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華芳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痹诠沤裰型獾奈膶W作品中,不同的作品總會涉及一些相同的內容。如果我們能夠對相同的內容加以比較,往往會帶給我們很多有意義的啟發(fā)。
初中語文課文《皇帝的新裝》《變色龍》和《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這樣一類文章,這三篇課文的體裁雖然不一樣,分別是童話、小說、散文;作者的國籍也不一樣,安徒生是丹麥人,契訶夫是俄國人,而《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中國漢代劉向編定的《戰(zhàn)國策》,但作品的內容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它們都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反映了“說假話”這一現(xiàn)象。下面筆者通過對這三篇課文內容的剖析來探究一下假話產生的根源、條件以及說假話所反映的人的本質等問題,這會對我們鏟除不當的假話、構建更美好的人際關系、建設更進步的社會提供一定的思考方向。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對這些問題加以分析,一定會加深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水平。
這三篇課文以自己獨有的形式和內容反映了“說假話”的現(xiàn)象。
《皇帝的新裝》中隱含著一個類似咒語的預設,即“說真話就證明自己是愚蠢的或者是不稱職的”,但這是在一個大的謊言下的假設,騙子說:“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人,都看不見這衣服。”于是作品中從皇帝到大臣再到所有官員、百姓都或主動或被動地鉆入了騙子為人們精心設計的圈套里,他們都在說假話。
作品反映的是在這個王國里,從皇帝到百姓上上下下的人,為了保住現(xiàn)有的身份、地位、利益,即使面對黑暗現(xiàn)象也不會說真話,為我們上演了一部可笑至極又發(fā)人深思的鬧劇。
《變色龍》中塑造的主人公叫奧楚蔑洛夫,作為一名警察,他在斷案過程中,并不以事實為準繩,而是隨著周圍人對狗身份的變更,屢次在責罵狗、嚴懲狗以及狗的主人和夸贊小狗伶俐、乖巧的判詞上來回“搖擺”。奧楚蔑洛夫為了不得罪權貴、討好權貴,不惜當眾出丑,屢次改變自己的看法、說假話,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荒唐、無聊、丑陋至極的反面形象。從小說的情節(jié)來看,作者對這類人的批判可謂是鞭辟入里。
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作者著重塑造了正面形象鄒忌,也設置了幾個典型的反面形象,即妻、妾、客,他們因偏愛、害怕、有事相求于鄒忌而說假話。文中鄒忌聯(lián)類引申,由家事想到國事,想到齊威王作為一國之主,他身邊的妃子近臣、朝廷中的大臣、全國范圍內的人必然也會因為偏愛、害怕、有事相求于齊威王而不能在他面前總說真話,于是建議齊威王廣開言路。齊威王也頗有魄力,根據進言的公開性和直接性設立三等獎賞。可以說,齊威王為了消滅“說假話”的現(xiàn)象做出了不遺余力的努力。雖說此故事帶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確實也帶給人溫暖、積極的感受。
這三篇課文都深刻地反映了“說假話”這種現(xiàn)象,那么,“說假話”產生的根源、條件是什么呢?其揭示了人性中的哪些問題呢?
一、專制的社會制度是滋生“說假話”現(xiàn)象的土壤
《皇帝的新裝》寫于1837年,屬于封建專制統(tǒng)治時期;《變色龍》創(chuàng)作于沙皇專制時期;《鄒忌諷齊王納諫》形成于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這些時期的共同特點是等級制度森嚴、階極地位懸殊,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下層階級不得不迎合上層階級。社會越專制,能說真話的可能性就越小。統(tǒng)治階級在選拔人才時的首要標準就是能維護自己的利益。這類“人才”必須能夠做到為了上層的利益可以放棄一切。如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就是最為極端的事例。如果不能維護上層的利益,小則官職不保,大則有性命之虞。歷史學家吳思說:“一個說謊收益很高、成本很低的歷史制度,注定會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說謊。他們生產謊言,我們偽裝相信?!?/p>
而民主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地位相對平等,國家有強有力的法律保障著人們的言論自由,說真話受到保護,人們在官場、職場上就不會有太多的后顧之憂,也就很少說假話。
二、維持一定的人際關系的需要
拋開社會制度不說,人們在和別人(尤其是和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人)說話時,往往會受到特定的說話對象的限制和自己心理的暗示,說一些對方愛聽但未必符合實際的話,從而說出有利于維持雙方關系的話。
就像《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一樣,他在面對妻、妾、客時,他所聽到的贊美的話與實際情況都有出入,對方為什么會說出不同程度的“假話”呢?從根本上說,都受到對方與鄒忌特定關系的影響。所以,我們在面對不切實際的贊美時,要冷靜思考,清楚地認識到贊美背后的原因。
三、說假話是人性的弱點
從反映的人的本質來看,說假話是骨子里的軟弱與不自信的表現(xiàn)。說假話首先是自欺,然后是欺人。這是一種令人鄙棄的人格。
在《皇帝的新裝》中,耐人尋味的是,安徒生并沒有安排皇帝先說假話,而是讓誠實的老大臣和誠實的官員先說假話,“誠實”在故事中具有極大的諷刺意義,連“誠實”的老大臣(這一定是大家公認的)都不敢說真話,可見虛假之風盛行之烈、誠實老大臣——始作俑者之懦弱與自欺。然后,在底下人說假話的“脅迫”和騙子精心設計的騙局下(這些都反映出作者安徒生寫作童話的高明),皇帝也被迫說了假話。但是作為一國之君,其領導和示范作用在國內是無人可與之匹敵的,如果皇帝敢于拆穿謊言,足夠自信、強大、清醒,他一定能在某個關頭扭轉這樣一個騙局,讓惡人得到應有的懲罰,讓虛偽之人遠離自己。所以說,這個故事不光諷刺了封建專制制度,也諷刺了一個國家自上而下的愚蠢、昏庸、自欺欺人。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這三部作品主要反映的是有官銜的人說假話的危害。在對古今中外故事的剖析之外,結合現(xiàn)實,不由讓我們想到與之相關的另一個話題,就是:作為處于利益中心的領導,如何才能聽到真話?由于每個人可能都懷揣著自己的利益,領導在了解某方面的事情時,如何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古人說得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英明的領導會盡量綜合考量各方面的說法、意見,當然也可能會根據各種說法無限接近地去還原事實的真相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合理辦法。在分析不同話語的真實性時,當然需要睿智的頭腦、冷靜的態(tài)度和理性的分析。此外,領導者也需要放下身段,要有能聽逆耳忠言的胸襟與肚量,聞過則喜、聞頌則憂,也就能夠聽到越來越多的真話了。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現(xiàn)實生活。實際上,在社會生活中,需要講真話時能否講真話或者想聽真話時能否聽到真話都是永恒的話題。對一個國家而言,民主與法治可以為說真話“保駕護航”。而處于領導地位的人,也應該搭建說真話的平臺,讓講真話之人得到應有的肯定、鼓勵。希望在我們未來的生活中大家都能多說真話,少說假話,人與人之間多一些真誠,讓虛假之話無處遁形。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