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突飛猛進,教師越來越重視歷史教學中初中生人文素養(yǎng)的科學培養(yǎng),并以此為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大力促進初中生的快樂認知和健康成長。因此,教師積極借助歷史教學科學培養(yǎng)初中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初中生成為內外兼修、品學兼優(yōu)的優(yōu)秀人才,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文素養(yǎng);歷史教學;培養(yǎng)路徑
引言
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學習活動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堂的學習活動可以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思考能力的鍛煉。新課改提出需要對初中歷史課堂進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適應新時期教育發(fā)展的浪潮,培養(yǎng)學生基本能力。
一、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初中歷史成績,首先要明確當前初中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要將問題進行總結和整理,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迎合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將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融入初中歷史課堂,構建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教師通常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如“灌輸式”或者說教的教學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能完成基本的教學目標,但是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很多學生不能跟上教師的節(jié)奏。所以教師要改變這種教學形式,對接受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教師要讓學生在學會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拓寬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學習內容,使其可以獲取更多的歷史知識。很多初中歷史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時,不注重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初中歷史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其有時間路線,歷史是發(fā)生過的故事,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建立時間軸,結合時間軸捋清歷史發(fā)生的時間順序,便于學生的理解和吸收,讓學生構建一個適合自己理解的知識網絡框架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很多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展開初中歷史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只能達到短暫性的記憶效果,不能長久記憶,不能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應有的作用。初中生正處于一個心智發(fā)展的關鍵階段,要讓學生建立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是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關鍵元素,是新課程教學理念重點強調的內容之一,所以要將創(chuàng)新意識融入初中歷史課堂,迎合新課程理念的需求。
二、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寫完了
(一)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生命終將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然而,我們卻能夠記住一些人的名字,而且這些偉人的豐功偉績不僅刻在了歷史豐碑之上,也刻在了人民群眾的心中,人民群眾連他們的音容笑貌都不舍得“忘記”,每當在歷史畫卷中重新看到這些偉人的珍貴視頻時,人民群眾往往熱淚盈眶、不愿離去。為什么人民群眾如此“眷顧”這些偉人呢?那是因為這些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甘心奉獻、熱心助人、報效祖國、死而后已,用自己的滿腔熱血和寶貴生命去做一件或者多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國家、有益于民族的大好事。因此,教師要借助歷史教材的名人資源對初中生進行生命教育,鼓勵他們早日成為一個有益于他人的人,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麗。
(二)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
教師不僅要對初中生進行生命教育,鼓勵他們要有所作為,還要對初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初中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之一。國家不僅為我們提供和平安定居住環(huán)境,還能夠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物質消費品和文化消費品,更能夠為我們提供教育機會、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資源。因此,沒有富強繁榮昌盛的國家,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社會交往、民族自尊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初中生在歷史學習中能夠知道“先有國,后有家”的道理,“國家沒了”,人人都會成為“亡國奴”,“家”的存在已經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了。因此,教師要對初中生進行愛國教育,讓初中生以周恩來為學習榜樣和人生楷模,激勵初中生刻苦學習、銳意進取來報效祖國,用自己的優(yōu)異成績和卓越才能為維護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榮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效祖國、保護中國、保護家庭、保護自己。
(三)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教師不僅要對初中生進行生命教育、愛國教育和集體教育,還要對初中生進行愛心教育,積極培養(yǎng)初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初中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也是未來社會的真正主人,自然需要初中生肩負起未來社會的建設任務,能夠做一個對社會發(fā)展有貢獻的人。教師對初中生進行愛心教育,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陣地。以“大慶精神”為例,在那時,石油煉制而成的汽油、柴油和煤油都被稱作“洋油”。為了讓油井早出油,無數石油工人面對發(fā)生“井噴”的油井不顧生死地跳了下去,用血肉之軀去壓制“井噴”,在無數個石油工人跳了下去,成功制服了“井噴”,中國人終于有自己的“石油”了,中國人的腰板挺直了很多,大慶精神也因此成為愛崗敬業(yè)、奉獻社會的楷模,也成為初中生的學習榜樣。
結束語
教師不僅是歷史知識的認知者、研究者和推廣者,也是人文素養(yǎng)的研習者、設計者和踐行者。因此,教師應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尊重和遵循初中生的各項生命訴求,積極借助生命教育讓學生人生更燦爛;借助愛國教育讓學生學會有國有家有我;借助集體教育引導學生學會抱團取暖;借助愛心教育促使學生用愛溫暖社會,切實促進初中生自我意識、生命意識、價值意識的全面發(fā)展,讓初中生真正成長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擔當意識、有愛心的時代弄潮兒。
參考文獻
[1]鐘湘豪.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探討[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05)
[2]王慧.以新課程改革為背景的初中歷史教學措施分析[J].文淵:小學版,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