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慧 林國耀 彭玉玲 董嬋霞
摘 要 為探討社區(qū)矯正人員的表達抑制、抑郁和社會適應三者間的關系,采用情緒調節(jié)問卷、抑郁癥狀群量表以及社會適應量表對漳州市269名矯正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25~40歲之間的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得分高于40歲以上的社區(qū)矯正人員,女性社區(qū)矯正人員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分高于男性。已婚、未婚以及離異的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不存在顯著差異,經濟狀況一般的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得分高于經濟狀況較差的社區(qū)矯正人員。(2)社區(qū)矯正人員的表達抑制與社會適應呈現負相關,與抑郁呈現顯著正相關,社區(qū)矯正人員的表達抑制與社會適應呈現顯著負相關。(3)抑郁在社區(qū)矯正人員表達抑制和社會適應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 社區(qū)矯正人員;表達抑制;抑郁;社會適應
分類號 B84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1.08.003
1 問題提出
社區(qū)矯正指將符合社區(qū)矯正條件的犯罪人員置身于所處社區(qū)內執(zhí)行而不是監(jiān)獄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以及相關社會團體和社會志愿者的協(xié)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jiān)禁刑罰執(zhí)行活動 (王佳權, 鄭曉邊, 2008)。社區(qū)矯正體現出的是人道主義關懷,自2009年實行之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罪刑相對較輕的犯罪人員在自己所處的社區(qū)范圍內接受思想教育和行為矯正,處境好于監(jiān)獄內服刑人員,不僅能夠讓社區(qū)矯正人員與社會接軌,而且也能讓其意識到國家給與的改正機會 (曹華, 2015)。但社區(qū)矯正始終屬于執(zhí)行刑罰的一種方式,社區(qū)矯正人員沒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在矯正期間不能離開居住地,需要定期到相關單位接受矯正,提交思想匯報(金勇, 2012)。 此外, 我國居民對社區(qū)矯正概念的認知模糊,多數居民還不能理解這種矯正方式,容易對社區(qū)矯正人員產生排斥心理。社區(qū)矯正人員的家人對其不接納和不理解,使得他們難以對家人和朋友表達自身情緒, 心理健康受到影響(許曉峰, 2012)。 有研究表明, 服刑人員、 勞教人員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更差,社會適應不良是多數罪犯重新犯罪的誘因,社區(qū)矯正人員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李光勇,? 2013; 王佳權, 鄭曉邊, 2008)。 2016年12月30日, 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 中宣傳部等共同發(fā)布的 《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需要高度重視社區(qū)矯正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社會矯正的過程中通過思想教育、心理輔導等方式使其社會適應能力增強, 更好地融入社會正常生活(洪棲林, 2019; 李爽, 陳曉, 2013; 王佳權, 鄭曉邊, 2008)。
社會適應是個體自我系統(tǒng)與社會情境系統(tǒng)交互作用,維持平衡和諧關系的過程,包括社會適應的心理機制、心理結構和心理功能 〖HJ2.2mm〗(陳建文, 王滔, 2003)。社會適應不良意味著社區(qū)矯正人員在人際關系、 工作、 生活等諸多方面可能存在問題,增加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因此以社區(qū)矯正人員為對象,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非常有必要。
眾多因素對社會適應都有一定的影響,其中,情緒調節(jié)策略是個體用來控制和改變與情緒有關的認知或行為方式,對個體的社會和環(huán)境適應具有重要且深刻的意義 (呂勇, 2020)。Gross認為不同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會產生不同的社會互動效果 (Gross, 2015; Gross & John, 2003)。表達抑制策略是個體通過抑制情緒的外顯反應來控制自身的消極情緒 (Gross, 2015)。情緒壓制理論認為,抑制情緒需要大量的認知資源,并不能有效減少消極情緒帶來的不良體驗 (Langner, Epel, Matthews, Moskowitz, & Adler, 2012)。使用表達抑制策略的個體只是在表層上控制了外部的情緒狀態(tài),心理不適感并未降低 (Gross, 2015)。個體使用表達抑制策略時對情境信息的敏感性減弱,容易造成不良的社會互動,出現社會適應不良 (張鑫, 2018)。相關研究也發(fā)現,情緒表達的抑制對個體的社會適應和心理健康都具有消極影響 (何爽, 方平, 2010)??梢?,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與社會適應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表達抑制策略顯著負向預測社會適應,即當個體頻繁使用表達抑制策略會影響到社會適應 (周晗昱, 2015)。
社區(qū)矯正人員在接受社區(qū)矯正的過程中,無法回避限制人身自由、社會負性評價等負性事件,對他人的信任感低,難以接納幫扶人員給予的幫助。他們難以正確認識自己,也無法客觀認知他人,遇到事情時不敢向他人傾訴,常使用表達抑制策略壓抑自身的情緒狀態(tài) (王成宇, 胡園曉, 2020)。負面的情緒調節(jié)方法對抑郁有消極的促進作用(黃燕琳, 2021),因此,他們容易出現抑郁、悲觀等消極情緒。國內外研究均發(fā)現,表達抑制與抑郁呈現正相關,經常使用表達抑制策略的個體抑郁水平更高 (李紅娟, 2019; 王靜, 2020; Aldao, Nolen-Hoeksema, & Schweizer)。
此外,有研究發(fā)現 ,抑郁可能是預測社會適應不良的因素(宋曉屏, 2015),即抑郁水平越高的個體越可能出現社會適應問題 (單守勤, 2011),抑郁特質的個體在實際研究中確實存在一定的社會適應不良 (周晗昱, 2015)。據此,本研究擬對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表達抑制和抑郁的關系進行探究,揭示三者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探討抑郁在表達抑制和社會適應之間的中介作用,以期為社區(qū)矯正人員的心理矯治、健康教育、預防再犯罪問題提供一定的啟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從漳州市薌城區(qū)、長泰區(qū)、龍海區(qū)三個地區(qū)的司法所中選取269名社區(qū)矯正人員進行問卷測評,要求被試盡可能根據實際情況作答,確?;卮鸬臏蚀_性。去除不識字人員及無效問卷,實際回收217份,有效率80.7%。其中男性為191人(88.9%), 女性為24人(11.1%), 經濟一般及以上151人(69.6%),? 經濟較差66人(30.4%); 已婚163人(75.1%), 未婚38人(17.5%), 離婚16人(7.3%);被試年齡為18~69歲(38.64±10.71)。
2.2 研究工具
〖BT3〗2.2.1 社會適應量表
社會適應量表是劉朝瑩 (2005)根據勞教人員作為研究對象編制而成的,共26個項目,有5個測謊項目和1個檢測項目。第1題為檢測項目,6、11、13、21、25為測謊項目,量表共分為5個維度:回歸社會的心理準備、工作適應、遵守法規(guī)、人際滿意、人際信任。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每個維度可以單獨計分,各個維度得分相加,得分越高則說明該人員的適應水平越高。因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社區(qū)矯正人員,因此把原量表中的“解教”改為“解矯”。本研究中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BT3〗2.2.2 情緒調節(jié)量表
情緒調節(jié)量表由我國王力(2007)翻譯修訂,共10個項目,分為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兩個分問卷。本研究選取其中的表達抑制分問卷,共4個項目,采用7點計分法,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說明越頻繁使用表達抑制策略,在本研究中表達抑制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5。
2.2.3 健康問卷抑郁癥狀量表
健康問卷抑郁癥狀量表為9個項目(卞崔冬, 2009),采用5點計分法,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詢問被試兩周內的狀態(tài),項目有四個選項,分別為沒有、有幾天、一半天數以上、幾乎每天。采用4級評分,總分0~21分,量表總分越高表示個體的抑郁癥狀越高。具體的評分方式為:0~4分為沒有抑郁,5~9分為輕度抑郁,10~14分為中度抑郁,15分以上為重度抑郁。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
2.3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子方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對本次研究的所有題目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3個,第一個因子方差解釋變異量為16.94%,低于40%的臨界標準,表明研究數據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不嚴重。
2.4 數據處理
使用SPSS 23.0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Pearson相關分析等,用非參數百分位Bootstrap法對數據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3 結果與分析
3.1 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與分析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查性別,單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年齡和經濟狀況在社會適應上的差異,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性別、經濟狀況的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總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1。25~40歲之間的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得分高于40歲以上的社會適應得分,女性社區(qū)矯正人員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分高于男性。已婚、未婚以及離異的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不存在顯著差異 ,經濟狀況一般的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得分高于經濟狀況較差的社區(qū)矯正人員。
調查結果顯示,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得分(68.71±10.11),勞教人員社會適應得分(61.22±10.80),由此可見,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狀況顯著高于劉朝瑩(2005)所研究的勞教人員的社會適應得分(t=8.90,p<0.001)。
為探究社區(qū)矯正人員表達抑制、抑郁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用Pe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社會適應量表與表達抑制量表和抑郁量表得分呈現顯著負相關(p<0.001),表達抑制量表與抑郁量表得分呈現正相關(p<0.05),詳細結果見表3。此外,社區(qū)矯正人員的性別、年齡和經濟狀況與研究變量存在顯著相關,因此在后續(xù)的分析中將其作為控制變量。
基于社區(qū)矯正人員表達抑制、抑郁和社會適應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是中介效應檢驗的前提條件。為進一步探討三者之間的關系,把性別、年齡以及經濟狀況作為控制變量,使用宏程序Process,采用非參數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復抽取5000次),檢驗抑郁在表達抑制與社會適應之間的中介效應。分析結果發(fā)現,表達抑制、抑郁負向預測社會適應(β=-0.27,t=-4.56,p<0.001;β=-0.39,t=-6.62,p<0.001),表達抑制正向預測抑郁(β=0.14,t=2.00,p<0.05);其中,直接效應、中介效應和總效應的效應量以及95%的置信區(qū)間見表3。
由表4可知,表達抑制→社會適應直接效應的95%置信區(qū)間為(-0.40,-0.15), 不包括0,表明直接效應顯著,其效應值為0.27;當引入中介變量抑郁時,表達抑制→抑郁→社會適應的間接效應置信區(qū)間為(-0.10,-0.01),不包含0, 說明中介效應顯著, 其效應值為0.05; 表達抑制→社會適應的總效應置信區(qū)間為(-0.45,-0.20),不包含0,說明總效應顯著,其效應值為0.33。由以上結果可知,社區(qū)矯正人員抑郁在表達抑制和社會適應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間接效應量占總效應量的15.15%,中介效應模型見圖1。
4 討論
4.1 社區(qū)矯正人員的社會適應的人口學特點
研究結果顯示,25~40歲的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總分顯著高于40歲以上的社區(qū)矯正人員,25~40歲社區(qū)矯正人員屬于成年早期的群體,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而40歲以上的社區(qū)矯正人員處于成年中期,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家庭結構,容易在精神支持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出現社會適應問題 (洪棲林, 2019)。從中可以看出年輕的社區(qū)矯正人員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在社區(qū)矯正的管制過程中也需要多加重視年紀大的群體。女性社區(qū)矯正人員的社會適應得分高于男性。女性在遇到困難時更傾向于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傾訴,更容易獲得社會支持 (楊玲等, 2016)。所以在社區(qū)矯正時女性更可能獲得外界幫助,領悟更多支持,對社區(qū)管理人員敵意低,社會適應情況較好。但由于社會對男性的普遍要求是堅強、剛毅,他們在面對社區(qū)矯正帶來的心理壓力時,更傾向于隱藏自身的情緒,選擇自己內部消化,擔心被他人看不起,內心沖突帶來的影響使其較難融入社會當中。因此,在社區(qū)矯正的過程中可能也需要對男性群體多加關注。經濟一般的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得分高于經濟較差的社區(qū)矯正人員,這可能是因為個人的經濟狀況滿足不了自身需要時更容易出現社會適應不良狀況;經濟狀況較低的社區(qū)矯正人員不僅要面對來自鄰里的異樣眼光,而且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考慮經濟問題,導致社會適應能力偏低。因此在社區(qū)矯正的管理過程中也需要了解社區(qū)矯正人員的家庭經濟情況,對家庭貧困的群體給與一定幫扶。此外,本研究發(fā)現,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高于勞教人員的社會適應,可能是因為社區(qū)矯正采用的是更為人性化的管理,社區(qū)矯正人員能接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解矯后的生活也能更快地適應,這也為后續(xù)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4.2 社區(qū)矯正人員表達抑制、抑郁和社會適應的關系
本研究相關分析發(fā)現,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與表達抑制、抑郁得分呈顯著負相關,與采用大學生群體的研究結果一致 (周晗昱等, 2015)。社區(qū)矯正人員這類特殊群體越常使用表達抑制策略看待問題時,越容易出現社會適應問題,與正常群體有相似之處 (何爽, 方平, 2010)。但社區(qū)矯正人員的社會適應狀況明顯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抑郁作為消極的情緒狀況,在個體社會適應中的影響不容小覷。對于社區(qū)矯正人員來說,抑郁水平越高,可能越難重新面對生活,越容易出現社會適應問題。
4.3 抑郁在社區(qū)矯正人員表達抑制和社會適應之間的中介效應
進一步的中介效應分析發(fā)現,抑郁在社區(qū)矯正人員表達抑制與社會適應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這表明表達抑制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到社會適應,而且還可以通過抑郁間接影響社會適應。使用表達抑制策略的個體面對負性事件時,常用非適應性的社會行為方式,容易造成社會互動不良,影響到社會適應 (Genet, Malooly, & Siemer, 2013)。個體使用表達抑制策略,使得情緒處于壓抑狀態(tài),長期處于這種狀況,出現抑郁傾向(季婷婷, 2018)。抑郁傾向的個體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適應問題(周晗昱, 2015),具體表現為抑郁傾向的個體看待事件容易使用消極的角度,體驗到更多的負性情緒,對自身的角色認知有偏差 (錢淑紅, 張克峰, 段一鑫, 2020)。在以往的研究中也發(fā)現社區(qū)矯正人員的抑郁狀況普遍高于常模群體 (許曉峰, 2012)。
綜上所述,社區(qū)矯正人員的表達抑制和抑郁傾向與社會適應能力關系密切,改變社區(qū)矯正人員使用表達抑制看待問題和改善其抑郁狀況有助于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在社區(qū)矯正工作中不僅應該加強對社區(qū)矯正人員的管理,更應該重視表達抑制、抑郁對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適應的不良影響,采取一定的方法來提高社區(qū)矯正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減少再犯罪。
4.4 研究不足與未來展望
本研究為理解社區(qū)矯正人員的社會適應問題、預防再犯罪問題提供一定啟示,但研究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本研究只選取了漳州市的社區(qū)矯正人員,今后的研究中需擴大樣本。其次,本研究只采用了問卷的方式調查,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將考慮用更客觀的指標來衡量。最后,研究采用橫斷法考察,難以了解社區(qū)矯正人員的變化,此后的研究中也將進一步嘗試使用縱向法探究社區(qū)矯正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
參考文獻
卞崔冬, 何筱衍, 錢潔, 吳文源, 李春波 (2009). 患者健康問卷抑郁癥狀群量表在綜合性醫(yī)院中的應用研究. 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30(5), 136-140.
曹華, 楊玲, 李玲, 王玉花 (2015). 社區(qū)服刑人員的自我接納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3(5), 45-48.
陳建文, 王滔 (2003). 關于社會適應的心理機制、結構與功能.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4), 90-94.
單守勤, 張文廣, 鄭曙峰, 侯方高, 于磊, 薛蓓蕾, 周錫芳 (2011). 針灸加光療緩解潛艇艇員抑郁障礙及提高社會適應度的研究. 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 20(9), 778-779.
何爽, 方平 (2010). 情緒調節(jié)與社會適應研究進展綜述. 社會心理科學, 25(Z1), 34-38.
洪棲林 (2019). 社區(qū)矯正人員時間洞察力與社會適應的關系. 湖南師范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黃燕琳, 祖霄鵬, 劉鈺瑞, 陶然, 陳立軍 (2021). 特戰(zhàn)隊員核心自我評價與抑郁的關系: 情緒調節(jié)方式的中介作用.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4(20), 1-9.
季婷婷, 楊威, 楊瀟瀟 (2018). 針對性護理干預對骨腫瘤化療患者負性情緒、應對方式及不良反應的影響.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5(1), 122-124.
金勇 (2012). 《社區(qū)矯正實施辦法》解讀. 中國檢察官(3), 8-13.
李光勇 (2013). 社區(qū)矯正人員重新犯罪風險評估與預防——基于上海市三個區(qū)的問卷調查.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9(5), 148-157.
李紅娟, 李潔, 徐海婷, 張啟錄, 高家民, 宋紀英, 陳景旭 (2019). 青少年的抑郁情緒和認知情緒調節(jié)策略方式.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33(1), 47-51.
李爽, 陳曉 (2013). 青少年勞教人員和中學生自我同一性與自尊、社會適應能力的關系.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7), 1021-1024.
劉朝瑩 (2005). 勞教人員社會適應量表的編制. 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中國上海.
錢淑紅, 張克峰, 段一鑫 (2020). 大學生非自殺性自我傷害與沖動性和抑郁癥狀的關系.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34(11), 945-949.
宋曉屏 (2015). 適應不良引發(fā)嚴重心理問題的個案報告. 社會心理科學, 30(Z1), 67-72.
王成宇, 胡園曉 (2020). 社區(qū)矯正人員藝術干預的心理輔導對策. 中外企業(yè)家,(12), 237.
王佳權, 鄭曉邊 (2008). 服刑人員社會適應、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其應對方式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4), 473-475.
王靜 (2020). 初中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抑郁的關系: 情緒調節(jié)策略和寬恕的中介作用.? 碩士學位論文. 河南大學.
王力, 柳恒超, 李中權, 杜衛(wèi) (2007). 情緒調節(jié)問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6), 503-505.
許曉峰, 孫金榮, 沙維偉, 顧小揚, 劉蘇明, 程兵 (2012). 江蘇省揚州市社區(qū)矯正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16(13), 137-139.
楊玲, 曹華, 耿銀鳳, 張燕, 徐景, 蘇波波 (2016). 社區(qū)服刑人員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 33(6), 555-558.
張鑫 (2018). 認知靈活性對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影響: 情緒調節(jié)策略使用頻率的中介作用. 西北師范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周晗昱, 李歡歡, 周坤, 徐瑞珩, 傅聿昕 (2015). 抑郁特質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及其與情緒調節(jié)策略的關系.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3(5) , 799-803.
Aldao, A., Nolen-Hoeksema, S., & Schweizer, S. (2010). Emotion-regulation strategies across psychopathology: A meta-analytic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2), 217-237.
Genet, J. J., Malooly, A. M., & Siemer, M. (2013). Flexibility is not always adaptive: Affective flexibility and inflexibility predict rumination use in everyday life. Cognition and emotion, 27(4), 685-695.
Gross, J. J. (2015). Emotion Regul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Psychological inquiry, 26(1), 1-26.
Gross, J. J., & John, O. P.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Journal Personal Social Psychology, 85(2), 348-362.
Langner, C. A., Epel, E. S., Matthews, K. A., Moskowitz, J. T., & Adler, N. E. (2012). Social Hierarchy and Depression: The Role of Emotion Suppressio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6(4), 417-436.
Mediating Effect of Depress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ve Suppress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Offenders
ZHOU Minghui; LIN Guoyao; PENG Yuling; DONG Chanxi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adaption community correction offenders. A sample of 269 subjects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Person At Reeducation-center Social Adaption Scal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and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9.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workers aged 25-40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aged over 40, social adaptation scores were higher in female than in male community correction offenders, and the social adaptation score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offenders with average economy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offenders with poor econom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cial adaptation among the married, unmarried and divorced community correction personnel. (2) Expressive sup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expressive sup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social adaptation, and de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social adaptation. (3) Depression play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he expressive suppress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offenders.
Key words:? community correction offenders; expressive suppression; depression; social adap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