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鋼琴詩人傅聰不幸感染新冠病毒,于2020年12月28日在倫敦去世,令人哀傷!金圣華教授為紀念一代琴圣,特撰寫《將人心深處的悲愴化為音符》一文,文中提到:傅雷與傅聰,一門雙杰,在精神領(lǐng)域的追求上完全如出一轍。只要真正了解《傅雷家書》的意義,就會明白《家書》不是普通父子之間的閑談,而是“藝術(shù)家與藝術(shù)家之間的對話”,他們暢談藝術(shù),縱論人生,而他們畢生從事的工作——文學(xué)翻譯與音樂演奏,無論在形式或內(nèi)涵上都彼此類同,再沒有其他藝術(shù)范疇可以比擬!前者以文字表達原著的風貌,后者以音符奏出樂曲的神髓。翻譯者對原著的倚重,恰似演奏家對樂曲的尊崇,兩者在演繹的過程中,都有很大的空間去詮釋,去發(fā)揮,但必須有一定的章法和依據(jù),不能亂來。翻譯家的自我,就如演奏家的個性。傅聰曾經(jīng)說:“真正的‘個性是要將自己完全融化消失在藝術(shù)里面,不應(yīng)該是自己的‘個性高出于藝術(shù)。原作本來就等于是我們的上帝,我們必須完全獻身于他?!保ㄒ姟杜c潘耀明對談》)在這一點體會上,傅雷與傅聰完全是心靈相通的,他們父子二人,走的是同一條路!
本刊為此特發(fā)作者多年前所撰“譯注《傅雷家書》的一些體會”一文,以饗讀者。
八六年底,傅敏來信說,《傅雷家書》要重排第三版了?!都視冯m然是一本內(nèi)容嚴肅的書,但是不論在大陸或海外,都很暢銷,影響深遠。傅敏提到這次重版時,徇許多讀者的要求,準備將書中為數(shù)不少的外文字句譯成中文。原來《家書》中的的確確包含了各種各類的外語,有單字,有短語,有長句;有英文,有法文,以至意大利文等等。這些字或句,意思并不復(fù)雜,往往還只是一個人名或地名,以諳曉外語的讀者,尤其是在香港華洋雜處的社會中,一向看慣中英文摻夾的書報的讀者來說,自然不會覺得有什么奧僻礙眼之處;可是大陸的讀者為數(shù)極眾,其中不乏從未接觸外語的人士,這些讀者閱覽起《家書》來,每遇外文字句,當然就不能盡情盡興、暢讀無阻了。
傅敏認為,既然《家書》之中編收的英、法文信件都是由我譯成中文的,這次為全書譯注的工作,也該由我擔當,以求風格統(tǒng)一。我接到來函之初,對于這項使命,倒是“欣然接受”的,當時心想,一封封完整的英、法文信,都已經(jīng)譯了,中文信中附帶的區(qū)區(qū)幾個外文字句,又算得了什么,譯起來還不駕輕就熟嗎?誰知,一口答應(yīng)下來,到真正開始工作時,才發(fā)覺實際情況跟想象完全是兩回事。首先,《家書》中要譯注的地方,比原先估計的多出很多,全書約有七八百處之多,工作量相當大,不是預(yù)計中只花短短數(shù)日就可以完成的。其次,要譯注的外文,包括好幾種不同的性質(zhì)。第一類是專有名詞,涉及的范圍頗廣,涵蓋了英、法、德、意、奧、蘇聯(lián)、波蘭等各國的人名及地名;第二類是音樂術(shù)語,包括種種與樂器、樂曲及樂評有關(guān)的用語;第三類是普通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以及長短不等的短語及句子。這一類表面上看起來最容易對付,可是翻譯起來卻困難最大。原因是傅雷兼通英、法,外文程度極佳,思考之時,許多事物,往往在不知不覺間首先以外語形式涌現(xiàn)腦際,信手拈來,也就自自然然流露于字里行間。傅雷當年跟兒子通信,大概并沒有想到日后會結(jié)集成書,刊印出版吧!因此,《家書》中所見的一些外文字句,都是一個個、一句句“鑲嵌”在中文里的,而這一類字句,又通常是最不容易以中文直接表達的,否則以傅雷文字之精湛流暢,斷不會以外文形式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如今要為《家書》譯注,就是要把這些“鑲嵌”在文句里的單字、短語、句子依次“還原”為中文,既不能擅自改動原文上下句的次序,又不能使讀者念來前言不對后語;既不能啰唆累贅有損傅雷文風的美感,又不能改頭換面歪曲《家書》原文的含義,難怪羅新璋來函中提到我這件為《家書》譯注的任務(wù)時,要稱之為一個“吃力而不討好”的工作了!
為《家書》譯注,前前后后花了不少時間,工作進行中有苦也有樂。我是采取一字一卡片的方式,逐字逐句譯注的,眼看著卡片越積越多,自然感受到重負漸釋的興奮,可是所遇上的棘手傷神之處,的確也不少。整個譯注過程,就像受托重鑲一件價值不菲的珍飾,卸下顆顆紅寶,換上粒粒綠玉,但是整件作品必須盡量保持原有的光彩,以免愧對原主。誰都知道傅雷為人嚴謹認真,凡事一絲不茍,尤其珍惜自己的筆墨。當年翻譯法國文豪的名著如《高老頭》《約翰·克利斯朵夫》時,寧愿精益求精,一譯再譯,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體無完膚,可是一經(jīng)定稿,就不許編者妄自改動一字一句了。如今我要在《傅雷家書》中綴綴補補,竭力揣摩傅雷當年落筆之際的原意,能不懷著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心情,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么?以下是我在譯注之余的一些體會,其中不少涉及翻譯的原則問題,茲記下與譯界朋友交流。
首先要談?wù)剬S忻~的翻譯。專有名詞大致包括人名、地名兩大類,原是談到翻譯技巧時開宗明義第一章,其中涉及的兩項基本原則:“約定俗成”及“名從主人”,是略有翻譯經(jīng)驗的人都耳熟能詳?shù)模以梢圆槐卦诖速樖?。但是事實上,就算家喻戶曉的人物,人人熟悉的地名,翻譯起來也不如想象中一般可以輕而易舉、對號入座的。主要的原因是我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許多外國的人名、地名都沒有統(tǒng)一的譯法,再加上目前我國大陸與香港和臺灣地區(qū)譯名的差異,情況就更復(fù)雜了。舉例來說,Bach既可譯為巴哈,又可譯為巴赫;Mozart一名,既有人譯為莫扎特,也有人譯為莫差特;Beethoven也有貝多芬及悲多芬等不同的譯法。莫扎特的故鄉(xiāng)Salsburg,既有人譯為薩爾茨堡,也有人譯為薩爾斯堡。我現(xiàn)在的任務(wù),既然是為《家書》譯注,就又多了一重功夫,所有譯名,都必須盡量與傅雷原譯相同,以求前后一貫,而不按今譯。譬如說波蘭名城Krakow,今譯為“克拉科夫”,但是傅雷在《家書》中某處曾經(jīng)譯為“克拉可夫”,因此還是決定維持原譯,以免混淆不清,造成讀者的誤會。由于《家書》中出現(xiàn)的外國人名、地名為數(shù)極多,人物并非個個是歷史人物,因而沒有既定的譯名;地名也并非個個是名城名都如巴黎、倫敦,也許是傅雷當年歐游旅途上經(jīng)過的小鎮(zhèn)邊城,也許是意大利山間某處的一口湖,這些不見經(jīng)傳的地名,甚至在譯名參考書中也找不到,因此不首先弄清楚這些專名的來龍去脈,根本就無從翻譯。舉例來說,傅聰年輕時的鋼琴老師Paci是有中文名字的,叫“梅百器”,《家書》中提到這位意大利籍的老師時,有時用原名,有時用中文名,翻譯時必須通讀全書,以免自作主張,譯出另外一個名字來。又如與傅聰同時參加第五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的有好幾國的選手,其中波蘭籍選手Harasiewicz一名,由于我不諳波蘭語,不敢貿(mào)然翻譯。正感躊躇之際,傅敏寄來葉永烈編著的《傅雷一家》一書,欣然發(fā)現(xiàn)書中說起當年傅聰參賽的始末,提到這位波蘭籍選手時,譯為“哈拉激維茲”,這一下使我如獲至寶。誰知譯注工作全部完成后,寄交傅敏征求意見,細心認真、有乃父之風的傅敏在來函中提出一些修正,關(guān)于Harasiewicz的譯名,他說:“根據(jù)家兄的讀法”,應(yīng)該改為“哈拉謝維茲”??梢娔呐率且粋€簡單的人名,要用心翻譯起來,也是煞費周章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