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一味地傳授給學生知識的教學模式已不再被教師們應用。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給學生相應的語文知識,也要培養(yǎng)學生獲得各種思維能力。基于此,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看圖說話的方法進行討論。
關鍵詞:看圖說話;小學語文;信息技術
語文是小學主要科目之一,學好語文,有利于學習其他知識,也有利于學生以后的人際交往能力。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學好語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教師就要多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巧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不斷進入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于學生看圖說話技能的提升。
一、培養(yǎng)學生看圖說話能力的原因
1.學生學習的知識逐漸增多
小學語文涉及的知識面越來越廣泛,同時隨著課程的不斷改革,要求學生達到的標準越來越高,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學生在學習更多的知識時,就要有一個開放性的思維,就是指突破傳統(tǒng)的理解和狹窄的眼界,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角度去全面思考問題、看待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新的知識,滿足好奇心。
2.語文老師的教學模式單一
如今,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模式依然是固化的,教師在講語文課時,一味地按照講義來讀,對一篇文章進行介紹時,有的教師并沒有介紹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是在一種怎么樣的情境下創(chuàng)作的,這樣學生會很難理解,很難去欣賞。教師也沒有與學生進行互動,講的過程是極其枯燥的,沒有考慮學生的思想就開始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缺乏積極性,學生基本上參與不到活動中。學生只在課堂上學到了一部分語文知識,但是只是單純的記憶,可能過幾天就會遺忘。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能夠清晰明白地表達出自己理解的意思。
二、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看圖說話的方法
1.通過觀看多媒體展示的圖片,提高看圖說話中觀察的能力
如教師在對《江南》進行講解前,要先對教學目標進行確立。首先學生要能正確地帶著情感來朗誦課文,再讓學生通過課本的插圖和多媒體展示來理解內容,了解詩歌大意,體會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最后將自己想象出來的美好的情景形容出來并記錄在文章空白處。在讀“江南可采蓮”后,提問學生心目中蓮的模樣,看是否有同學可以說出江南蓮葉的大、綠以及美的特點。教師建議學生聲情并茂地讀,老師和學生一起讀,小組同學互讀并進行點評,選出讀得最有感覺的同學,進行表揚并獎勵小紅花?!棒~戲蓮葉間”,以及最后幾句動詞都為“戲”,值得反復考慮。讓學生先看課本的插畫再看多媒體上展示的池塘的模樣,蓮葉旁邊都是各種各樣的小魚兒,然后讓他們用一兩句話,描述小魚的姿勢,讓他們更能理解“戲”。學完課文后,讓學生說出自己聯(lián)想出的美景,教師再進行點評。
2.通過信息技術,提高看圖說話中想象的能力
想象力對人一生的發(fā)展都有很大的幫助。愛因斯坦能夠發(fā)現(xiàn)相對論,就是因為他有著無窮的想象力;牛頓看到蘋果掉落在地上,從而想到萬有引力……這些都足以說明想象力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想象力,就可以提高創(chuàng)新性思維,并且在說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一些電子設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隨著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智慧課堂”越來越受到提倡。PPT演示軟件可以集成文本、照片、動畫、音頻、視頻等信息,這樣可以使學生直觀地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在講到《牛郎織女》時,可以在課上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關于牛郎織女的電視劇或電影片段,在學習第一個片段后,讓學生們自己想象接下來的故事,牛郎和織女是如何相處的,讓學生給老師講自己續(xù)寫的民間小故事,從而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還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
3.通過信息技術,提高看圖說話中的表達能力
經過觀察、想象,最終學生需要表達,需要準確地將自己想表達的呈現(xiàn)在卷面上。
如在講《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展示一些相關的照片,讓學生了解狼牙山五壯士敢于拼搏、堅貞不屈、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這篇文章教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那么,當河山遭到踐踏時,一個調皮搗蛋的兒童,一個當了幾十年的老師,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呢?這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思考討論這個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結論,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再進行相應的評價。
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學生的觀察、想象以及表達能力,能夠讓學生掌握看圖說話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姜永萍.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低年級語文看圖說話教學[J].語文天地,2019(18):49-50.
[2]呂宙霞.靈活運用信息技術 優(yōu)化看圖說話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