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杜曉十:二重賦格般的音樂人生

      2021-07-16 06:30:59檀革勝
      音樂生活 2021年3期
      關鍵詞:作曲家出版社音樂

      杜曉十教授(以下簡稱為“先生”)是我碩士、博士就讀期間的授業(yè)導師。六年多的耳濡目染,畢業(yè)后的探討切磋,使我們之間建立了既是師生之情,又為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誼。

      先生為人謙和、實心做事。他曾多次感慨,“自己人生經歷平凡、忙忙碌碌,雖多方涉足,卻并無多少建樹”。而當我認真審視他的音樂人生時,卻驀然發(fā)現(xiàn),如果把先生兩段大的時間跨越即高校教研和音樂出版作為他音樂人生藍圖的話,則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和音樂出版事業(yè)所作的努力和貢獻。如果套用音樂作品結構來詮釋的話,用“二重賦格般的音樂人生”來描述是相當妥帖的。

      2004年杜教授與恩師姚思源先生在蘭州

      在音樂作品中,“二重賦格”是指由兩個賦格主題構成的賦格結構。這兩個主題既可以同時呈示、發(fā)展,也可以各自單獨呈示(形成呈示部1和呈示部2)、單獨發(fā)展(形成展開部1和展開部2),最后綜合再現(xiàn)。

      如果將先生從畢業(yè)留校到調離高校這一段看作是第一賦格主題的呈示和發(fā)展,主題是教學與科研,固定對題是教育管理與學科建設;那么,從進入出版社到退休則可以看作是第二賦格主題的呈示和發(fā)展,主題是文獻出版,固定對題是出版研究與學術翻譯。而用先生的話說,最后幾年的成果,恰恰是數十年來人生追求的總結和升華,這就成了第一、第二主題的濃縮再現(xiàn)。這個具有象征意味的二重賦格般的人生結構,生成出先生獨特的人生內涵,也升華出其獨特的人生之美。

      一、第一賦格結構

      (一)第一賦格主題——教學與研究

      先生1978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學院音樂系(后更名為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并留校任教,后考取了和聲與和聲教學研究碩士研究生并獲碩士學位。無論是做助教還是做研究生,著名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姚思源教授一直都是他的導師。姚思源先生的學識、修養(yǎng)和做學問的精神,對國民音樂教育和高等音樂教育的認知,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先生一生的學術追求。1995-1996年,先生曾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訪學。此間,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系統(tǒng)了解和研究美國高校作曲理論相關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教材設置等方面,這為他后來的教學管理工作和翻譯引進工作打下了基礎。

      在先生看來,要搞好教學,除了鉆研教材,重要的是要把教學與研究當作同等重要的事情來做。

      《和聲學》是先生教授最多的課程。在和聲教學領域,他始終認為,和聲絕不能僅僅是一門只學知識和規(guī)則的課程,絕不能只滿足于紙上談兵,而必須與作品分析與聽覺訓練結合起來。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先生就在《和聲教學中的聽覺培養(yǎng)》(《中國音樂學》,1991年4月)一文中提出了在和聲教學中應該特別強化培養(yǎng)和聲聽覺的觀點,強調通過實際作品分析以及鍵盤和聲練習等方法,把聽覺培養(yǎng)納入和聲教學的教學目的之中。為了實踐這一觀點,他專門翻譯了美國和聲教材《鍵盤和聲及聽覺訓練》([美]斯坦利·沙姆威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2月)一書,這是國內較早專門涉及和聲聽覺訓練的專著。關于和聲教學的理念,比較集中地反映在由他主編的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的教材《和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一書之中。由于多方面的約束,該教程雖并未完全擺脫傳統(tǒng)和聲教學的套路,但其中已閃現(xiàn)出不少很有新意的引導學生參與實踐的教學思路。在和聲學本體領域,他在《對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中和聲民族風格發(fā)展的回顧與思考》(《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5月)一文中探討了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中和聲的發(fā)展進程,并特別指出,我國和聲發(fā)展的歷史證明,以西方科學的和聲理論為基礎,將中國民族音樂特色與西方音樂創(chuàng)作的技法相結合,應是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中和聲運用的正確道路。

      “西方20世紀音樂”是首都師范大學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設的課程,先生正是這一課程的最早的授課教師。在樂譜和音響匱乏且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先生除潛心收集資料、擴充教學內容外,也特別注重學科的研究。在他編譯的《西方20世紀音樂的繼承與發(fā)展》(《云南藝術學院學報》,1999年2月-2000年1月連載)中,從宏觀上概述了西方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進行趨勢。在《西方20世紀音樂的理性與非理想思維》(《文藝研究》,1999年增刊)一文中,他從哲學的角度,以序列音樂和偶然音樂為切入口,分析了西方現(xiàn)代音樂的思維軌跡和思維特征。

      電腦音樂也是先生較早在學校開設的課程,這也是他后來涉足音樂科技領域的開端。在理論研究方面,他發(fā)表的《電腦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1997年9月《音樂周報》三期連載),《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音樂教育的分析與構想》(《人民音樂》,1999年第5期),《理性與情感的碰撞,科學與音樂的對接——首都師范大學“音樂與科學高層論壇”述評》(《人民音樂》,2002年第12期)等文章,介紹和探討了將電腦音樂引入高校教學,探索將音樂科技與音樂教育創(chuàng)造性融合在一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他還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多媒體電腦在音樂教育中的開發(fā)與應用》(1997-2000年)、北京市教委教改課題《多媒體技術在音樂基本理論課程中的應用》(1998-2001年)等課題,將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結合在了一起。

      先生人生中的“高光”領域是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作為他的碩士和博士生,我有著更深刻的體驗和感受。正如先生做學術研究的敘述方式,他喜歡層層設問,層層剝離,深入淺出,特別不喜歡那種故作深沉的晦澀文字,喜歡用簡潔的文字將激情藏于背后,這也正是他培養(yǎng)研究生所遵循的原則。

      在具體的培養(yǎng)觀念和培養(yǎng)方式上,先生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以及學術基礎來設定學生的培養(yǎng)方向,調動學生的學術熱情,激勵學生建立獻身學術的學術理想,幫助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學術格局。先生采用“圈養(yǎng)”和“放養(yǎng)”同時進行的培養(yǎng)方式。碩士研究生開始階段,為了打好學術基本功、建立正確的學術觀,先生多采用較為嚴格的“圈養(yǎng)”方式,強調學術規(guī)范,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理論文本和作品文獻,以建立良好的“學品”。學位論文選題時,先生也多采用這種較為嚴厲的“圈養(yǎng)”方式,嚴格要求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論題進行嚴謹論證,不能抱有任何僥幸心理,不夸大自我也不貶低他人,客觀有序地進行研究?!胺硼B(yǎng)”方式是建立在“圈養(yǎng)”基礎之上的,當建立學術規(guī)范,塑造學術論題,如何具體完成學術命題,則約定時間交稿。期間出現(xiàn)的任何問題,學生盡量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解決不了,才與導師討論共同解決。

      2005 年杜教授訪問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

      先生特別喜歡討論式教學,面對具體學術問題,先生幾乎很少正面回答,而總是通過師生之間你來我往式的“交談”或“辯論”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當問題通過抽絲剝繭般的學術辯駁而逐漸變得澄明的時候,學生往往能夠獲得從思維到精神的整體提升。在分析實踐中,他特別強調不能僅聚焦于技術而遺忘了技術得以生成的精神因素和歷史因素。他鼓勵學生在作曲家思維結構之外尋找一種新的解讀方式,從而拓展對作品的理解。在要求學生作品分析后,先生并不刻意去追問具體的技術手法,雖然他很重視創(chuàng)作細節(jié)的精妙之處,但更愿意通過技術去解讀作曲家創(chuàng)作思維以及支撐思維背后的社會、歷史、哲學因素。這種分析思路可能受到丹納美學觀念的影響吧。

      在先生看來,分析作品,實際上是作曲家和分析者之間的一種心理“對決”(不僅僅只是簡單溝通)。分析者在作曲家建構的意境中體驗作曲家的生命,同時,也在體驗自己的生命。這兩種不同的生命有著自然的矛盾,而克服矛盾最為簡潔的方式,就是心平氣和地接受對方,在具體可感的藝術人生中,融合各自的敘述結構。一些難以解釋的藝術現(xiàn)象、藝術作品中一些突如其來的材料,需要分析者另辟蹊徑,運用多重角度去解讀。這是高人之間的一種精神“對決”,分析者應努力尋找自己與作曲家之間的精神感應,去努力打開復雜難解的對象世界。先生常告誡學生要結合現(xiàn)實、結合個人獨特的稟賦來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研究型道路。

      如今,先生培養(yǎng)的門生中,如吳春福、徐璐、王雨桑、黃志鵬、鄭剛、紀德剛、周杏等等也已經成為音樂學界的知名學者和教授。僅就培養(yǎng)后學這一點來看,先生對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不可低估的貢獻。

      (二)第一賦格固定對題——教育管理與學科建設

      從1992年起,先生就長期擔任首都師范大學音樂系(音樂學院)的行政領導工作。從系主任助理,到主管科研系副主任,到主持音樂系全面工作,到主管教學副院長,可以說,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了教學管理崗位上。眾所周知,管理崗位是一個受累而又不討好的崗位,而先生恰恰又是一位做事過于較真,對自己過于嚴苛的人。這種性格,使先生為行政工作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時間,以至于他后來常常感慨地對我說,他的大部分人生,都被首都師大音樂學院“剝奪”了。但從另一角度,這種行政的歷練,也成就了先生的領導力和把控全局的能力,為以后出版社的輝煌積蓄了動力。

      先生告訴我,他之所以這么拼命地做這些行政工作,是由一種歷史的繼承感與使命感所督促的。歷史上的北京師范學院音樂系(后改名為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可謂名家輩出,在許多學科上都曾成為同類院系中的翹楚。而在這些學科中,音樂教育和作曲理論,不僅被視為其兩大支柱性學科,而且從根本上成就了后來的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從知名專家姚思源教授開創(chuàng)首師大音樂學院獨特的學科發(fā)展方向,到知名作曲理論、音樂教育專家王安國教授對這兩個學科方向的深耕厚植,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始終保持著全國音樂教育學和作曲理論學科發(fā)展示范單位的重要地位。

      后來者不敢懈怠。在先生擔任系、學院領導崗位期間,他在學校學科建設上可以說做到了殫精竭慮、全情投入。例如,提升教師的科研意識;倡導教師學生參與舞臺藝術實踐;主持制定本科學分制教學計劃;建立包括助教班、研究生班等各種層次的學歷提升課程;組建全國性音樂教育培訓基地;籌建碩士、博士授權點;全面提升首都師大音樂學院國內學術影響力,等等。這些工作毫無疑問占去了他不少的壯年時光。

      此外,先生還承繼姚思源教授、王安國教授的傳統(tǒng),積極參與全國高校理論作曲學科的建設。如今極具影響力的“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理論作曲委員會”[1]成立于1990年,創(chuàng)立之初是以師范院校理論作曲教師為主體的全國性學術組織,先生是當初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自學會成立起,先生就曾擔任副秘書長、秘書長,學會副主任、主任(2004—2012年)和名譽主任。擔任主任期間,他積極組織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開創(chuàng)了教師和研究生學術論文和音樂作品評獎活動,將學會范圍從師范院校擴充為各類普通高校,團結了全國各類高校的理論作曲教師和研究生,大大提升了學會的影響力,使其成為全國高校理論作曲教師和研究生交流教學經驗和展示、切磋學術成果的重要基地。

      高等學校音樂教育也是先生特別關注的領域。由楊瑞敏擔任總主編,先生擔任副總主編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音樂教師培養(yǎng)國際比較研究》是這一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該課題的成果是三部專著:《中國專業(yè)音樂學院音樂教師培養(yǎng)現(xiàn)狀報告》《中國高校音樂教師培養(yǎng)現(xiàn)狀報告》和《外國音樂教師培養(yǎng)概覽》,其中第三部由先生擔任主編。這三部視野宏闊且客觀、真實、詳盡的分析報告,全部來自實際的調研和資料匯集,經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在學界獲得廣泛好評。三部著作不僅填補了國內音樂學科發(fā)展研究的一項空白,而且第一次從世界視角對中外音樂教師培養(yǎng)情況作了相對細致的比較分析研究,為我國高校音樂教師培養(yǎng)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理論啟示和實踐參照。

      作為音樂教育的專家,先生也曾涉足基礎音樂教育領域。他曾接受廣西接力出版社和廣西教育出版社邀請,擔任桂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音樂教科書》主編。該套教科書是經教育部審定的國家級十一套教材之一,全套18本,涵蓋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全過程。除遵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外,桂版教材的重要特征有兩個:一個是“立足民族民間音樂,以音樂母語為基礎”,另一個是“從小培養(yǎng)學生多聲音樂感覺”,這兩個方面,正體現(xiàn)了先生多年來對音樂教育本質的追求。教材開始實施后,在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學生調研中,該教材的影響力曾名列前茅(中學第一,小學第二),多次受到教育部和專家組的表彰,被一些研究者稱為“中國的柯達伊教材”。

      二、第二賦格結構

      (一) 第二賦格主題——文獻出版

      2006年初先生正式調入人民音樂出版社擔任副總編輯,開啟了他音樂人生的下半場。應當說,相較于27年的高校教研工作,在人民音樂出版社這八年著實顯得有些短暫。但就成就和貢獻方面,這八年卻極好地詮釋了何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以為,正是在這短短的8年中,先生將多年在高校積累的學術修養(yǎng)與行政經驗匯聚在一起,傾全力于音樂出版事業(yè),真正地實現(xiàn)了從單純高校理論教研向廣闊社會實踐的轉場??梢哉f,這既是他個人旨趣和人生追求得以全面實現(xiàn)的8年,也是他再次實現(xiàn)人生升華因而也是最值得回味的階段。

      先生曾和我說起一件令他難忘的事。在一次座談會間,他不經意地提起,由于轉行,自己已從一名教育工作者變成了一名出版商。當時在場的于潤洋先生立即說道:“曉十,你不要滿足于做一個出版商,你是學者,你要做一名出版家?!毕壬f,于先生的提醒,如醍醐灌頂,既是激勵,更是定位。這成了他之后出版工作的行為指南。

      2011年杜教授擔任金鐘獎理論評論獎評委合影

      人民音樂出版社是國家級大社,號稱“國家隊”,肩負著出版優(yōu)質圖書的任務。但同時,它又是名副其實的企業(yè),不但要自負盈虧,每年還要為國家創(chuàng)利。因此,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出版社常提常新的話題。到出版社后,先生主要負責全社的圖書出版工作,包括從選題策劃到圖書終審的全部流程,還要兼顧圖書的審核校對、裝幀設計、排版印刷,甚至還要兼及圖書市場的宣傳策劃和發(fā)行工作。這些與高校工作性質截然不同的繁雜事務,一開始確實讓先生有些應接不暇。但很快,他就從中找到了規(guī)律,體會到了樂趣,甚至找到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方法。在他看來,“在商言商”固然是身份使然,但若能同時做到“以商促學”,以產業(yè)帶動學科和事業(yè)的發(fā)展,做成一番在高校難以實現(xiàn)的事業(yè),豈不美哉。八年來,利用這個平臺,在出版社社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圖書編輯和各部門工作人員的鼎力合作下,他主持出版了一批有較高學術質量和市場價值的圖書,做到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其中讓先生最感自豪的是,由先生主要策劃的兩項大的出版工程,分別是《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下簡稱《曲庫》),《中國音樂百年作品典藏》(以下簡稱《典藏》)。

      筆者認為,《曲庫》是先生作為出版人的“第一把火”。這把火對中國出版界、作曲界、音樂理論界和傳播界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2011年杜教授在美國海倫德音樂出版公司參觀樂譜出版

      2012年杜教授與德國亨樂音樂出版社CEO合影

      《曲庫》是中國當代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管弦樂隊(包括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總譜。盡管在過去數十年中,我國也都陸續(xù)出版過樂隊總譜,但以系列形式出版中國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交響曲、協(xié)奏曲及管弦樂隊作品的總譜,確實是開創(chuàng)了音樂出版的先河。2006—2014年,出版社共出版樂隊總譜60余部。這些總譜大氣、美觀,不但有總譜,還有分譜和錄音音響,可以直接供樂隊演奏,供理論家分析,供學生學習,更是經典藏書。這個系列一經推出,即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筆者以為,這個項目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績:

      1.開創(chuàng)了總譜系列出版的先河,建立了樂譜出版與音樂會演出等同時進行的立體式傳播營銷模式,產生了轟動性社會效應??傋V出版后,出版社創(chuàng)造性地與交響樂團合作在音樂廳舉辦作品音樂會,同時將作曲家請到音樂會現(xiàn)場舉行新書簽售,請作曲家上臺介紹作品,召開專家和媒體作品研討會等。這種多維度的傳播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國內交響音樂的繁榮。據筆者了解,各類總譜出版現(xiàn)已形成趨勢,帶動了眾多出版社對中國作曲家作品的關注。

      2.據先生介紹,《曲庫》從一開始著手,就采用了一種規(guī)范的總譜運營模式,將樂譜的使用和傳播納入國際化的范式之中。通過與作曲家簽約、樂譜演出租賃等國際通用模式,使作曲家的知識產權得到了尊重,也保護了作曲家的合法權益。這種良性的、尊重法律規(guī)范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對整個中國音樂出版都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據了解,《曲庫》在國外出版同行中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其中部分作品已被一些國外音樂出版社引進版權,面向全球發(fā)行,加快了我國高雅音樂“走出去”的步伐。

      3.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音樂出版機構出版的中國作曲家作品難言豐富,而其中樂隊總譜就更少。顯而易見,《曲庫》這種大型系列作品的出版,不但是為讀者,更是為作曲家送上的一杯“愛之甘醇”。正如一些作曲家所言,《曲庫》的出版發(fā)行以及相關的音樂會已成為“作曲家的節(jié)日”。更為重要的是,《曲庫》的成功發(fā)行,激發(fā)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激情,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作品除了演出以外,更有傳播和留存的空間,這無疑對中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4.過去,對研究者和學習者來說,中國當代音樂文獻資料的收集難度很大,問題很多。隨著《曲庫》的出版以及由其帶動起來的其他出版社的樂譜出版,作為音樂研究第一手資料的中國現(xiàn)當代樂譜,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這無疑是理論研究者和音樂教師最大的福音。從學習的角度講,這些優(yōu)秀作品的范例,理所當然成了后學者的精神食糧??梢哉f,《曲庫》對中國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研究和音樂教學都功莫大焉!

      5.《曲庫》及各出版社的樂譜出版,已逐步展示出一部動態(tài)的、開放的中國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史。筆者曾和先生探討過《曲庫》的選曲標準問題,他告訴我,標準相當嚴格。不但要考慮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也要考察作曲家的影響力,同時,還要兼顧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創(chuàng)作技法的多樣性,此外,還要特別注重作品在中國音樂發(fā)展中可能的歷史價值。為了完成所承擔的有關中國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歷史的課題,筆者曾細致分析和揣摩了《曲庫》的所有作品,我甚至認為,《曲庫》已然超越了樂譜自身,成為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最直接、最真實的載體。

      如果說《曲庫》只是斷章式地出版中國當代作曲家的樂隊總譜,那么,緊隨其后的《典藏》就是一部大型的“套曲”,一套濃縮的中國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的歷史圖卷。

      《典藏》共40卷,全部由音樂作品組成,是一套真正意義上的音樂“鴻篇巨制”。所選入的作品肇始于我國有獨立意義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時,貫穿百年,涵蓋各類音樂體裁,包括獨唱、齊唱、合唱、歌劇、音樂劇、中外各類器樂獨奏與重奏、室內樂、協(xié)奏曲、管弦樂曲、交響曲以及舞劇音樂等共計1000余首(部)作品。它已成為迄今我國最權威和最經典的音樂作品集成。

      《典藏》由趙季平和先生擔任主編。私下聊天時,先生曾與我多次提起過《典藏》的出版意義。他認為:盡管《典藏》中的大部分作品在過去都曾以不同的形式發(fā)表過,表面看只是一次重新結集出版,但其意義卻遠遠高于簡單的“結集”兩個字。單就其權威性和歷史意義來講,從浩如煙海的作品中選出這一千余首(部)作品入典,其精品價值、經典價值、版權價值和收藏價值就不言而喻。

      出于本人對曲譜,對中國現(xiàn)當代音樂歷史的興趣和關注,筆者曾花費數天時間,仔細翻閱了《典藏》的各類作品。對我這樣的后學來說,除了感慨、震撼、激動和欽佩之情外,還可以不斷地有好多的論文來評價它。僅出于粗淺的認識,我以為,至少可以說出以下幾個方面:

      1.正如前言中所講,《典藏》實際上是中國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從無到有,從稚嫩到輝煌,從相對單一到豐富多彩,從模仿西方到獨立品格的百年發(fā)展歷程的真實寫照。藝術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必然是當時當地生活、思想、文化的體現(xiàn),每一部優(yōu)秀作品都必然帶有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烙印,都體現(xiàn)出作者對美好和崇高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典藏》可以說不僅僅是一部音樂作品集,也是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的長卷。

      2.說到《典藏》經典價值,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其作品遴選的權威性、專業(yè)性和包容性。《典藏》的專家組成員都是當代知名的音樂史學家、音樂評論家(據先生講,為了避嫌,沒有邀請作曲家)。據說他們在討論作品時,曾多次發(fā)生“嚴重的”爭執(zhí),以至于作為主編的先生都要不停地去“救火”。我相信,正是這樣的爭執(zhí),才保證了選曲的公正和權威,而最終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作品還是作曲家,都是音樂作品中的經典之作。

      3.撫卷長思,我不僅為《典藏》精美的裝幀、精良的制譜、權威的版本所震撼,更為其嚴謹的專業(yè)性和學術性所折服。僅舉一例,《典藏》中的聲樂部分,除一些歷史歌曲和個別流行歌曲外,絕大多數都是標準的帶鋼琴伴奏的形式。據說這是先生當時特別堅持的,為此還說服了不少原曲作者或自己,或請人重新創(chuàng)作了鋼琴部分。我想,這不僅僅是規(guī)范性的問題,還反映了編纂者對藝術性和音樂水準的嚴謹追求。

      2011年杜教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觀看勃拉姆斯作品手稿

      4.一部完全由曲譜組成的大型叢書,其價值就在于它是集演唱、演奏、學習以及研究于一體的第一手材料,而除了曲譜外,《典藏》還提供了幾乎每一首(部)作品的音響資料,這就更難能可貴。這看似40張薄薄的CD,其背后的艱辛工作和花費的資金卻是無法想象的。

      5.這些規(guī)范性的操作,毫無疑問會受到國際音樂界的關注。先生告訴我,德國知名的碩特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本在中文版后很快也正式出版了。國際版本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般性的版權輸出,它更代表著讓中國百年來的最優(yōu)秀作品得以向世界傳播,讓世界能夠重新認識我們的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了解中國現(xiàn)代音樂的水平,這個意義是無法用一般的語言來描述的。

      (二)第二賦格固定對題——出版研究與學術翻譯

      先生在出版社的8年,也許是他一生中最為忙碌的8年,每天繁雜的日常工作給了越來越接近退休年齡的先生以巨大的壓力。但先生畢竟是學者,是喜歡做學問的人,如果只是陷于日常事務,他的內心是不甘的。于是,在這期間,兩個固定對題便緩緩地流淌出來。

      “在商言商”一方面包括操作層面,另一方面也應該包括研究層面。到出版社后,身份不同,視野不同,所面對的事物和所思考的問題也就有了相應的改變。從先生這一期間在不同會議上的講話、發(fā)言以及所發(fā)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所關注的側重點已明顯地從過去的教學研究和學理研究轉向了與本身工作更為緊密的音樂出版研究。例如,在《從“幕后”到“前臺”——談音樂出版在推動中國交響音樂發(fā)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人民音樂》)2009年第2期)一文中,他首次觸及了在整個音樂事業(yè)中音樂出版所應占有的地位,明確提出了音樂出版應該形成與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研究、音樂演出相互促進的良性關系,從而成為音樂事業(yè)重要一環(huán)的論述。再如,在《關于音樂分析意義、方法、人才培養(yǎng)和文獻引進的探討》(《人民音樂》2010年第3期)和《從媒體人的角度談音樂分析研究文稿的寫作》(在2013年音樂分析學會第二次年會上的發(fā)言)兩篇文章中,他站在音樂出版人的角度,以自己每天面對大量書稿和文章的實際經驗,對后學提出了自己的忠告和建議。再如,在《世紀經典,時代回聲——寫在〈中國音樂百年作品典藏〉出版發(fā)行之際》(《人民音樂》2015年第5期)一文中,他以實際參與者的身份,再一次闡述了音樂出版與音樂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關系。

      如果說前述出版研究是社會活動的話,先生沉浸在了一段書齋生活之中,而且全部是利用業(yè)余時間。還在我讀書的時候,先生就時常提起現(xiàn)行音樂理論教材相對滯后和陳舊,對現(xiàn)代音樂理論和技法研究成果推薦引進不足的關注,希望有朝一日能為此做點什么。到出版社后與國外出版社的頻繁接觸,使先生有機會瀏覽到大量現(xiàn)代音樂教材和著作,有了可以直接洽談版權引進的機會,這讓他重新萌生了引進國外現(xiàn)行教材的念頭。在先生的主持下,人民音樂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當代外國高校精品音樂教材”的系列圖書,引進了十余本國外現(xiàn)行的高校音樂教材。由于翻譯人員緊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先生只得親自披掛上陣。

      幾年間先生共翻譯了兩套專著共四本圖書,分別為《調性和聲及20世紀音樂概述》(斯蒂凡·庫斯特卡/多蘿茜·佩恩著,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5月)、《調性和聲及20世紀音樂概述練習冊》(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年4月)、《理解后調性音樂》(米蓋爾·A.伊格·弗朗科利著,與檀革勝合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年10月)、《理解后調性音樂譜例集》(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年10月)。先生有時也不無調侃地和我說起,翻譯一本圖書,特別是比較艱深的理論圖書,其實并不比自己寫作一本書更輕松,這只有親自做過的人才能感受得到。話雖輕松,但在工作壓力那么大的前提下仍然做了這么多事情,我也只有欽佩之情了。兩套書出版后,引起了學界不小的關注,不少學校都將其作為指定教材,很快被重印,這也足以讓先生感到欣慰了。

      毫不夸張地說,先生這8年所立足的“主題”與“對題”交織,既有空間上的深度和諧對置,又昭示了他的自我選擇和對人生意義的追求。這種人生結構,賦予了先生這個時段獨特的文化意義,既隱喻了他人生歷程的曲折以及曲折之后的完美,也彰顯了他這一時段的充實和滿足。

      三、二重賦格的再現(xiàn)

      以上兩個賦格主題及相應對題,看似分散駁雜,但在筆者看來,卻暗含著先生一以貫之的個性特征和學術追求,所涉及的多個主題和對題,甚至包括各種“間插段”,其實都是由一條主線連在一起的,最終還是殊途同歸。如果把幾個主題與對題的呈示與展開放在一起從縱橫兩個維度來觀察的話,先生最后幾年事業(yè)上的又一次輝煌,實際上是體現(xiàn)了一種精神的回歸,一種對整個音樂人生的總結與再現(xiàn)。

      行文至此,筆者突然想起了中國音樂出版的奠基人與開路人錢君匋(1906-1998)。錢君匋是中國近代知名的出版家,1938年,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個音樂出版社——萬葉書店,主要出版藝術相關的書籍,包括音樂、美術以及文學作品。1945年后,萬葉書店轉為專門出版音樂類書籍的出版社。1953年,萬葉書店與上海音樂出版社、教育書店合并,成立了“新音樂出版社”;1954年,更名為“音樂出版社”,社址遷移到北京,成為現(xiàn)在的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前身。學者黃大崗認為,錢君匋的萬葉書店有三個特色:現(xiàn)代出版理念、現(xiàn)代繪譜觀念、選題策劃追求新意[2]。這三個特色,為后來的人民音樂出版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錢君匋本人是一位全能的藝術家,在書法、繪畫、篆刻、書籍裝幀等方面造詣深厚,同時他又是一位音樂家,因此能夠深刻理解作曲家的所思所想,才會真誠地通過出版中國作曲家的樂譜來支持作曲家們的創(chuàng)作。作為一位私人企業(yè)家,錢君匋并不囿于商人的身份,而是把自己的藝術理想和音樂抱負,通過出版來得以實現(xiàn)。

      愚以為,同為音樂出版社副總編輯的杜曉十先生,作為后來者,也在努力繼承錢先生的理想與追求,也在努力追尋從不同的角度來實現(xiàn)自己的音樂抱負。我覺得,先生之所以能夠在工作的最后階段做了幾件大事,與他之前在高校的教學、科研的工作經歷分不開的,也是與先生從一開始就在尋找人生的音樂價值分不開的?;剡^頭來看,這個再現(xiàn),正是先生追求藝術、追求完美、追求創(chuàng)意、追求國際化的實際體現(xiàn)。這與錢君匋先生在萬葉書店初創(chuàng)時期所堅守的那些理念,似乎有著相通之處。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先生所秉持的出版實踐和理念,正是錢君匋先生出版實踐和理念的跨時空回響。如果錢先生還在世,他會不會也為此感到欣慰呢?

      重新回顧先生的人生,二重賦格式結構賦予了這種人生一種看似散亂實則嚴謹的過程,體現(xiàn)出一種和諧交織的美感。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套用這句話,未經風雨洗刷過的人生、未見過“高光”時刻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這句話適合先生,同時也勉勵自己。

      注釋:

      [1]姚思源先生是該學會的第一任會長,王安國先生是第二任會長。之后,杜曉十先生接任為學會第三任會長。

      [2]黃大崗:《我國第一個音樂出版社——錢君匋和萬葉書店》,《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第43-48頁。

      檀革勝 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作曲家出版社音樂
      內卷
      科教新報(2024年4期)2024-03-17 09:48:21
      小小作曲家
      科學大眾(2022年9期)2022-06-05 07:27:30
      我等待……
      讀者(2021年5期)2021-02-05 02:52:39
      青年作曲家危陽簡介
      著名作曲家楊天解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華人經濟(2017年6期)2017-08-18 04:10:14
      音樂
      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5:40
      作曲家
      合肥市| 乌审旗| 安顺市| 蓝山县| 阜阳市| 吉安县| 华安县| 深泽县| 榕江县| 荔浦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太谷县| 昭觉县| 济宁市| 万安县| 汤原县| 亚东县| 靖安县| 双柏县| 呼玛县| 洪江市| 绥阳县| 龙陵县| 永春县| 永和县| 怀远县| 绵竹市| 九龙县| 漠河县| 富锦市| 佛坪县| 耿马| 肥乡县| 镇坪县| 商南县| 绵阳市| 杂多县| 格尔木市| 阿瓦提县| 永仁县| 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