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江
【內容摘要】無論自古以來的“傳道、受業(yè)、解惑”,還是現代意義上的“教書育人”,都在高度重視并大力倡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培養(yǎng)和引領。尤其在全面強調“立德樹人”當前社會大背景下,“以德育引領教育”早已成為全社會上下的普遍共識,并且形成了一種無可逆轉的強烈發(fā)展態(tài)勢。作為基礎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必修類學科,高中生物學科不但同樣承載“以德樹人”的歷史責任,而且具有不容忽視的獨特優(yōu)勢功能,應當而且必須把德育相機融入其中。筆者結合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在簡要解析生物教學中德育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擬就融合策略建構方面,試對此作出一些簡要性闡述。
【關鍵詞】高中生物? 德育相機滲透? 融合策略建構? 教學相長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縱深推進大背景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逐漸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重視,其中德育教育更是成為了關注焦點。生物是一門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學科,其中的生命活動、科學精神、愛國精神等內容都能作為德育教育的切入點,教師要把握好這些內容,通過課堂教學、社會活動、探究實驗等途徑實現德育教育與生物教學的融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本文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內容,并探討了德育與生物教學的融合策略,以期實現育人目標。
一、簡要解析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內容
德育教育與各學科教學的融合是推進德育工作的一條有效途徑。為實現這一點,教師要找到教材中適合開展德育的內容,確定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內涵,其中的德育內容可分為以下幾類。其一是體現生命態(tài)度的內容。生物學科的研究內容主要是生命現象與活動規(guī)律,所以其重要內涵之一就是生命態(tài)度,而這恰好也屬于德育范疇。教師要通過講解生物知識帶領學生了解生命的變化歷程,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尊重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愛護生靈,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二是體現愛國精神的內容。教師可以介紹我國在生物上的杰出成就,偉大的生物學家與他們付出的辛苦等,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另外,通過分析國情,了解我國的環(huán)境污染情況、資源匱乏以及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問題,促使學生產生使命感,為了國家昌盛而努力。其三是體現科學精神的內容。教師可以介紹我國以及國際上的生物發(fā)展史,讓學生了解生物成果的形成過程,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另外還可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或合作學習,在手腦并用過程中形成嚴謹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其質疑精神、探究精神、團隊精神,提升其思維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其四是體現社會責任的內容。教師可以結合濫用抗生素、基因編輯技術等時事熱點引導學生討論生物倫理,探索生物規(guī)律,使其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五是體現辯證觀念的內容。教師可以從物質組成等知識內容入手,讓學生認識到物質是遵循某種規(guī)律運動變化的,從而樹立物質與能量等觀念,形成辯證的世界觀。
二、德育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融合策略
“應用之妙,存乎一心?!痹诟咧猩锝虒W過程中,教師應本著“生本學主”指導思想,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發(fā)展等需要,相機挖掘各類德育元素并凸現出來,努力構建“德智互動”的課程活動體系。
1.介紹生物學科發(fā)展史,用榜樣力量激勵學生
為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要找準有效“切入點”,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不斷地受到熏陶和濡染,逐漸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生物學科的“發(fā)展史”入手,通過介紹生物成果的研究過程,讓學生從中了解學科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切實體會深厚的學科底蘊,以及其中蘊含的科學家們的科學思維、態(tài)度和精神,善于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要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挖掘德育元素,可從網絡中搜集資料,將生物發(fā)展史作為教育素材,實現德育教學和生物教學的良好融合,讓學生在了解生物發(fā)展史的同時感悟其中的德育內容。
比如,講解《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時,會涉及到許多科學實驗。在“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一節(jié)中,分析達爾文的“單側光實驗”時,教師可以介紹一下達爾文的生平,如他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huán)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fā)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還可以介紹一些趣聞,如父親想讓達爾文學醫(yī)或擔任牧師,認為他經常到野外采集動植物標本是“不務正業(yè)”,但他還是堅持自我,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一生投身于生物學研究,對人類做出了杰出貢獻,使學生體會到科學家的獻身精神與頑強不懈的意志力量。
2.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
德育教化,需要教師堅持不斷地滲透,但是無論多少說教,都不如學生親自體驗來得深刻。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根據自己挖掘的德育素材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其中,增強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在交流和思考過程中獲得感悟,自然滲透德育教育。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學習特點、認知規(guī)律等在學術、社會、生活和學習情境中選擇一種,為學生提供探索空間,讓其通過自主分析、探索和研究解決問題、明確道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比如,講解《通過激素的調節(jié)》時,教師要求學生獨立閱讀教材,自主學習知識。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和總結激素調節(jié)的發(fā)現、血糖調節(jié)機制、血糖調節(jié)的平衡等知識點,主要是學生說,教師給予適當點撥。因為學生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所以積極性很高,在完成基本的講解后,教師提出問題:“激素都有什么用途?在醫(yī)學上應用激素類藥物有哪些優(yōu)勢?那么是否生病后首選的就是激素類藥物呢?你怎樣看待濫用激素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和討論,針對這一問題暢所欲言,了解激素類藥物雖然能抵制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減輕炎癥反應,但還有許多副作用,如皮膚早衰、長黑斑、激素依賴性皮炎等,長期使用還會造成體內損害,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體會生物和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生物學科中蘊含的人性關懷,另外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組織社會實踐類獲得,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實踐活動是組成高中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除了教室內的課堂實踐活動外,教師還可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在行動中獲得道德認知,體會道德情感。教師根據教材選定活動主題,并利用假期組織學生社會實踐,讓他們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學會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環(huán)境,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
比如,在假期來臨之前,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個主題為“我們身邊的環(huán)境”的調研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因素或者當地較為明顯的生態(tài)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有的組選擇了測定當地河流的水質情況,還有的組選擇了測定空氣質量情況等。學生先在小組中交流意見,確定研究對象后制定可行的調研方案、主題、預期結果等,待各組初步定出調研方案后,教師要求其發(fā)送至郵箱中,閱覽后給予合理意見,如:“如何檢測水質?要使用什么工具?”“如何測定空氣質量?是否需要設定對照組?”等。而學生改進方案并完成調研后還要針對結果提出建議,向當地的工廠、居民等宣傳環(huán)保理念。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交際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踐行德育理念,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樹立環(huán)保觀念,為我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作出貢獻。
4.通過探究性生物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實驗作為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點,讓實驗教學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發(fā)揮。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大多是開展演示性實驗,或者要求學生根據教材中的步驟進行模仿實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了實現德育教育與生物教學的有機融合,教師要開展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大膽假設、勇于質疑,并通過合作探究設計實驗步驟,最終解決生物問題,培養(yǎng)其探究精神與創(chuàng)造精神,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比如,在實驗《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中,教師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自主設計實驗。如:“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被稱為什么?”學生根據學過內容馬上回答是“豐富度”。教師繼續(xù)提問:“土壤中有哪些小動物?如何測定其種群密度?要采用什么器材、方法取樣?采用什么方法計算?”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制定實驗步驟,研究土壤中動物類群的豐富度。由于土壤中動物大多身體微小但活動能力強,所以不適合用標志重捕法或樣方法,于是學生決定采用取樣器采集法。取樣后將采集的土壤放在瓷盆內,用放大鏡觀察,并用解剖針尋找,確定物種數目。最后運用目測估計法和記名計算法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通過實驗過程,學生的觀察、思維、創(chuàng)新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有助于其形成科學精神。
結論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以“育人”為己任,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為了實現生物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分析學科德育內容,找到適合切入點,介紹生物學科發(fā)展史,用榜樣力量激勵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教學情境,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組織社會實踐類獲得,豐富學生學習體驗;通過探究性生物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引導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與正確的三觀,為今后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燕. 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淺談[J]. 啟迪與智慧(成人版),2020(6).
[2] 方煜、朱仁軍、黃世秋. 淺談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中學教學參考,2019(2):102-103.
[3] 黃梅珍、王曉彥. 淺談“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課的德育滲透[J]. 現代教育論叢,2019(10):19-21.
[4] 閆巧芳、朱曉梅、花曉燕. 淺談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滲透[J]. 農家參謀,2020(8).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度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