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蕾
摘 要:為了更好地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應當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為學困生提供更加適合其個體發(fā)展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群體能夠最大限度地共同達到預期教學目的,因此,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刻不容緩。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設置情境激發(fā)興趣,變被動為主動
學生在進行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習狀態(tài)是不盡相同的,從心理學研究結果來看,其學習狀態(tài)可以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兩種類型。在一節(jié)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那么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往往對本課知識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不高,對于教師要講授的重點知識理解效率低下,最終的學習效果不佳。這樣開展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活動的意義就喪失了。如果學生以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去聽這一節(jié)語文課,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習效率都會有很大的提升。在學習任務相同的條件下,處于主動學習狀態(tài)的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便可以得到較高質量的學習效果。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多媒體為主要媒介,進而設計相應的情景導入,這樣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學習的熱情便被激發(fā)了。老師在講授五年級語文《我們愛你,中國》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用多媒體播放了歌曲《我愛你中國》,通過優(yōu)美的曲調,使學生置身于教師設置的情景之中,感受作者對于偉大祖國的贊美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導入活動結束后再對課文進行講解,進而使學生對于本課變得更加感興趣,積極性也更高了。
(二)提倡學生自學,找準新知生長點
教育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具備基礎知識的條件下,可以通過自己學習的方式不斷地汲取新知識,他們完全可以在多人探討研究的方式下,對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識結構進行重新構建。新課改中提出學生要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學的第一動作要歸屬于學生。例如,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寫字。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行書寫,寫完之后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其成果進行投影展示,并對其進行適當?shù)脑u價。通過同學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以及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這兩種途徑,使學生對于字的寫法的體會更加深刻。在開展完這一系列活動后,老師在進行板書的時候,學生會不由自主地認真觀察。最后再讓學生寫一遍,反復鞏固練習。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并沒有對學生進行過多的指導,一直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探索,老師只是在旁邊給予輔助。長期采用這種學習方法,學生在生字書寫方面會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三)立足基礎發(fā)展,重視學法指導
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時,要不斷地將“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滲透到課堂中來,這要求教師對學法指導給予一定的重視,讓學生以一種更加科學高效的方法對知識進行全面的掌握與理解。只有讓學生學會正確地運用知識,才能達成教育目的。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對其身心素質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四年級課文《海底世界》的講授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在自學后分別講述對這篇文章的感受,許多學生說海底世界十分奇妙。這時教師展開追問:“奇妙在哪里?”學生將文章中描寫的景色用自己的話進行了闡述。接著教師展示課件上收集到的有關海洋的圖片內(nèi)容供學生欣賞。在觀看多幅圖片后,學生又有了新的感受與理解,對于海底世界的認識變得更加豐富。隨后教師又提出了把文字轉化為畫面的要求,在圖畫作品完成后,再根據(jù)作品進行新一輪的感受發(fā)言。因此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一定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通過課堂實踐的方式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輕松地學到知識。
(四)設計實踐活動,保證學生快樂參與
教學課堂改革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保障學生在學校課堂內(nèi)的實踐活動。這一活動要求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展開運用和實踐體驗。例如,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節(jié)課有十分鐘的時間進行書寫,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學生可以寫生字、做批注,也可以寫一些自身的感受。除此之外,還要保證每節(jié)課學生有十分鐘左右的閱讀時間,可以進行個人朗讀展示、班級齊讀或者默讀瀏覽。課上還要給學生留十分鐘作為思考交流時間,這樣一來,學生都參與到相關實踐活動中來,并且在寫、讀、思考等多方面進行展示與評價,在知識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也感受到快樂。適當減少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時間,由老師一味地講解,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實際收獲達不到要求。教師還應當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讓其親身經(jīng)歷知識構建的整個過程,不斷地調動起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二、總結與思考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科的學習特點為主要依據(jù)。觀察到不同學生個體之間所存在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更好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對于學困生積極采取相關的轉化策略,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保證每一個學生在參與課堂過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并且感受到快樂是每一位教師應盡的職責。
參考文獻:
[1]羅志燎.關愛學困生,靜候花開的聲音: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5).
[2]史艷艷.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不良成績學生轉化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7).
[3]周小華,馬華.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以甘肅省G縣為例[J].甘肅高師學報,2018(1).
[4]謝月英.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3).
[5]鄭樹奎.基于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