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林偉
自新中國成立至今,為惠及民生,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國家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當然,脫貧僅是階段目標。放眼未來,在全球化科技信息膨脹及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當下,人民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前提下,會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扶貧僅是當前任務,我們還需扶智及扶志。
習總書記說,“扶貧先扶志”。近年來,我國扶貧事業(yè)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絕大多數國人擺脫了貧窮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國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嚴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而單純借助“輸血式”的外部幫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造成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非常復雜,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原因;既有地理條件限制,又有缺乏產業(yè)的原因。因此,開展扶貧工作必須要針對不同的“病因”精準施策。而當前很多貧困地區(qū)之所以多年來扶而不起,幫而不富,助而不強,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志向和勇氣,缺乏自力更生的職業(yè)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必須要將“扶志”與“扶智”相結合。以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帶動貧困戶,既扶貧,又扶志和智,力求實現“土疙瘩”變“金疙瘩”的脫真貧、真脫貧。
秦國實行商鞅變法,發(fā)展生產,為秦統(tǒng)一六國奠定基礎;西漢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實現“文景之治”;唐太宗重生產,減輕農民賦稅徭役,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qū)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古語有云:“貧而懶惰乃真窮,賤而無志乃真賤。”日前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小品,一位扶貧工作隊員包扶某村一位單身貧困戶,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給他送去了扶貧羊,希望他靠養(yǎng)羊脫貧。然而,工作隊員不久后再次來到該戶幫扶時,貧困戶卻將羊殺掉喝了酒,依然大白天躺在破亂不堪的屋子里睡大覺,等著政府的再次救濟和幫扶。他們擔心的是“失去”——不是失去“貧困”,而是擔心失去扶持,失去關懷,失去送來的錢和物。他們把扶貧當作一種“待遇”,把自己的貧困歸結為“命”,把安于貧困稱作“認命”,把改變“命運”寄托給“下輩子”。針對于此,化幫扶為幫志,改變人們的思想,終有所獲。
從塞北大漠到煙雨樓臺,從雪域高原到金沙碧海,中國壯闊的疆域上有無數奮斗在一線的扶貧工作者,更有辛勤智慧的人民。在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偉大勝利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人民見證著幸福,世界聽見了中國崛起的聲音。
◆名師點評◆
本文扣題緊密,行文嚴謹,結合脫貧攻堅戰(zhàn)中的新聞舉例,富有時代感。結尾提出,“脫貧攻堅戰(zhàn)讓人民見證著幸福,世界聽見了中國崛起的聲音”。觀察具有深度。跟實際生活融合在一起,才會不知不覺中產生客觀化的情感藝術,對說理材料產生獨有見解,染上理解后的理論色彩,避免沒有思考的單純抄寫材料。我們要對材料進行說理,將材料進行認真思考后的感悟,放到時代背景下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