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敏 孫嘉琪
摘 要:“夢”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特殊精神體驗,它是大腦在睡眠時的生理活動。然而古人卻將夢賦予另一層含義,他們堅信夢是一種超乎尋常的精神力量。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大量對于“夢境”的描述;本文側重于散文、戲劇、傳奇小說中的“夢境”研究,并嘗試從三個方面分析中“夢境”的意義和作用。首先,從儒家思想層面出發(fā);君權神授的等級觀念、仁義理智信的道德準則、出處行藏的治世理想都直接反映在了文學作品中,而借用“夢境”將其表達出來,則成為一種委婉卻極有效的方法。其次,與儒家思想不同,道家學派中宣揚的“出世”精神,“避世”意識也通過“夢境”手法在文學作品中得以表現(xiàn),借用夢境將虛無難懂的玄理用寓言或演繹的方式更直觀的傳達給世人;最后,從抒發(fā)情感的角度而言,本文的第三部分側重于女性情感的宣泄,強調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解放。“夢境”則成為表達哀情,寄托理想,解釋“日有所思”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夢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女性;個性解放
一、入世青云夢
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歷經更迭的代代王朝,在中國古代仕人的思想中根植著:“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三不朽觀念。倫理綱常,君臣有序的孔孟之道在百家爭鳴時期已是顯學,漢朝罷黜百家之后儒學更是立于不敗之地。遂后天下讀書人皆以入仕為本命,以經綸天下,致君堯舜為最高追求;于是在儒家典籍中無處不透露著對仁義禮智的崇尚,對溫良恭儉的訴求。當然,其中也不乏對等級制度的維護,對封建秩序的固守。仕人居廟堂之高,則伴君左右;處江湖之遠,則獨善其身;無論是對明主賢臣的渴慕思盼,還是對渾濁官場直諷暗喻,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利用“夢境”手法的描寫。它們或是被當成了維護階級統(tǒng)治的一種手段,或是借以批判現(xiàn)實,又或表達著美好愿景??傊?,滲透著儒家思想觀念的文學作品大量利用“夢境”描寫來鋪敘這一場入世青云夢。
(一)儒家道統(tǒng)
1.君權神授
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子用八佾,諸侯六佾,而卿大夫四佾?;蕶嘣谏?,尊卑有序。
夏商西周,秦漢魏晉;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統(tǒng)治,皇權才徹底走下神壇。此前,皇帝被稱為天子,與普通百姓不同,似乎天子原本就是帶著神靈的意志來統(tǒng)治整個國家,他的權利即是上蒼賦予的。在歷代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異于常人的“天子”臨世,而“夢境”預兆則是慣用的橋段。
《史記》中有書:高祖之母感龍而孕,而后薄姬也曾對劉邦說:“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于是高祖大喜,視為祥瑞之兆。數十年之后的晚輩王夫人模仿“先賢”,對漢景帝講了“夢日入懷”的事,并用“孫夫人夢月生孫策,夢日生孫權”的例子試圖印證即將有貴子臨世。之后大量的史書中記載著歷代君王出世的離奇異象,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無非都是打著君權神授的幌子來維護著封建等級制度。
2.仁義為本
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有言:多行不義必自斃。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劃分中,先秦兩漢為上古期,上古時期詩舞樂、文史哲緊密聯(lián)系,尤其在殷商階段,巫覡的地位非常高,他們利用龜殼蓍草將占卜發(fā)展成了一種日?;顒印6蹲髠鳌纷鳛橛浭肺膶W則大量記錄了古人的占卜活動,用其獨特的記敘手法,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和靈活的視角為后人描繪了上古先民的悲歡喜樂。《左傳》以戰(zhàn)爭描寫的情節(jié)緊張、環(huán)環(huán)相扣著稱,其中“預敘”手法也十分常見,利用夢境、占卜、智者言論的預敘層出不窮,并且將“禮、義、德”等思想觀念貫穿始終。
“夢境”預敘是《左傳》中的一大看點,其中多位違背仁義道德的主人公未得善終,并在夢中早有預兆,如魯成公八年,晉景公誤信讒言,不念趙同、趙括之功,毅然斬殺趙氏滿門,后晉景公夢厲鬼披頭散發(fā),面目猙獰,破門而入,搏膺而踴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于帝矣!”占夢之臣解夢謂景公言:“不能食當年新麥”。此處,《左傳》委曲達意,詞約義豐的暗示景公不義之果。反觀《宣公十五年》,魏武子遵循道義,仁心尚存;遇老人結草報恩,并于夢中相告原由。諸如此類以夢境預敘的記載不勝枚舉,值得肯定的是,遠在上古時期,先賢已經利用夢境暗示的方式來強調仁義道德的重要性。
3.厚生思想
“牧人乃夢,眾維魚矣,旐維旟矣,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旐維旟矣,室家溱溱?!保ㄔ娊洝缎⊙?無羊》)
男女有所怨,相擁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詩經》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記錄了上古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而《斯干》和《無羊》也堪稱是最早出現(xiàn)關于“夢境”描繪的篇章,《無羊》中的牧人做了蝗蟲化作魚,旗畫龜蛇變?yōu)辁椀膲簟S谑钦垇硖方庹f此夢:蝗蟲化魚是吉兆,預示來年豐收慶;龜蛇變鷹是佳征,預示家庭添人丁。而《斯干》里的夢亦為吉兆:夢見熊羆將得男孩,夢見花草和蛇將得女兒。古人對于開枝散葉,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留在了《詩經》中,得吉夢,添丁口的厚生思想也突顯著《詩經》積極熱情、關注現(xiàn)實的風雅精神。使其留芳千載,萬古長青!
(二)直諷現(xiàn)實
三皇五帝,秦秋萬代;有明君,也有昏主;有忠臣,也有佞賊。
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文人用諷喻詩,諷世戲劇、小說來勸誡、告慰后輩,那一部部血淚之書,是控訴、是吶喊、也是向死而生,不滅不絕的希望。
1.英雄末路
孫臏認為“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而“武”,由“止”和“戈”組成,意為“以武止戈”。武力的實質是為了維護仁義道德。古代社會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棄兒滿路,白骨弊原的狀況十分常見。而一統(tǒng)天下,還百姓太平的亂世英雄在那個時代有著特殊的意義。但歷史從不缺少悲劇,尚且不說烏江自刎的楚霸王,也不談馬革裹尸的龍城飛將,圍繞夢境主題,筆者在此以三國戲中的《西蜀夢》為例,淺談封建社會的黑暗、官場污濁與僅存的希望。
《西蜀夢》是關漢卿三國題材的劇目,全劇以劉備的夢作為大背景,敘述了關、張二人冤魂不散,入夢以訴冤屈,緬懷手足之情,感慨昔日英雄豐姿的悲劇?!度龂萘x》中關羽曾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他鳳眼美髯,忠義無雙;最后卻敗走麥城,命喪呂蒙之手。而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竟在睡夢中被鼠輩所害。二人生時為豪杰,也逃不了“一日無常萬事休”的命運。英雄尚且如此,而普通百姓更是命賤如螻蟻,關漢卿腕挾風雷,以一場凄凄慘慘的冤屈夢上演了“英豪已死”、“英雄末路”的悲劇,并借此呼喚英雄。其實,在元朝輕文官,取締科舉的背景下,關漢卿等一批文人又何嘗不是那個時代的末路英雄,說《西蜀夢》是下層文人無法入仕的自我排遣也未嘗不可,但正是因大批文人劇作家的仕途無望,才有了元曲雜劇的熠熠生輝。
2.污濁官場
早在《詩經》中就已經有控訴廢人倫,亂綱常的“變風”“變雅”作品,但《詩》在美刺方面依舊保持著溫潤敦厚的氣度。在明清文學中,《儒林外史》《三言二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等作品更為直接了當的揭開官場中的黑幕,寫盡了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夢境敘述的橋段大量存在,但談及“明清文學”、談及“刺貪刺虐”就不得不說一說《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以超現(xiàn)實的手法記錄了大量志怪小說,以“夢境”手法在其中不可或缺,有“佳人”相陪的美夢,也有駭人的怪夢?!秹衾恰分械陌桌蠞h惦記在南方當縣令的兒子白甲,可在夢中卻見到兒子做官的衙府中盡是累累白骨和眼神兇惡的狼。 最后點明“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為虎,而吏且將為狼,況有猛于虎者耶!夫人患不能自顧其后耳;蘇而使之自顧,鬼神之教微矣哉!”的主題,借夢境暗示現(xiàn)實,直諷官吏如惡狼猛虎。在《考弊司》中也同樣借助聞人生的夢境,游歷冥府。明寫地府中的腐敗黑暗,實則暗風陽世官場一片污濁,以夢境游歷的方法使夸張的描述變得合乎情理。同時也是蒲松齡本人對仕途失望、以筆為刀,奮起反抗的真實寫照。
3.美好愿景
“夢”,代表著夢幻,夢境;當然,它也代表“夢想”、“圓夢”。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以“夢”來促成圓滿結局的篇目也不計其數。在《感天動地竇娥冤》中原本勤勞孝順的竇娥被昏官誤判,人命關天的大案卻草草了事,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情節(jié)也成為后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橋段。但多數讀者或許忽略《竇娥冤》的第四折:三年后竇娥的冤魂托夢給已經擔任廉訪史的父親訴說冤屈,最后竇娥得以平冤昭雪。則是“夢境”起了關鍵作用。
此外,《蝴蝶夢》和《緋衣夢》均是包拯與錢大尹的夢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為含冤者平反。三則例證均屬戲曲范疇,且后兩部作品在文學批評的層面上多存異論。但不可否認的是,以魂魄入夢,訴說冤情的自助方法,以及清官明吏夢中得到啟示,從而查明真相的戲劇性描寫反映出廣大民眾渴望公平的美好愿景。從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出發(fā),也飽含對下層人民的同情以及對少數清廉官員能為民解憂的無限期望。
以上內容,無論是強調儒家的等級制度、仁義道德準則,還是批判現(xiàn)實、同情民眾;都含有較大的“入世思想”成分,無非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庇脡艟车氖址枥L的“非現(xiàn)實”反而更“現(xiàn)實”。大批的人文仕子即使不能青云直上,但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仕子精神卻盡顯本色,流光溢彩,燦然生輝。
二、浮世虛名黃粱夢
對于中國古代的文人而言,從隋唐時期開始,通往官場的途徑就是科舉考試;在此之前,察舉推薦是主要方法。但無論是科舉還是察舉,對選撥對象的文化水平要求都是極高的;所以,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官員原本也算文人。然而,其中一部分“官員”可以順應時勢,而另一部分清高狷介的“文人”參政就成了悲劇。比如文豪蘇軾就堪稱為“最得意的文人,最失意的官員”。
在宦海中浮沉,稍有不慎就可能身陷囹圄;細數古今有多少文人郁郁不得志;抑或如同柳宗元、劉禹錫等人,原本是少年得志,金榜題名;卻奈何與時勢背道而馳,偏偏又是孤傲耿直之人。于是在朝廷中備受排擠,一再貶謫。此時的他們只能一面保持入世的積極性,一面以出世的心態(tài)面對困境,尋求精神救贖。蘇軾和柳宗元就是儒釋道思想兼而有之的代表人物。在哲學層面上而言,道家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玄之又玄”的理論,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不夸張的說,大多數人即使窮盡一生探索老莊之道也不能參悟其中的萬分之一。勿容置疑,老莊思想是大智慧、是上古文明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是獨屬于華夏子孫的寶貴遺產。
(一)一死生,齊彭殤
1.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莊子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醒來后卻不知自己究竟是夢中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子?!肚f周夢蝶》是《齊物論》中的一則寓言,“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其一”,人和動物沒有差別,對與錯沒有明確界線,死生只是一種存在狀態(tài),要達到真正的精神自由境界,就應該超脫世俗觀念的束縛,忘記物我之別,死生之別,人世你我均是活在一場大夢中,《莊周夢蝶》以“夢境”敘述了一場異乎尋常的神游,對于后世的創(chuàng)作也影響極深,一大批崇尚莊周哲學的文人在創(chuàng)作中以“夢境”的方式闡述著“只可意會”的深刻情思。
2.骷髏見夢
“夜半,骷髏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摈俭t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鼻f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骷髏深矉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ā肚f子.至樂》)
《骷髏見夢》是《莊子》中另一篇有關于“夢境”的寓言散文,
活著的人憂慮重重,而早已死去的骷髏卻沒有煩惱。上無國君,下無人臣;更沒有春夏秋冬四時變化的煩擾。即便能夠恢復人形,與親人相聚,骷髏也不愿拋棄這樣無邊自由的快樂,這也就不難理解莊子喪妻之時還能鼓盆而歌了。在莊周哲學中的循環(huán)往復,生生死死,出于道而入于道,天地萬物本就齊一,非玄言,非妄作。
(二)萬象本空
1.虛功幻名
前文介紹老莊思想,一方面列舉在先秦散文中“夢境”的代表作品;另一方面則是強調老莊思想對后世文人創(chuàng)作的深遠影響。其實在諸多詩詞中也有大量關于“夢境”的描述,但本文著重于散文、戲曲和小說中的“夢境”研究,在此不做枚舉。
說到戲曲中的“夢境”,除了已提過的《西蜀夢》《蝴蝶夢》《竇娥冤》等,更不可忽視的是“臨川四夢”。在戲曲中存在大量“夢境”篇,戲曲演繹中也專門有“睡科”和“夢科”?!逗愑洝分斜R生熟讀經史,然而卻屢屢落地。他本是有心追求功名的世俗凡人,卻得到了呂洞賓的度脫?!逗愔小芬员R生的夢為線索,在夢中盧生可謂是平步青云,催小姐的政治婚姻助力他官至丞相,然而與宇文融的較量中他險些命喪疆場,這一切都使盧生深深體會了官場中的不易與艱辛。他從凱旋到蒙冤受屈再到重新登上丞相高位、四子加官進爵、妻子崔氏封趙國夫人,已經是顯榮至極,最后卻縱欲過度,難逃一死。在崔氏和兒子的哭聲中,盧生驚醒,入睡前煮黃粱飯還尚未熟透,呂洞賓告訴他,夢中他的那些兒子是店里雞犬所變,而崔氏是則是院中的驢所變;人世一場,官至三公,也本是黃粱一夢,虛無縹緲,《邯鄲記》中道家的出世思想極為濃重,其中盡是“虛功幻名”,夢境與現(xiàn)實也難辨真?zhèn)危R生雖在夢中,卻經歷大起大落,最終看破紅塵,參透生死。因一夢放下功名,因一夢得到度脫。
2.無非公子與紅妝
“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紅樓夢》)
《紅樓夢》中的這一句詩,本是出自佛經,意思是:人一次次地轉世投胎,每一次投胎的那個身體會留下一具白骨,然而在一次次轉世中,任何人都不會被記住。而那些留下的白骨,無非是男人和女人而已,一次次的生命中輪轉中,男人女人之間也都是重復相同的故事,人類的最基本的命運是不變的。
湯顯祖的《南柯記》中記敘了淳于棼在夢中入槐安國,迎娶瑤芳公主的故事,他與盧生一樣,官至丞相,交盡權貴;可最終醒來依舊是南柯一夢,然而,雖是相同的“夢境”手法,《南柯記》中對于兒女情感的敘述則更深一層。淳于棼尚在夢中時已經被告知槐安國將有大難,而他本人也被褫奪官職,不得不落魄逃離槐安國。他醒后把夢中所遇講給僧人聽,又到槐樹下察看。見蟻穴,所有細微蹤跡與夢境一一相符。但疾風驟雨打散螞蟻,原來所謂的大難只是一場暴雨。淳于棼在超度槐安國時,瑤芳公主現(xiàn)身,兩人訴說情意難舍難分,雖是如此,淳于棼手中兩人二十年來的定情信物:金釵僅一枝槐枝,而玉盒只是一槐莢子而已。塵世中難以放下的功名富貴是空;執(zhí)著的情愛也是空,萬事皆空,萬情皆空?!赌峡掠洝芬仓皇谴髩粢粓?,訴盡人世荒唐。如同《紅樓夢》太虛幻境中的對聯(lián)所言:“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p>
此外,《櫻桃青衣》與《南柯記》相似,總體而言,這幾部作品中的“夢境”更多的是借夢說明人世虛無,情愛如同云煙,功名亦是轉頭即空。出世思想濃厚,道家哲學滲透其中;雖是戲曲,也頗有《莊子》散文“意出塵外,怪生筆端”之風。
三、芳草天涯相思夢
前兩部分從儒家入世以及道家出世的思想角度對古代文學中的“夢境”手法進行分析。除此之外,在中國文學史發(fā)展進程中,“女性”與“個性解放”的問題始終值得關注。先秦時期,《詩經》里就已經出現(xiàn)不少女性角色。有讓君子“寤寐思服”的“窈窕淑女”;也有“貽我彤管”的“靜女”;還有感嘆“無與士耽”的“氓妻”。后來《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里也出現(xiàn)思夫的怨女,貧困度日的民女,不屑羽林郎的胡女;以及柳永、晏幾道、秦觀等人詞中大量青樓女子形象的出現(xiàn),妝點了中國古代文學,使其平添了幾許明媚,幾許幽怨,幾許情殤。
但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始終有難以掙脫的桎梏,因對儒家學說以及程朱理學片面化的理解,加之強調文學主要功能為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時期,女性形象始終被圈限得過緊,但未受主流思想禁錮的一批文人、官員對思想解放的追求,對文學變革的熱烈反響,對人性本真的美好向往,成就了一個更為自由、溫暖、有力量的時代。
(一)理學與心學
“理學與心學”的研討范圍極大,本文中僅對程朱理學及王陽明心學進行簡單淺顯的分析,目的在于說明兩大思想對于后期文學作品的影響。
程朱理學與王心學同屬于儒學范疇,都是對儒學的發(fā)展。在哲學層面上而言,二者同屬唯心主義。值得注意的是,理學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道理、禮節(jié)與情操的文化性格。它將儒家等級觀念進行了更深一層的詮釋,同時將王權和神權進一步合理化。尤其是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在思想層面上大力倡導程朱理學,式微的理學重新被關注認可。但在實際應用方面,程朱理學卻被斷章取義。“存天理,滅人欲”是其主要理論之一,后人多言理學禁錮了思想,限制了自由,扭曲了人性,實際是因其理解過于片面。理學中的“人欲”主要指私欲、淫欲、縱欲,無法否認,理學對于“內圣”的要求確實過于理想化,甚至嚴苛,尤其是作為當權者統(tǒng)一政治思想的武器,理學的現(xiàn)實運用變得更為僵化。
后期的王陽明心學成為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另一思想學說,理學要求敬畏天地,嚴格約束自身從而達到圣人境界,心學則強調“心中之理才是萬物之理”,在客觀上更突出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個人的主觀意識覺醒,王心學在政治上并不反對倫理綱常,只是對于情欲方面的問題有更開放和正面的主張看法,對于后人文學創(chuàng)作也產生深遠影響,如《西廂記》《牡丹亭》《金瓶梅》等大批作品都因文人思想解放和有意識的追求至情至性而盡放光彩。
(二)都只為,風月情濃
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欲的本能,只是在“發(fā)乎情,止乎禮”的規(guī)勸下,很多文學作品一旦跨越雷池,便被視為有傷風化的俗物。但在浪漫主義文學對禁欲禮教的突破,對崇高愛情的追求,對美好青春的肯定中,一股和煦的春風悄然吹開了中國古代文人筆下的芳花。
1.世總為情
前文已對“臨川四夢”中的《邯鄲記》《南柯記》進行分析說明,湯顯祖的“至情論”原本就滲透著佛道思想,但“一生得意處,唯在牡丹”的四夢之首則表現(xiàn)了與出世思想不同的追求。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赌档ねぁ防铩皦艟场迸c《左傳》《史記》的夢境風格截然不同,沒有冤魂托夢的凄慘,沒有官場污濁的批判,也沒有道家思想的度脫,它是從女性主義角度出發(fā)的風情戲,女性形象也完成了極大的反轉,此前《倩女離魂》《墻頭馬上》中也出現(xiàn)了具有反叛精神的倩女和李千金,但《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形象更為豐滿,她因情而死,因情而生,魂游地府,查明生死簿。較倩女和李千金的勇敢執(zhí)著更勝一籌?!赌档ねぁ分械膲艟硯е柠惖睦寺?,夢中手拿柳枝的柳夢梅是杜麗娘的對“關關雎鳩”的日有所思,是年值豆蔻的她對自由感情的向往。《牡丹亭》中的“夢境”是對人性及合理情欲的肯定,也是對女性的理解和安慰。長期受封建思想禁錮的女性將《牡丹亭》視為“知音書”,其中的“夢境”實則是萬千女子渴望的“現(xiàn)實”。
2.尋好夢,夢難成
自古以來,并非所有的感情有得到圓滿結局,《牡丹亭》中杜麗娘和柳夢梅,《李娃傳》中李娃和滎陽生,《墻頭馬上》裴少俊和李千金,這些才子佳人的圓滿結局讓讀者欣慰,但詩經中的《氓》《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等,都使讀者不禁嘆息,其中大量作品都有“夢境”的描寫,《漢宮秋》《長生殿》等作品就是利用“夢境”手法,表達對于昔日愛情的緬懷,對紅顏知己的哀悼,此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較為豐滿,且“入夢”情節(jié)的描寫催人淚下,在此“夢境”手法的運用,則是將其中的女性形象進一步生動化,情感表達也因“夢境”的虛無縹緲襯托著現(xiàn)實中斯人已逝的感傷。除此之外,唐傳奇《霍小玉》中的“夢境”描寫是一種預敘手法,小玉因夢見“鞋”同音“諧”,預測自己能見到李益,由因“脫鞋”為“解”預示見面后會很快分開,斷定自己將不久人世,最后決絕的留下遺言,詛咒李益不得安寧。 《霍小玉傳》中的小玉純情果決,這種性格特征延續(xù)至《紫釵記》,不同的是,湯顯祖給《紫釵記》一個團員結局,一波三折后的小玉和李益仍然得到了美滿的愛情,或許是湯顯祖有意設計,僅為給長期壓抑的女性群體奉上一部知音書,一首安魂曲。
四、結語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運用的“夢境”手法勾畫出另一個無關時間與空間的奇幻世界。即便相隔千年,也能使后人夠通過一場場夢與先輩神游太虛。無論是從儒家角度,借夢預示戰(zhàn)爭結果、批判現(xiàn)實污濁、呼喚救世英雄;還是借夢說明人世虛無,宣揚道家避世思想,或是借夢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至情至性的美好事物。這些“夢境”都是后人探求先祖精神世界的重要材料;是獲得智慧,汲取營養(yǎng)的源泉;是服膺上古哲學,繼承思想文明的法門;是其中的告誡、遺訓、勸諷,以及用虛無夸張的方法演繹的真理讓華夏民族精神歷久不衰,豐碑永駐,薪火長傳!
(1.扎蘭屯職業(yè)學院;2. 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