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麗
【摘要】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是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诖?,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中小學合唱教學的現(xiàn)狀;其次結合課堂教學實例,以改編教材作品為抓手,提出了卡農(nóng)、分解和弦、旋律交替進行等幾種有效的改編、創(chuàng)編方法,旨在有效提升學生的和聲聽覺能力,提高其音樂實踐力。
【關鍵詞】合唱教學;音樂實踐力;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xiàn)力,盡早積累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jīng)驗,培養(yǎng)集體意識及協(xié)調、合作能力。” 筆者認為,這是對合唱教學的積極倡導,也是對學生演唱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由此,筆者嘗試改編、整合教學內容,使其難度適中、形式多樣、符合學生的歌唱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唱素養(yǎng)。
一、中學合唱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一)練習少,合唱素養(yǎng)形成緩慢
合唱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學生除了要掌握視唱、節(jié)奏、音準等音樂基礎素養(yǎng),還需具備一定的合作演唱、多聲部傾聽、和聲知識、音樂表達等合唱素養(yǎng),而合唱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較長時間的系統(tǒng)性的訓練。合唱教學盡管重要,但在整體教學內容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很小的,加上音樂學科本身學時不多,學生學習合唱的機會很少,可以開口練習的次數(shù)自然而然少之又少,合唱素養(yǎng)難以培養(yǎng)。
(二)作品少,合唱教學有障礙
目前,中小學合唱教學內容基本來自教材,但是由于一直以來合唱素養(yǎng)不高,學生難以完成音樂教材中的合唱作品。雖然有教師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想給學生拓展些合唱作品,但大量的中外合唱作品基本是成人演唱的多聲部作品,適合青少年演唱特別是適合童聲合唱的作品很少,因此,中小學的合唱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是有著作品障礙的。
(三)教法單一,合唱學習沒興趣
綜觀中小學合唱教學,多數(shù)情況下,合唱教學是讓學生先唱熟一個聲部的旋律歌詞,再學唱另一個聲部的旋律歌詞,反復進行,直到可以合在一起唱,能唱就說明合唱學習目標達成了。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合唱學習興趣,還制約了學生合唱素養(yǎng)的形成。實踐證明,在合唱教學中,教師僅僅關注學生唱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學生的和聲聽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合唱耳朵”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1]。
二、“合唱耳朵”的培養(yǎng)途徑
合唱是通過聲音來表現(xiàn)的藝術形式,表達作品內涵需要演唱者在演唱中傾聽旋律、力度、速度、音色、音高等,這些合唱中的音樂要素都需要以“合唱耳朵”為基礎。面對學生合唱素養(yǎng)普遍不高,合唱教學難以達成目標的情況,教師能用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來培養(yǎng)和訓練呢?
(一)營造氛圍
音樂是傾聽的藝術,“合唱耳朵”的培養(yǎng)更需要聆聽。課間音樂的播放在我國各中小學已經(jīng)很普及,利用課間播放合唱作品,是營造學校良好合唱氛圍及提升學生合唱欣賞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2]。合唱歌曲可以配合一年四季的各種節(jié)日或者學校的活動進行選擇,如藝術節(jié)可以選擇藝術性較強的合唱作品,國慶節(jié)選擇愛國體裁的合唱作品等,除了從月份分類,還可以從作品風格、作品創(chuàng)作時代、演唱風格等來進行分類。相信通過良好的合唱環(huán)境渲染、大量作品的欣賞,一定會讓學生的合唱素養(yǎng)、傾聽能力有所提升。
(二)巧用比賽
音樂學科沒有分數(shù)的約束,沒有考試的壓力,因此,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與自我要求,相對而言要弱于考試學科。面對這樣的情況,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合唱是集體性項目這一特性來提高班級的凝聚力,每年或每學期開展一次班際合唱比賽,以提高學生合唱學習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合唱實踐中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和聲聽覺能力。合唱比賽的開展可以結合學校的大型活動,如迎新會演、元旦聯(lián)歡會、五月藝術節(jié)等契機進行,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音樂學習效率,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舞臺表現(xiàn)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班級的合唱能力也直接反映了整個學校的合唱實力,在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少的情況下,利用好音樂課和比賽,是“合唱耳朵”形成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學生音樂實踐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改編創(chuàng)編
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學情,改編、創(chuàng)編教學作品,降低合唱學習難度,增強學習趣味性,讓學生在合唱實踐中培養(yǎng)“合唱耳朵”,提升合唱素養(yǎng),實現(xiàn)音樂審美體驗價值。
1.卡農(nóng)改編
卡農(nóng)是合唱作品中最常見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也是學生最易掌握的合唱形式。
【案例1】在人音版歌唱作品《桑塔·露琪亞》的教學中,對于A段的齊唱,學生學習得比較順利,可是進行到B段二聲部合唱時,二聲部旋律的聲音幾乎聽不到,所有學生不約而同地唱起了主旋律聲部。
究其原因,在于作品的低音聲部旋律性不強,且旋律中變化音、半音進行較多。此時,教師如果將難度較大的二聲部旋律改編成卡農(nóng)的二聲部,指導學生演唱時相互聆聽,就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當學生可以進行二聲部的輪唱時,教師還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作品,讓學生進行三聲部甚至四聲部輪唱練習。
2.分解和弦創(chuàng)編
對于教材中學唱難度不高的齊唱作品,教師可用分解和弦創(chuàng)編方法將其變成一首合唱作品,這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和聲聽覺,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2】在人音版七年級上冊《青年友誼圓舞曲》學習中,由于歌曲曲調簡單、節(jié)奏輕快,學生能夠很快地學會歌曲,但由于歌曲時代久遠,學生學唱的興趣不高。
當歌唱內容簡單易掌握時,教師可以為培養(yǎng)“合唱耳朵”增加訓練機會,根據(jù)作品的旋律和弦特點分解和弦創(chuàng)編的低音聲部旋律,歌唱以襯詞為主,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學生對低音聲部的掌握和對高音聲部的傾聽。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練習,相信學生的“合唱耳朵”很快就能形成。
3.旋律交替進行
合唱作品的主旋律由兩個聲部交替進行,是初級合唱作品中常見的作曲技法,特別適合基礎薄弱的合唱初學者。
【案例3】“那路彎那依那那呀噢嗨央,那路彎喏依那那呀噢嗨央,哎那路彎喏依那那呀噢”是人音版七年級上冊歌曲《杵歌》的歌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多次因歌詞拗口而在演唱過程中錯唱、漏唱,但歌曲節(jié)奏感強、旋律優(yōu)美,深受學生喜歡。
學生喜歡的歌曲,歌詞演唱卻成了難點。這時,教師可以采用旋律交替進行的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接龍唱,將歌曲進行簡單的改編,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演唱形式,還能在增強學生合作意識的同時提升“合唱耳朵”的靈敏度。
4.旋律重復進行
重復是學唱歌曲的重要方法,在中小學合唱教學中,運用熟悉的旋律進行二聲部的創(chuàng)編,也是培養(yǎng)學生和聲聽覺的有效方法之一。
【案例4】 在人音版八年級上冊《彩云追月》教學中,教師分別將一聲部和二聲部的旋律教給學生,在學生在多次演唱二聲部的旋律后,教師讓其嘗試將兩個聲部一起唱。但在教師的鋼琴伴奏下,學生彈二聲部旋律時,一聲部唱不了;彈一聲部旋律時,二聲部也唱不了。
一節(jié)課中,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熟悉兩個聲部的旋律,但合唱還是很難進行。究其原因,在于二聲部的旋律學生還不夠熟練,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訓練。如果學生學唱目標難以達成,教師可借助歌曲中的旋律進行創(chuàng)編。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將作品的第一部分主旋律作為二聲部的聲部旋律對原作品進行改編,對于改編后的作品,學生很快就能進行二聲部演唱實踐。
5.B-BOX的運用
B-BOX是近幾年非常流行的一種人聲技巧,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B-BOX,不失為培養(yǎng)學生和聲聽覺較為有效的方式。
【案例5】在人音版七年級下冊《青春舞曲》的教學中,教師讓一組學生唱主旋律歌曲,一組學生拍打典型的新疆維吾爾族切分節(jié)奏,一組學生進行B-BOX的二聲部“bong ci bong bong”的伴奏,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為一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
巧妙運用新技術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將這首簡單的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編配了二聲部B-BOX,其特有的音樂魅力在實際教學中深受學生歡迎,對中學生的合唱教學具有一定影響力,其簡單、重復、易掌握的特點,還有助于學生對多聲部合唱的深入學習。
以上是筆者總結的五種創(chuàng)編方法,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作品的具體情況“化簡為繁”“化繁為簡”,進行合理運用。對于學生容易掌握的單聲部作品,教師可以進行“化簡為繁”的和弦分解創(chuàng)編、B-BOX創(chuàng)編;對于難度較大的合唱作品,可以進行“化繁為簡”的卡農(nóng)創(chuàng)編、旋律交替創(chuàng)編、旋律重復創(chuàng)編,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和聲聽覺能力,讓學生合唱成為現(xiàn)實。
擁有“合唱的耳朵”是學生合唱實踐、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前提條件。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和聲聽覺進行刻意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依據(jù)學情對合唱作品進行簡單的創(chuàng)編,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參與合唱實踐的欲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力。只要教師不斷地提升自己在合唱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學生的合唱學習提供有效輔導,相信學生的和聲聽覺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強,合唱也會成為中小學生最喜歡的一種音樂表現(xiàn)形式。
【參考文獻】
石一冰.潮起潮落 誰主沉?。何覈铣獎?chuàng)作、合唱團體、合唱教育的百年發(fā)展[J].合唱藝術,2013,12(45):55.
蔡夢,蘇籍.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