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波
“任務型寫作”“情境化教學”是對以往寫作教學中“虛假寫作”的有力反撥,有利于建立寫作與生活之間的真實聯(lián)系,體現(xiàn)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教學理念。情境是指學生可感可觸的真實世界或非虛擬世界。所謂非虛擬世界,即寫作“提供的任務”雖然當下不能實現(xiàn),但具有實現(xiàn)的條件和可能。在寫作教學中,尤其是在新高考重視問題導向和宏大主題的背景下,教師完全可以通過設置情境,開展情境化教學,幫助學生建構有意義的“表達與運用”,以扭轉以往作文中憑空議論、虛假抒情的弊端,從而將寫作教學引向深入。
一、身份代入,營造現(xiàn)場感
高中寫作注重考查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文類型大多為任務情境類寫作,強調寫作的交際性。為了使寫作更真實,命題者通常會設置具體情境,如讓學生以演講稿、書信、倡議書等應用文體的形式進行作文。目的是讓學生有置身現(xiàn)場的感覺,有感而發(fā),而不是紙上談兵。但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對文體的理解只是局限在文體格式上,如加上“尊敬的×××,大家好!”“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之類的,并沒有真正將個體的身份角色真正代入到寫作情境中。
比如演講稿,要營造現(xiàn)場感,就要考慮演講過程中與聽眾的互動性和語言的鼓動性。如用“我們”“大家”“在場的老師同學們”“讓我們……”可以達到拉近距離,增強號召力的效果,用“是的”“的確”“你看……”來提高認同,增加現(xiàn)場的互動感。
如作文要求“以振華中學校友的名義對全校學生做一次演講”,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好“我是誰”的身份準備,在振華的校名上做文章。有學生這樣寫道:“作為振華中學的一員,我們要明白,‘振華不只是一個校名,它還是學校深厚的文化積淀與價值指向,更是我們青年身上應該和必須擔負的責任和使命?!边@個案例告訴我們,要善于抓住題目中的隱性信息,將自己的身份角色巧妙地運用到寫作情境中,尤其在應用類文體的寫作中,這樣寫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動人。
二、聯(lián)系生活,提高針對性
提到作文,經(jīng)常有學生抱怨生活離自己太遠了,沒有材料可寫。體現(xiàn)在寫作中就是:議論說理隔靴搔癢,不中要害;觀點看法看似正確,實為廢話。造成此類問題的關鍵是沒有將材料中的信息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有效對接,導致說理的針對性不強。以2021年八省聯(lián)考作文題“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為例,有學生反映抗美援朝的歷史過于久遠,要想讓宏大主題在寫作中落地比較困難。其實不然,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梳理出材料中有哪些值得銘記的歷史,為什么這些歷史已經(jīng)過去卻還值得現(xiàn)在的我們?nèi)ャ懹?,再思考這些歷史在當下社會生活中有沒有存在的“影子”,來嫁接材料與生活。
梳理材料得出,需要銘記的歷史和意義有:①美國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就發(fā)動朝鮮戰(zhàn)爭,其醉翁之意不在酒。歷史意義:落后就要挨打。②面對美國的霸權行為,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發(fā)起“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召令。歷史意義:抗美援朝是國際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③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中國軍人大量犧牲。歷史意義:抗美援朝體現(xiàn)了不怕犧牲的革命主義精神。④中華大地,萬眾一心,支援前線。歷史意義:人心齊、泰山移,團結就是力量。⑤最終中朝兩國戰(zhàn)勝了美國,贏得了勝利。歷史意義: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
根據(jù)以上歷史和意義,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將眼光投向當前的國際國內(nèi)形勢,看看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或事件與之相似或相關,該怎樣迎接這樣的挑戰(zhàn)?梳理如下:①當下中國國際實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少數(sh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懷著敵對的心態(tài),試圖遏制中國的發(fā)展,而中國的發(fā)展是深刻吸取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②在全球疫情肆虐時,中國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向多個國家免費提供抗疫物資和疫苗,這是團結互助的國際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③在國內(nèi)抗擊疫情的戰(zhàn)役中,醫(yī)務工作者、解放軍、科研人員、快遞小哥、社區(qū)工作者等不顧個人安危,逆行出征,在短時間內(nèi)抑制了疫情蔓延,體現(xiàn)了不怕犧牲和眾志成城的抗疫精神。④美國精心策劃的華為事件,其根本目的是妄圖削弱中國。面對美國的野蠻行為,中國積極進行產(chǎn)業(yè)轉型升級,既據(jù)理力爭,也予以反擊,捍衛(wèi)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我們始終相信,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經(jīng)過梳理、銜接,材料與生活的聯(lián)系緊密了,寫作不但不會無話可說,相反,說理的針對性更強了。
三、直面痛點,增強說服力
文章要有說服力,就要敢于直面社會痛點,要敢于講真話。那種脫離生活、空發(fā)議論的話對指導現(xiàn)實生活無益,起不到教化作用。為了將議論引向深入,教師要善于充當“抬杠者”,通過質疑、反駁、追問等途徑將學生引向真實的寫作情境,真正讓寫作“為問題而寫”“為存在而寫”。
拿《我與中國成就》這道作文題來講,不能僅僅停留在“國家成就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每個人都要為國家的發(fā)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的層面來論述。教師可以通過“抬杠”引發(fā)學生深入現(xiàn)象的背后進行深度思考,以求得說理的深刻。①我只是一個普通學生,知識淺薄、力量弱小,我有何能為中國成就做貢獻;②當下的我們只是國家成就的見證者和享受者,做不了建設者和推動者;③即使我是一個有才有能者,中國有能力者那么多,我憑什么就能在中國成就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以上三“杠”可以說直面社會的“痛點”,代表了部分青年身上存在的價值傾向,如果能說清這個理,文章的說服力就大大提升了。以下是學生面對“抬杠”的反擊:①中學生目前的確沒有過人的才能和深度科研的能力,甚至連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還沒萌發(fā),但關鍵不在個人能力的大小,而在我們能否跳出小我,擁有自覺的家國自覺意識;②祖國并不缺乏有才者,而是缺乏成就家國的有志者,我們要善于將“我在”轉化為“我能”“我要”,不要僅僅滿足于做見證者、享受者,還應該努力成為中國成就的參與者和推動者;③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需要我們來打造,我們每個人的青春意義和人生價值也需要時代來賦予,只有當個人與國家融為一體,我們才能擁有更廣闊的人生格局,才能被祖國銘記。
理是越辯越明,關鍵是能不能激發(fā)學生說理的沖動和欲望。在寫作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靈活設置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直面生活中的“痛點”,不回避問題,樹立“為問題而寫”的意識,寫出的文章自會論出深度、論出格局,獲得讀者真正的認同。
新高考實施以來,作文命題更貼近現(xiàn)實生活,更注重學生關于某類現(xiàn)象、某個事件的感受和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在寫作教學時要靈活設置情境,讓學生的觀點、見解從生活中來,從思考中來,從活動中來,而不是教師的主觀附加,這樣的作文教學才是“為學而教”“為會而教”。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