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滿英
【內容摘要】初中學生正處在成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作為人文學科的初中語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fā)揮其獨具特點的德育教育作用。初中的語文老師要發(fā)揮學科的優(yōu)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善于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讓語文教學的功能最大化。本文從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入手,進行重點的分析和探究,然后就德育教育的滲透路徑提出一些見解,希望能為初中語文老師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 德育滲透? 路徑研究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了語文獨具特點的德育教育功能,浪費了珍貴的教學資源。初中語文老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大量的語文知識,還要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以此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陶冶他們的情操,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習慣,讓他們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在初中語文教學里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是現今對學生實施觀念與思想有效引領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語文老師在從事德育教育的滲透時,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其一,受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的長期影響,語文老師總是不自覺地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讓他們在被動的狀態(tài)下接受知識,盡管在課堂上向他們進行了一些德育知識的講授,卻沒有重視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在枯燥呆板的課堂氣氛里,德育教育的課堂教學效果當然不會理想。其二,語文老師制定的教學目標與方案過于理想化,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對學生特點與需求有足夠的認識,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求不匹配,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不高。其三,目前社會上功利現象嚴重,具有很嚴重的輕德育重智育的傾向,反映到語文課堂教學的也是這樣。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育人,而不只是為了應試教育的升學率,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有了很多年,但一些初中語文教學仍然是應試教育在發(fā)揮主導作用,課堂上只教授語文知識,別的一概不管不問。其四,在初中語文課堂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即放棄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脫離語文的本體去單獨進行德育教育。語文是關于人的學科,放棄人文去進行語文的教育,相當于放棄了語文本身十分豐富的內涵、情感和思想,讓語文的教育沒有精神層面的價值而變得蒼白無力;如果拋開語文所具有的語言特征只是單一地進行德育教育,則會相當于把語文當成了思想品德的課,這樣會影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也讓語文本來具有的獨特的德育教育功能被嚴重削弱,成了呆板、乏味的說教課。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
1.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初中語文大多都是與自己祖國有關的教育,傳承中華千年優(yōu)秀的文化,蘊含豐富的底蘊。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老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實際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等,結合課程內容,制定出一套適合學生的完整的、科學的、合理的教學計劃,確定德育教育的滲透目標,把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德育教育充分融合,以此來增加滲透德育教育的實際效果。
老師如要把德育和教育二者進行統(tǒng)一,離不開語文教材。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幫助學生通過語言和文字來領會文章的主題,理解文章里的情感和思想,讓他們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在語文課堂教學時,老師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多和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充分激發(fā)他們對語文知識探究的興趣,提升他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滲透。
例如,進行部編版語文七年級“黃河頌”教學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歌詞里那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字里行間感受詩人那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操,體會黃河歷史的悠久以及氣勢磅礴的驚人力量,深層次理解母親河所蘊含的偉大而堅強的中華民族精神。老師要讓學生帶有感情地朗讀這個第二樂章,讓他們進入詩人光未然充滿強烈的愛國情感與民族精神的內心世界,感同身受,點燃學生心中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語文教學老師能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用黃河之頌來謳歌偉大的中華民族,樹立學生身為中國人的自信心以及民族的自豪感,激勵他們要像我們的母親河那樣,以奔涌向前,不可阻擋的氣勢去開拓未來,為實現民族振興,不畏艱難,砥礪前行,實現報效國家的夢想。
2.設立教學情境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進行德育的滲透教育,老師要從根本上改變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的課堂。所以老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建立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其中,促進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得到更多知識和領悟。此外,老師也可以采取一些藝術的方式來展示文章里的情境,讓學生得到直觀、形象的直接感受,促進感情上的共鳴,在無形之中實現老師和學生的感情達成一致,進而促進德育教育和語文教學的統(tǒng)一。
例如,進行部編版語文七年級“鄧稼先”教學時,老師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先播放甲午海戰(zhàn)中國艦船冒煙的圖片、旅順口大屠殺白骨累累的圖片,還有圓明園被毀殘垣斷壁的圖片,向學生介紹舊中國所遭受的屈辱,告訴學生落后和貧窮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fā)學生同仇敵愾的愛國情懷。隨后播放中國研制原子彈成功的相關視頻,提振學生士氣,振奮民族精神,然后告知學生這些強國的武器是一位愛國的科學家研制出來的,接著播放鄧稼先的圖片資料,結合課文介紹鄧稼先的事跡。通過課文學習,讓學生了解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事業(yè)樹立一座不朽的豐碑,為其事跡感動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既是一堂語文知識學習的課,也是一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讓學生理解“翻身靠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鄧小平,強國都靠鄧稼先”中所包含的意義。
3.延伸與拓展課外閱讀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要僅限于語文教材本身,老師要增加德育教育的內容,延伸及拓展學生的視野,推薦一些課外的讀物,對他們的道德情操進行培養(yǎng)。所以老師要根據學生興趣愛好、閱讀能力等情況,向他們推薦合理的、適合的課堂讀物,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拓展他們的視野,培養(yǎng)自主的閱讀能力。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通過閱讀收獲知識,受到德育方面的熏陶,讓他們的思想和境界得到升華,純潔其心靈,通過讀物作品的熏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進行部編版語文七年級名著“朝花夕拾”導讀時,對于這部充滿生活情趣的名著,老師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少年時代的有趣的生活場景,豐富人生的閱歷與經驗,對世故人情有進一步的洞察,讓他們了解上個世紀初的社會和那時的中國民眾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老師讓學生通過閱讀名著,感受魯迅先生深深的愛國情感以及他們不懈地追求真理的探求精神,讓學生能做到觀照社會、人生、自我,提升他們的思想覺悟。
4.小組合作進行探究
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老師要遵照新課改提出的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始終在課堂上處于主體的位置。老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去探求課程文章中的精神和品質,使得他們從中領悟到文章里要展示的主題思想。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交流探討擦出思想的火花,形成了與語文知識的互補,在無形之中接受了德育知識的洗禮,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品質。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在協(xié)作學習中形成共同進步與成長,建立互助互幫的集體意識。
例如,進行部編版語文七年級“誡子書”教學時,對于這個只有短短的八十六個字,卻是修身立志的名篇,除了讓學生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殷切期望,老師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從三個維度進行思考:何以明志、何以求學、何以成才,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小組討論結束,每個小組選出一名學生到講臺上結合課文談一下自己是如何修身立世、廣德成才的。老師做最后點評和總結:人的一生要有志向,要為了志向而能力奮斗,珍惜現在大好時光,淡泊名利,靜下心來努力學習,修身養(yǎng)性,不要急功近利和耍小聰明,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5.組織課堂活動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進行的德育教育,要讓每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體會及領悟,所以老師要在語文課堂上組織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豐富他們語文知識的同時,讓他們的思想觀念與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德育教育的滲透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具備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增強他們愛國主義的樸實情感,讓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和道德準則,因此,老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組織活動實現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德育教育的滲透。
例如,進行部編版語文七年級“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片段”教學時,老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聞一多刻苦地鉆研學習以及錚錚鐵骨、不畏強權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懂得作為新世紀的年輕的一代,自己身負努力學習,奮勇拼搏、開拓未來、報效國家,實現振興中華的宏圖偉業(yè)的重任,唯有刻苦努力地學習,才不負韶華,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隨后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演講的活動,主題是“我的中國夢”,可以在課堂上即興進行演講,也可以為鍛煉寫作能力,寫出一篇“我的中國夢”演講稿。通過演講活動進行滲透的德育教育,不但提升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也讓德育教育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和價值,為他們在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設立教學情境;延伸與拓展課外閱讀;小組合作進行探究;組織課堂活動,能使語文課堂的德育教育功能得到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了他們的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養(yǎng),為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夯實了厚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姚淑玲. 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分析及研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38):150-151.
[2] 魯遐國. 解讀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方法[J]. 基礎教育論壇(綜合版),2020(09):15-16.
[3] 李金鳳. 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研究[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20(01):179-180.
[4] 孫倩倩.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7):58-59.
[5] 李發(fā)旺. 淺談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J]. 南北橋,2019(02):146.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金橋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