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鵬 馬佰蓮
摘要:整體性是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得以持續(xù)推進的基本原則,亦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鮮明特征。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整體性是在回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與“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問題中、在“三個起來”的遞進式飛躍與“兩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形態(tài)中、在回答“為何‘化—何以‘化—誰來‘化—為誰‘化—‘化什么—怎么‘化—‘化成何”等基本問題中、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三者內在的邏輯關系中得以體現(xiàn)的。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整體性表征
中圖分類號:D20;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21)04-0063-07
整體性是事物存在與發(fā)展的一種基本形態(tài),強調的是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所具有的嚴密邏輯關系的一種基本屬性。它不僅是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得以持續(xù)推進的基本原則,亦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鮮明特征。所謂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指的是關于馬克思主義者如何看待利益及處理利益問題的總的觀點與看法,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它既包括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原生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也涵括其支持者、擁護者、繼承者們所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等。就狹義而言,主要指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設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學說。本文所言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正是從狹義視角出發(fā)。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中,用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之“道”,來契中國現(xiàn)實發(fā)展之“需”,以此達到解中國現(xiàn)實利益問題之“困”、圖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之“策”之目的的這種動態(tài)化過程,我們稱之為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整體性則可以釋義為是對這一動態(tài)化過程中內在與外在各種要素之間關系的一種統(tǒng)籌與協(xié)調,以保障各要素作用的充分發(fā)揮,確保這一動態(tài)化過程的持續(xù)推進的一種屬性;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作為一種理論成果則是這一動態(tài)化過程的靜態(tài)化表征,其主要由毛澤東思想的利益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利益觀兩部分構成。
從學界的研究狀況來看,既有的研究更多聚焦于闡釋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某一理論成果,這對于深刻理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固然重要,但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要永葆活力、歷久彌新,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整體性則顯得尤為重要,如此言之,是因為整體性是我們立足于建黨百年的歷史節(jié)點,全面梳理歷史進程、系統(tǒng)總結歷史經(jīng)驗、科學揭示歷史規(guī)律的一個必須堅守的原則,遺憾的是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整體性研究卻相對較少。為此,本文力圖在整合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整體性表征,以期深化與拓展這一研究。
一、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整體性
中國共產(chǎn)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面臨的元問題,就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問題。為此,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整體性首先體現(xiàn)在對該問題回答的整體性上。
在回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問題中所彰顯出來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是由一系列基本觀點、方法、原理、范疇構成的一個完整體系。就其內容而言,利益是一個涵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多領域的綜合體,利益問題是在這一綜合體中產(chǎn)生并表征為利益矛盾、利益沖突、利益糾紛等多方面的集合體。同時,由于“世界……是許許多多利益的天下”[1]“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所以利益與利益問題同世界上諸多的客觀事物始終保持著相互聯(lián)系與相互滲透的關系,因而作為反映它的理論勢必也是一種囊括經(jīng)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等多學科的有機整體。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問題上,雖未有給出直接的定義,但是有大量關于人民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世界共同利益、物質利益、精神利益等方面的論述,且各部分論述之間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其中,人民利益是根本,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是核心,世界共同利益是追求,物質利益是基礎架構,精神利益是頂層架構,政治利益、經(jīng)濟利益、文化利益、生態(tài)利益、社會利益是具體表征,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共同勾勒出中國共產(chǎn)黨人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整體輪廓。
在回答“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問題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整體性。以“一脈相承”與“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百年歷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整體性?!耙幻}相承”指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普遍真理和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堅守;“與時俱進”指的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來指導中國的實踐,同時也要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踐來豐富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達到兩者相互促進的效果。歷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關于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論述,更多聚焦于闡釋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們可以從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中看到其對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態(tài)度。毛澤東形象地指出,要從結合論的視角出發(f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矢”來射中國革命的“的”。[3]鄧小平指出,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態(tài)度,應當是以認真學習兩者的基本理論、準確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新發(fā)展兩者的內容為要旨。①之后,江澤民、胡錦濤等人亦都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者之間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對此,習近平總結道,“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4],即在“學精悟透用好” [5]25馬克思主義中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在“當代中國實踐”[5]27中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二、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中國”的整體性
如果說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整體性是從理論層面進行闡發(fā)的,那么這里“中國”的整體性則是從實踐層面進行闡發(fā)的。所謂“中國”的整體性指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過程中對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國情的全面把握。中國國情的不同實踐形態(tài)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中國”的整體性呈現(xiàn)為“三個起來”的遞進式飛躍與“兩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形態(tài)。
在“三個起來”的遞進式飛躍中彰顯“中國”的整體性。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指出,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6]這一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中國”遞進式飛躍的高度概括與凝練,分別對應的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三個不同歷史階段,從縱向上體現(xiàn)了各階段發(fā)展的貫通性與統(tǒng)一性。具體來說,毛澤東利益觀為近代落后的東方大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以“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7]的方式贏得了中國“百分之八十至九十”[8]的工人與農(nóng)民的支持與擁戴,進而促使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改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帶領中華民族站了起來;鄧小平利益觀、江澤民利益觀、胡錦濤利益觀均以高度重視物質利益與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重視物質利益與“按勞分配”的分配制度相結合,重視人民群眾的經(jīng)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會利益相協(xié)調的方式[9],一改貧窮就要挨餓的窘?jīng)r,引導中華民族富了起來;習近平利益觀立足于新時代,以捍衛(wèi)人民利益與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fā)點,以構建全人類的利益共同體為追求,逐步推動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致力于解決失語就要挨罵的境況,引導中華民族走在強起來的偉大征程之中。
在“兩次歷史性飛躍”中彰顯“中國”的整體性。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兩次歷史性飛躍”的重要論斷,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產(chǎn)生了毛澤東思想,實現(xiàn)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期產(chǎn)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xiàn)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相對應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產(chǎn)生了毛澤東利益觀與涵括鄧小平利益觀、江澤民利益觀、胡錦濤利益觀、習近平利益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利益觀,兩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系統(tǒng)完備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事實上,“兩次歷史性飛躍”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而是對中國所處的兩個不同時代(即革命與戰(zhàn)爭時代、和平與發(fā)展時代)與所處的四個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國情的全面把握與精準提煉,它們之間具有時間上的繼承性與空間上的發(fā)展性。
三、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不是“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只要熟讀死記的教條”[10]222,“而是過程的集合體”[10]250。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的“化”就是這一過程的有力明證,它包含了對“為何‘化—何以‘化—誰來‘化—為誰‘化—‘化什么—怎么‘化—‘化成何”等基本問題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化”的內在構成要素,即“化”的必要性、可能性、主體力量、價值立場、具體對象、實踐路徑、理論成果等,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與相互作用共同表征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的整體性。
為何“化”的問題明確了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的必要性。一方面,解決中國現(xiàn)實利益問題的需要。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chǎn)力水平相對落后、勞動分離和二重化的社會形式還存在、所有制結構和分配方式還不成熟不完善、勞動者素質和勞動能力還存在差別等,致使中國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差別必然存在并將長期存在。此外,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不斷由客觀方面向主觀方面轉移,由物質方面向精神方面轉移,由經(jīng)濟方面向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方面轉移,相較于改革開放初期又構成了新的利益關系,形成了新的利益問題。再者,由于人的認識帶有非理性的成分,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一般群眾,對利益的認識往往不夠全面、不夠系統(tǒng),導致思想上與行為上對利益的追求出現(xiàn)了相違背的現(xiàn)象。類似利益問題的解決均需要科學的利益觀來指引。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利益觀自身發(fā)展的需要。發(fā)軔于資本主義制度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烙印,它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chǎn)階級的整體利益與私人的個體利益呈現(xiàn)出的是對抗的關系。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已然剝離了私有制這一根源,對兩者關系的認識必然也需要根據(jù)時代的變化作出相對應的闡釋。就此而言,毛澤東提出了社會主義利益關系是非對抗的關系,其內部的矛盾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11]上的矛盾,具有可調和性。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發(fā)展史上有諸多依據(jù)時代條件不斷發(fā)展了的論斷,其不僅消除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與中國語境之間的“間距”,即回答了發(fā)源于西方語境中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如何作用于中國具體實踐的問題,同時也豐富與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
何以“化”的問題揭示了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的可能性。一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支撐。從秦漢而下、經(jīng)由隋唐、直到明清,歷代的統(tǒng)治者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積淀了許多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義利相生以及義利為民的思想財富,形成了別具風格的中華傳統(tǒng)義利觀,其內蘊的“以義為先、義利并舉”[12]的道德規(guī)范與行為準則,對于矯正社會與人民的利益行為、處理近代以來的國際利益沖突等利益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二來是有一支品質優(yōu)良、德才兼?zhèn)涞闹袊伯a(chǎn)黨隊伍的支撐。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其內在所具備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使命情懷、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寬厚的歷史文化知識儲備、豐碩的社會實踐經(jīng)驗、敏銳的創(chuàng)新意識等優(yōu)秀品質,促使他們對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來解決中國的利益問題具有獨特的見地,即他們不僅能夠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基于時代語境與實際條件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也能夠以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態(tài)度減少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利益、制度、思想等障礙。
誰來“化”的問題明晰了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的主體力量。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實現(xiàn),需要有眾多“使用實踐力量的人”[13],即其是多元主體共同作用的結果。主體之一:中國共產(chǎn)黨人既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理論形態(tài)的闡發(fā)者,也是其實踐形態(tài)的領導者。作為“闡發(fā)者”,他們從解釋學的視角,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本中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發(fā)生發(fā)展、本質屬性、基本要義等作出了系列符合時代需要的闡發(fā),同時結合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驗習俗、話語體系、思維方式,對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作出了系列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納與信服的理論闡釋;作為“領導者”,他們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關切時代之問與人民之問,從“思辨哲學”走向時代、走進現(xiàn)實,運用理論解決現(xiàn)實問題、撥正現(xiàn)實航線的主要推動者,同時也是將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方針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主體之二:理論工作者與知識分子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從政策理念轉化為大眾話語,進而“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主要研究者與傳播者。他們從不同的學科視域介入,以不同的研究范式為抓手,深入梳理與總結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與歷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關于利益及利益問題的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內在邏輯理路;以喜聞樂見與通俗易懂的話語范式,為廣大人民群眾對理論的理解與把握做出全景式的復原與解讀。主體之三:廣大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踐行者,是這一過程最重要的主體。毛澤東指出,任何杰出人物關于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不論是原料亦或是半成品均來自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之中。[14]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發(fā)展的動力亦是源自于實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其只有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與支持、參與和實踐中才能獲致理論前行的動力,獲曉理論前進的方向。
為誰“化”的問題闡明了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的價值立場。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鮮明價值立場。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都是致力于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廣大人民群眾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利益,并以此為依據(jù),團結起來,為之奮斗。[15]同時,他還指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16]。鄧小平強調,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人民服務,以人民利益為準繩。[17]江澤民指明,要在處理各種利益格局、利益關系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18]胡錦濤以“群眾利益無小事”[19]的論斷言明了人民利益在我國治國理政之中的重要地位。進入新時代,習近平親自部署、調研、督查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的大事要事,以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勝利、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脫貧攻堅戰(zhàn)的勝利等一系列歷史性成就兌現(xiàn)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與使命?!盀槔习傩罩\利益,帶老百姓奔好日子”[20]無疑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最真實的寫照,也成為其始終奉行的圭臬。由此可見,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一條主線與基本經(jīng)驗,是社會主義利益觀與資本主義利益觀的本質區(qū)別,是社會主義利益觀相對于資本主義利益觀的最大優(yōu)勢,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21]
“化”什么的問題道明了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的具體對象。所謂的“化”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其中,主要涵蓋兩個維度:一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化”中國,即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基本原理來指導中國的具體實踐。這種指導體現(xiàn)在理念與實踐兩個層面。理念層面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內含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22]的價值理念與價值追求、內在揭示的利益關系的本質即“既定社會的經(jīng)濟關系”[23]、內蘊的“利益沖突是現(xiàn)代歷史的動力”[10]256等內容均成為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用以破譯現(xiàn)實利益問題的基本遵循;實踐層面聚焦于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來解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發(fā)展所遇到的現(xiàn)實利益矛盾、破譯特定時代語境利益主體從事利益實踐活動所面臨的利益困境,進而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與制度體系。而政策制度的制定正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從理念層面轉化為實踐層面,繼而成為人民群眾個體利益行為發(fā)生所要遵守的準則,成為理論發(fā)揮指導實踐作用的一個最直接的橋梁。[24]二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即將五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建黨百年來的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注入到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之中,使其具有中國特色與中國風格,打上中國烙印。這一過程中最為明顯的當屬價值的重塑。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著眼于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內在的價值取向,對接與糅合中國傳統(tǒng)義利觀價值體系,繼而進行價值調適與價值重塑的過程。習近平以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共同利益為理論基底,接續(x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25]的價值追求,立足世界各國價值日益多元化與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堅持用“正確義利觀”[26]來處理國際關系,在謀求價值共識的征途中構建以人類共同利益為基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實現(xiàn)了世界價值的重塑。
怎么“化”的問題探尋了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的實踐路徑。中國共產(chǎn)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有三條顯而易見的路徑:一是堅持 “文本的追尋”與“問題的聚焦”并重。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持“文本的追尋”避免了極端倡導“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在當代”,忽視經(jīng)典文本對現(xiàn)實的指導作用,以致于陷入唯中國實際是崇的泥潭。堅持“問題的聚焦”實際上是避免過度強調“回到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出現(xiàn)“文本之外別無他物”的現(xiàn)象,以致于落入唯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是舉的教條主義窠臼。欲使“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在當代”的前提是“回到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回到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目的是讓“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在當代”。二是堅持“學術性闡釋”與“大眾化闡發(fā)”并重。任何一種理論只要夠徹底,就能說服人[27],而這種徹底來源于理論工作者與知識分子的深入研究與闡釋。事實上,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理論工作者在建黨百年的歷程中就利益主體、利益客體、利益目標、利益觀念、利益機制等基礎性理論與利益關系、利益協(xié)調、利益分配、利益矛盾等應用性理論做了全面、系統(tǒng)、深刻的闡述,在一定意義上說糾正了社會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利益觀的誤解與偏差。理論構建與闡發(fā)的盡善盡美并不是最終旨歸,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與運用才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歸宿。中國共產(chǎn)黨人善于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28]等通俗易懂的民間用語來言明其要實現(xiàn)的人民利益為何內容,以及運用《誡子書》中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29]等人所共知的古漢語來教導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類似的論述對于增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吸引力、感染力與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三是堅持“本土性視域”與“世界性視域”并重。“本土性視域”是從歷時性時態(tài)切入,挖掘中國特殊時境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利益觀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探究其內在的演進軌跡與演進規(guī)律。“世界性視域”是從共時性時態(tài)介入,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放置于世界這一宏大背景的敘述之下加以審視,探討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利益觀蘇俄化、朝鮮化、越南化等之間的差異性與共同性。同時,在梳理歷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關于解決我國發(fā)展所面臨的各種利益糾紛、利益爭端的相關論述中,科學凝練具有普遍性的適合世界各國共同發(fā)展的可行性實踐策略與方案,從而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與方案。
“化”成何的問題道明了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的理論成果。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的理論成果。正確理解該思想的意義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第一,該思想依循“一般—個別—一般”的躍進方式,依靠“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運思范式,走出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只具備普遍性或者只具備特殊性的爭論,進一步證實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真理性與科學性。第二,該思想以“批判性繼承”“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形式更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義利觀的存在語境,讓傳統(tǒng)文化接受時代的關照,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憑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走向“文化自強”,增進文化自信。第三,該思想在平等協(xié)商、真誠溝通、和而不同、懸置爭議的過程中謀求世界各國的利益共識與價值共識,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消除了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種制度與兩條道路之間的緊張對峙,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式實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推動了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與相互發(fā)展。第四,該思想把“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摸著石頭過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等極具實踐理性精神的創(chuàng)新性方法與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等飽含中國韻味的實踐經(jīng)驗,升華凝練為理性認識,繼而豐富與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已有形態(tài)與科學內涵。
四、“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三者的整體性
縱覽建黨百年歷程,不難明辨,對于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這一過程的理解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背離現(xiàn)象。以斷章取義解讀、蓄意制造內部對立(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只注重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物質利益而忽視個體利益、精神利益等)的方式肢解這一過程的有之,以歪曲與誤讀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相關概念與原理(將社會主義社會的功利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功利主義等同等)的方式曲解這一過程的也有之,以懷疑論與質疑論(質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所代表的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階級立場,懷疑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思疑脫貧攻堅的成就等)的方式消解這一過程的亦有之。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部分人未能夠從整體性的視角把握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全過程。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整體性不是外加的,而是作為一種內在的規(guī)定性與基本要求而存在的,其不僅表征于“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三者內部的整體性,同時還體現(xiàn)在三者之間關系的整體性上。具體而言,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是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理論來源。它為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提供了根本立場,即這一過程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與落腳點的,是站在人民立場上的;它提供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指導,譬如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堅持辯證法的基礎上,強調在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的關系時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它提供了社會主義與共產(chǎn)主義的根本方向指引,確保了這一過程是服務于實現(xiàn)中國夢與強國夢、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需要的。
第二,“中國”是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根本遵循。一種理論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必須首先把它置于現(xiàn)實的基礎之上”[30]。這里的“現(xiàn)實”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它包含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社會發(fā)展狀況,傳統(tǒng)文化與價值觀念等在內的歷史文化以及國際關系等四大要素。這些要素限制與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方向、內容、意蘊。
第三,“化”是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動力機制?!榜R克思主義利益觀”與“中國”二者均是從靜態(tài)層面詮釋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中國化,而“化”則是從動態(tài)層面探尋這一發(fā)展過程中各要素之間運行的內在機理,即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一個有機整體。誠如毛澤東所言,這一過程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31]的。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中“化”是時間(徹頭徹尾)與空間(徹里徹外)雙重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
簡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關鍵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核心在“中國”,重心在“化”。把握“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整體性解決的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在思想上認識不清、認識不全、認識不深的問題;把握“中國”的整體性揭示的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認識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問題;把握“化”的整體性回答的是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內在的運行機制為何的問題。三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共同勾勒出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整體性樣態(tài)。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要注重對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整體性把握,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將關于它的專題性研究束之高閣、拒之門外。恰恰相反,作為反映復雜多變的社會歷史活動的一種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本身所涵蓋的問題眾多、所覆蓋的領域寬廣,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整體性研究與專題性研究相結合的原則。專題化研究越向縱深發(fā)展,越有益于整體化研究的全面開展;整體化研究越向橫向拓展,越有益于專題化研究的深入開展。兩者與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中國化是“一體兩翼”的關系。兩者結合愈加緊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發(fā)展則愈加傾向于系統(tǒng)化與科學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指導實踐的作用愈加明顯。
五、結語
“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三者內在的整體性與三者之間的整體性共同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理論前提、實踐基礎、動力機制,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的內在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之所以能夠不斷推進,形成的理論之所以能夠用以指導中國實踐,并在國際上產(chǎn)生影響,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持以整體性的思維來解讀、運用與發(fā)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而某些時候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之所以未能夠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我們背離了整體性這一科學的方法論。故而,只有我們牢牢抓住“整體性”這一法寶,將其視為推動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中國化發(fā)展的基本準則與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根本方法,我們才能夠有效發(fā)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作用。
注釋:
① 相關論述見鄧小平《執(zhí)政黨的干部問題》《正確地宣傳毛澤東思想》《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鄧小平文選》第1卷第332頁、第284頁,《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00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 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三篇論文)[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5.
[2] 馬克思. 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4] 習近平.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共產(chǎn)黨人的必修課[J].求是,2019(22):1.
[5]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7] 毛澤東.經(jīng)濟問題與財政問題[M]∥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8]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9.
[9]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
[10] 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M]∥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6.
[12] 習近平.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長江經(jīng)濟帶發(fā)展三大戰(zhàn)略[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70.
[13] 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14] 毛澤東.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M]∥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8.
[15] 毛澤東.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16] 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17] 鄧小平.馬列主義要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M]∥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18] 江澤民.以人民群眾為本[M]∥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3.
[19] 胡錦濤.群眾利益無小事[M]∥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8.
[20] 習近平.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M]∥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32.
[21] 朱建偉,徐軍.馬克思“人民性”思想的邏輯嬗變和當代價值[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4):55-60.
[22]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chǎn)黨宣言[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23]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8.
[24] 譚培文.馬克思主義的利益理論——當代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03.
[25] 王毅.堅持正確義利觀 積極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關于外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3-09-10(7).
[26] 習近平.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jīng)濟水平[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06.
[27]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28]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M]∥中共中央黨史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54.
[29] 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fā)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555.
[30]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9.
[31]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責任編輯:陳可闊
The Integrity Representation of Marxism View of Interest, China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Past Century
HU Haipeng,? MA Bailian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 Integrity is not onl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interest view, but also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Sinicized Marxist interest view.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the integrit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interest view lies 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of "what is Marxist interest view" and "how to treat Marxist interest view", in the theoretical form of "three rises" and "two historical leaps", and 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of "for what to transform"-"by what to transform" - "who to transform"—"for whom to transform"-"what to transform"-"how to transform"-"into what to transform". It is reflected in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Marxist view of interests", "China" and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Marxist interest view; China; transformation; integrity repres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