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而所處不同地域,其地域語言同樣存在明顯差異,語言文化是聯系各族各區(qū)人際關系的基礎。在當前交流密切的藏漢民族之間,隨著愈發(fā)頻繁的商業(yè)貿易交流,藏漢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隨之緊密。因此,藏漢翻譯工作對于兩族文化的交流尤為重要,解決當前藏漢翻譯上的問題至關重要。
關鍵詞:語言文化;藏漢文化;藏漢翻譯
一、藏漢翻譯的原則
語言翻譯是一種基于語文應用,并且由技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兩者相結合的腦力勞動,也是一種關于社會文化交流的活動。翻譯的目的是為了輸入或輸出一種新的文化,包括新的思想、新的技術等。各民族或各國之間采取輸入亦或是輸出的交流模式,即文化交流,不但對社會的發(fā)展,而且對語言的發(fā)展,也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在藏漢翻譯的過程中,聯系翻譯理論,對藏漢翻譯提出對應要求是必然的。關于翻譯的原則和標準,我國近代史上提出翻譯標準而且影響最大的是嚴復。他在譯察《天演論》時所寫的《譯例言》中說:“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嚴復提出的“信、達、雅”,雖然并未被列為具體的翻譯標準,但長期以來,其已成為公認的翻譯標準。而當前人們在提到“信、達、雅”時,除了“信”的含義和嚴復提出的相同,即翻譯內容“忠實”外,“達”和“雅”的含義往往已經改變或者作出了其他新的解釋。 藏漢翻譯應保持原作品的思想內容不變,針對譯文闡述的中心思想,保證完整地將其運用另一語言進行翻譯,這是藏漢翻譯的第一個原則“內容忠實”。在確保譯文表現得思想內容并未改變得情況下,翻譯工作者在藏漢翻譯過程中,應認真分析觀察譯文得結構、語言風格以及行文筆調,譯文工作的進行需要保證譯文與原作品在風格、筆調上的統(tǒng)一性質,這是藏漢翻譯的第二個原則“語言通順”。最后,在譯文與原作平保持一致的思想、寫作風格、用語筆調的同時,譯文應對照原作品的表述,進行流暢地翻譯表達,保證譯文流暢自然地表述藏漢翻譯的第三個原則“風格相當”。
蘇聯的費費道羅夫說過:“翻譯的等值性就是通過復制原文形式的特點,或創(chuàng)造在作用上與原文特點相符的東西來表達原文所特有的內容與形式間的相互關系。”[1] 以此做總結,等值翻譯的標準主要基于譯文與原作品在作用以及語言材料上的相互符合。
二、藏漢翻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不同的語種、不同的語言材料、不同時代的語言翻譯存在著不確定性,其翻譯標準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每個時期、地區(qū)的語言翻譯都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在個性化的語言展現中,其同樣存在共性。針對藏漢翻譯的標準要求,當前的藏漢翻譯過程中依然存在多方面問題。
(一)譯文內容的把握不夠準確
參考翻譯的標準,藏漢翻譯的標準基于在基本內容思想上的完整傳達。原作品的思想內容是原作者對作品的概念表達,即是原作者在作品情感以及寫作修辭手法上的意義闡述。而在當前進行的藏漢翻譯,由于翻譯者自身翻譯能力的不足,亦或是翻譯工作過程中的疏忽,往往無法準確傳達藏漢兩族文學作品的內容。翻譯過程,第一步是理解,第二步是表達。正確理解原文,是譯文能夠正確表達原作品內容的前提。理解正確,雖然也可能出現表達上的錯誤,但如果是錯誤的理解,那么表達出來的譯文內容必然是錯的。理解能力首先取決于譯者原語(即譯出語)水平的高低,特別是閱讀能力的高低;表達能力則主要取決于譯語(即譯入語)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寫作能力的高低。因此,翻譯工作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重點地提高原語或譯語的水平。必須指出,原語與譯語兩種語言知識,是從譯工作的基礎,掌握好兩種知識是進行有效翻譯的基礎。藏漢翻譯過程中的譯文內容準確性無法得到保障,極大地影響了藏漢兩族人民對雙方文化交流的溝通學習。當前大多數文化典籍都以漢語記載,藏族人民對于文化的交流學習依賴于翻譯工作的準確進行,譯文內容的不忠實嚴重阻礙了藏漢兩族正確的思想文化傳播。
(二)譯文語言的流暢度不夠
翻譯對于譯文的基本要求除了內容的忠實,還包括譯文語言的通順。譯文的語言通順是翻譯工作成功的決定因素,譯文的語言通順,基于譯文在用詞、修辭上與原作品以及譯語的相互符合。而當前的藏漢翻譯,在現代漢語的語言規(guī)范要求下,藏漢翻譯的譯文需要緊跟現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以及用法規(guī)范。由于藏族用語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在藏漢翻譯的過程中,譯文用語與現代漢語的融合存在對應難度。語言之間的差異性以及語法規(guī)范的不同,導致在藏漢翻譯過程中,譯文的語言通順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譯文整體的語言、行文流暢度都有一定欠缺。要做到譯文語言通順,首先要求譯者重視表達中的語言規(guī)范化。要知道譯文的讀者是通過譯文的語言形式去了解譯文的內容的(忠實的譯文內容也就是原文的內容)。如果譯文的語言不通順,即不符合譯語的規(guī)范,嚴重的會使譯文的讀者讀不懂譯文,這樣翻譯的效果就等于零;一般的也會使讀者產生某種誤解,那么翻譯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也就不能達到內容忠實的標準。其次,做到譯文語言通順,還要求譯者努力提高自己的譯語水平。要注意不生造詞語,需要造新詞時也要慎重。嚴復所說的“一名之立,旬月躊躕"這句話,除了說明翻譯工作之艱辛外,也反映了他造新詞時的嚴謹態(tài)度。還要注意造句時句子的完整和詞語的搭配關系,要經得起推敲。使用漢字要符合規(guī)范,標點符號也要使用準確。
(三)譯文風格不夠相符
在翻譯標準的要求中,譯文的思想內容、語言流暢度都是翻譯工作有效進行的基本條件,而譯文的風格則是翻譯過程的關鍵所在。文章的結構主要包括中心思想、語言順序以及風格特色,文章的風格特色決定著文章的特色走向。在翻譯過程中,應同時保證譯文的風格與原作品相符合。在保持原作品語言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時代特色以及個人藝術特色等方面的風格時,才能夠準確找到譯語的正確翻譯。翻譯過程是在原作品的思想、語調的基礎上語言的變換,譯文風格應與原作品的風格相一致。而藏語的民族特色較為濃重,極具色彩,在藏漢兩族語言的相互翻譯過程中,二者文章的針對性語言風格較難進行匹配融合。在藏族詞匯、語法、修辭以及語體的特色表現下,尋找正確的藏漢用語進行翻譯較為困難,以此導致藏漢譯文中,兩族關于作品的語言風格無法做到絕對符合。要做到譯文的風格與原文的相當,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原文的語言特色,另一方面還要善于從譯語中找到相當的表現形式。譯者不能根據自己的好惡而不顧譯文風格和原文風格的對應。原文是樸素的,不要譯成華麗的;原文是緊湊的,不要譯成松散的;原文是幽默的,不要譯成呆板的;原文是通俗的,不要譯成典雅的。反過來也是這樣。
三、藏漢翻譯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加強翻譯者的譯文意識以及提高其翻譯能力
翻譯工作的任務要求翻譯者將原作品的內容進行準確傳達,只是傳達原作品的內容信息,并不是翻譯者在理解上進行創(chuàng)作,其翻譯的目的是讓不懂原語的人能夠充分了解原作品傳達的信息內容。藏漢翻譯工作的成功進行主要依賴于翻譯者自身翻譯能力的提高,應加強翻譯者的譯文意識,要求翻譯者用嚴謹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進行藏漢翻譯工作,認識到翻譯的本質是對原文原意的傳達。要求翻譯者不斷嚴格翻譯工作,防止藏漢翻譯過程中出現翻譯內容不準確的疏忽問題。
(二)要求翻譯者的譯語規(guī)范
在翻譯過程中,要求翻譯者有效保障譯文的語言通順,主要在于翻譯者對譯文表達的用詞造句規(guī)范性。能夠準確地做好藏漢翻譯工作,應嚴格要求翻譯者在翻譯表達的過程中,提起對語言規(guī)范性的重視。譯文決定了讀者對原作品的語言了解,譯文用語的規(guī)范使用是讀者對原作品基本了解的前提,這就要求翻譯者提高自身譯語水平。翻譯者必須不斷提高在詞語運用、語法規(guī)范等造詞造句方面的翻譯水平,保證譯語規(guī)范化,有效解決譯文語言流暢度不夠的問題。
(三)引導翻譯者進行原作品語言特點的有效捕捉
在翻譯過程中,保障原作品的準確翻譯離不開譯文風格的一致表現。為了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應引導翻譯者對原作品的語言特色進行捕捉,抓住原作品的語言獨特性,與譯語中相符合的表達形式進行組織融合,從而有效保障譯文作品與原作品所傳達的意義相同。原作品的語言風格決定了譯文的風格走向,翻譯者應準確把握原作品的語言風格特點,保證藏漢翻譯工作有效進行。
四、總結
藏漢翻譯問題的解決依賴于藏漢翻譯工作者熟練的翻譯技巧,針對性地培養(yǎng)藏漢翻譯專業(yè)性人才,是有效解決翻譯過程問題的重要措施。藏漢翻譯工作是藏漢文化進行深入交流溝通的基礎條件,藏漢翻譯工作主要是對于翻譯理論以及翻譯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1]道吉才讓.藏漢翻譯中存在的幾點問題[J].西部廣播電視,2020(15):68-70.
[2]旦志旺杰.藏漢語言文學翻譯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8(09):115-116.
[3]當增桑毛.淺談藏漢翻譯中的若干問題[J].唐山文學,2017(10):123-124.
[4]周季文.藏漢互譯教程
注釋:
禮長林《俄譯中翻譯教程》第19頁
作者簡介:
姓名:次仁多吉(1970.3.15),男,藏族,西藏達孜人,翻譯(中級),本科,單位:拉薩廣播電視臺,研究方向:藏漢翻譯。單位所在的省市:西藏拉薩市,郵編:850000
(西藏拉薩廣播電視臺 西藏 拉薩 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