文化凝聚集體精神
強有力的集體精神會引領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促進交往。每個班級都形成自己獨特、個性化的班級口號、班級宣言。在班內設立班級展示專欄,將專欄布置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他們積極協(xié)商,相互配合,各顯所長,有力地鍛煉了他們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開展“校園九大主題教育活動”
學校依托校園、走廊文化,開辟了九大主題教育專欄,包括“墨香舞臺畫意天地”“揚起美德風帆”“書香浸潤童年”,等等。在實施過程中,安排專門教師負責,打破班級界限,由全校學生共同完成,大大擴大了學生交流交往的范圍,促進學生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二、通過口語及書面語生活化訓練打好語言交往基礎
1.語訓教育生活化
生活中,聾生依靠手語很難實現與健全人的交流,那么,口語和書面語就成了他們同健全人交往的橋梁。陶行知提出:“每個活動都要有目標,有計劃,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導,有考核。智識與品行分不開,思想與行為分不開,課內與課外分不開,做人做事與讀書分不開,即教育與訓育分不開。”聾校中特設的語言訓練,就是教育與訓育相結合的教育。教師在語訓課上,將發(fā)音訓練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借物對口、看物發(fā)音、觸摸器官發(fā)音、對鏡子發(fā)音,并進行游戲的拓展訓練。
2.快樂讀書活動
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學校開展了“書香溢校園,讀書伴成長”的讀書活動,并利用“班級圖書角”,鼓勵聾生大量閱讀,寫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我們還開展了課本劇表演、知識競賽、讀書交流等活動,使他們既具有充實的知識信息,又敢于展示和表達。
3.多樣的書面交際活動
聾生由于聽力缺失和思維特點,在書面文字表達上存在語序錯亂、詞不達意等問題。我們采用心情記錄卡、情感驛站、漂流瓶、心愿樹等學生比較喜歡的方式,讓他們用簡短的文字隨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同時,我們還采取寫日記、給老師的一封信、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等方式來鍛煉孩子的書面語表達能力。
三、以活動為聾生搭建人際交往平臺
陶行知指出:“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彼?,為了促進聾生與社會、與健全人的交往,使他們積極的融入社會中,我們綜合社區(qū)、家庭、企業(yè)各方資源互動,為聾生搭建起人際交往的平臺。
1.學生走進社區(qū)
在植樹節(jié)、學雷鋒、爬山逛公園、超市購物等活動中,學生親身融入社會中,與社會中的人交流,促進了他們的主流回歸。
2.校企聯(lián)合辦學
學校與企業(yè)單位達成合作,學生在校學習文化及技能,然后到企業(yè)中進行實習培訓,畢業(yè)后進入企業(yè)就工。這一模式使聾生直接進入到了社會的大舞臺,對他們人際交往的發(fā)展是一次極大促進。我們學校的學生近年來畢業(yè)后除去升學的一部分,能夠全部進入企業(yè)就工。
3.形成家校合力
雖然聾生在校時間長,但他們最終還是要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利用家訪、家長培訓班、網絡教學、專家講座等,指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進行交往,努力爭取家長的配合,使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來共同提高聾生的交往能力。
四、通過心理輔導疏通聾生人際交往的障礙
1.心理輔導
耳聾造就了特殊的聾人人群,也使他們在與健聽人的交往中極易產生心理障礙。為了消除這種障礙,我們時時幫助聾生激發(fā)社交的平等感。我們經常邀請優(yōu)秀殘疾人代表,特別是曾與學生朝夕相處過成功校友,通過信件或報告的形式來激勵他們;有把握地組織學校體育、文娛等代表隊去參加普教系統(tǒng)的比賽,用聾啞人的成功和輝煌激發(fā)學生的社交自信心。
2.團隊拓展游戲
每周心理輔導時間,我們除個別輔導外,還做團隊拓展游戲,培養(yǎng)聾生的團隊精神,使他們在活動中建立對伙伴的信任感及責任感。同時,我們積極支持學生們自主開展生日會,增強交往,增進情感。
3.感恩教育
“感恩”對于聾啞孩子來說尤其重要。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動,如感恩母親節(jié)、感恩教師、感恩祖國等。在感恩教育中,鼓勵聾生敞開心扉,大膽地向老師、家長表達自己的情感,說出自己的心聲,不但使聾生的思想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們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五、通過技巧培訓提高聾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1.行為習慣養(yǎng)成
學校特別重視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通過主題班會、紀律約束、文明班級評比等活動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與人和周圍事物良好相處的行為方式。
2.禮儀訓練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教會學生各種禮儀,例如:見面禮儀,見到老師或同學要面帶笑容,打招呼等。通過見面禮儀,傳遞師生情誼、同學友誼。此外還有拜訪禮儀、交談禮儀、拒絕禮儀等。通過禮儀訓練讓學生感到禮儀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更好地學習禮儀、運用禮儀,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3.文明教育
在與人交往中,文明用語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能使人際關系和諧。在課堂上,我們引導并鼓勵學生使用文明用語,要求學生發(fā)言時態(tài)度落落大方、口氣平緩。在同學互幫互助讀書的時候,我提醒他們使用“對不起、請、謝謝”等禮貌用詞。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同學們能很自然地使用這些禮貌用語,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氣氛更加濃厚了。
陶行知說:“學校必須給學生一種生活力,使他們可以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在學校里培養(yǎng)聾生良好的人際能力,有助于他們將來在社會交往中擁有健康的心理,成功的體驗,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并通過良好的人際關系來豐富自我,改善自我。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
[2] 《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王文嶺《陶行知論創(chuàng)造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
(王益慧,1976年生,女,漢族,山東濰坊昌樂縣人,大學本科,昌樂特師附屬聾啞學校一級教師,主要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