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能 李興華
[摘? 要] 教師告知式教學方式增加了學生學習平面的難度. 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等,明晰其意象,體會其基礎性,了解公理(推理)之間的邏輯關系. 搞清知識的邏輯等級性是構建自然、有序的平面教學策略.
[關鍵詞] 自然;有序;平面;基本性質;教學研究
引言
高一學生學習平面及其基本性質時,他們感到無趣和困難. 這一司空見慣的圖形有什么研究價值,即存在學習動力問題. 學生學習平面的類比知識是直線的知識,但對直線的“直”的性質缺乏足夠的認識. 因此,影響平面定義中的“平”的感知,即知識基礎存在缺陷;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于平面的生活類、圖形類的初步知識,如平靜的水面、長方體的表面,而這些知識并沒有進行真正的數(shù)學化,即經驗成為學習平面內容的障礙,影響平面的無限延展性的感悟,等等. 這些是造成學生學習平面困難的原因之一. 當然,學生學習平面相關內容感到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教學不當,采用告知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知識之間的邏輯性的揭示,造成學生感到本節(jié)內容多,沒有頭緒.
傳統(tǒng)教學設計及缺陷
教科書給出的素材“廣闊的草原、平靜的湖面”給了我們平面的形象,和點、線一樣,平面也是從現(xiàn)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幾何概念.平面通常用平行四邊形來表示,即當平面水平放置的時候,一般用水平放置的平行四邊形作為平面的直觀圖[1].
傳統(tǒng)教學根據上面的素材,實例引進,告知平面的含義及表示,電腦展示圖形. 這一教學,學生并沒有實現(xiàn)對實例的抽象,可以預測:學生學到的平面概念與理論上的平面概念是有很大差距的,導致學生后來難以畫出符合條件的截面.對于公理及推論的教學讓學生解讀公理內容,然后用圖形語言、符號語言表示,其結果是學生把學習它們的重點放在了記憶內容上,不能厘清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感到知識雜亂無章,學習負擔重. 因此,反思傳統(tǒng)教學,對平面概念的教學必須進行補充,展示平面概念對公理及推論的作用,使學生對平面的概念有一個清晰的意象,為認識公理的合理性和邏輯性打下基礎.
教學研究
1. 平面概念教學內容補充
平靜的水面、光滑的桌面和長方體的表面都給人以平面的形象,但不能形成平面的無限延展的意象,而對平面的“平”的認識也局限于實物的“平”.將直線作為平面學習的類比模型,得出平面的含義,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空間想象和直覺思維能力.因為從直線“一維”到平面“二維”,需要抽象出對象的數(shù)學本質,這對高一學生來說思維跨度太大,能力要求過高,所以教學方式只能是告知式. “學生得到的只是靜態(tài)的、僵化的、沒有遷移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Φ闹R”.[2]為此教學中除了介紹上面的關于平面的生活類、圖形類知識外,再動態(tài)展示平面的形成,因為運動的物體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注意和認知,有助于了解平面的“平”,揭示平面的構成要素,獲得可發(fā)展的知識.
學生討論:線由什么組成?平面呢?點沿一個方向運動成線,直線如何運動形成平面?讓學生交流,如何運動直線形成平面?借助數(shù)學家傅里葉對平面的定義“平面由經過直線上一點且與直線垂直的所有直線構成”,可以使教學進一步深化,用幾何畫板展示圖1.
“直線a在轉動過程中始終與直線l垂直,又由于直線是‘直的,所以平面應該是‘平的;直線是無限延伸的,所以平面是無限延展的.”[2]對數(shù)學史的應用,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素材,也為突破難點提供了幫助. 教學沿著數(shù)學家傅里葉探究平面的概念的足跡,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直觀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培育,也使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得到落實.
盡管上面傅里葉的平面定義有助學生理解平面的本質,但定義遠離學生的認知:為什么過一點與一條直線垂直的所有直線在一個平面內?這對學生的直觀想象是挑戰(zhàn). 因此讓學生想象利用水平放置的相交直線,如何構造平面?
多媒體展示:平移直線m,使得直線m和始終直線n相交,形成一個平面,更有利于學生直觀感受平面的“平”和無限延展性,而且是更為精致的感受,也為平面的圖形表示奠定了基礎,并且認識到所畫的平行四邊形表示的平面是局部的.
學生的學習必有歷史的再現(xiàn),數(shù)學史給人以教學智慧,對歷史進行必要的改造,使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創(chuàng)新使用數(shù)學史,使教學進一步深化.
2. 平面基本性質的教學研究
為了揭示平面概念對公理及推論的奠基作用,教學從平面的概念出發(f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研究公理1至公理3及推論,教學自然、有序,思路清晰.充分發(fā)揮漢語這一載體對思維的引領作用,使得符號語言呼之欲出,避免告知學生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使學生感到不自然.
(1)對公理1的傳統(tǒng)教學改進.
既然認為平面是由直線運動而成的,那么直線和平面的位置關系是什么?學生歸納直線和平面的位置關系:線在平面內和不在平面內并用符號表示,很容易理解符號表示,因為平面是由直線構成的. 那么如何判定直線在平面內呢?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公理1的條件和結論.這里學生的思維省略了直線的“直”和平面的“平”性質的考量. 為什么直線上有兩點在平面內,就可以推導出直線上所有點在平面內?
學生對公理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以漢語語言為思維媒介,特別是,對公理1的條件和結論的辨認,圖形語言、符號語言表示公理1就水到渠成了. 形成三種語言之間的一一對應,體會數(shù)學語言的簡潔. 而真正確認公理1的關鍵是平面“平”的性質. 如圖3,在公理1的符號表達“A∈αB∈α?圯AB?奐α”的前面增加“由于α是平面”,更顯推理的邏輯性.進一步,如圖4,如何說明直線l在平面α內?體現(xiàn)認知的漸進性和嚴密的邏輯性.
(2)對公理2教學的深入研究.
公理2是本節(jié)課最重要的內容,它是畫出兩個平面的交線和證明多點共線問題的理論基礎. 傳統(tǒng)教學教師示范有余,學生思考不足.沒有引導學生根據實例概括出公理2,缺乏對其表達的合理性和精確性的思考過程,導致很多學生不能建立公理2的準確意象,作出的相交平面缺乏立體感等缺憾. 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參與公理探究,利用平面概念發(fā)現(xiàn)、理解公理. 糾正學生對相交平面錯誤的理解,增強公理的理解程度,讓學生畫圖,鞏固公理.
為什么強調兩個平面有一個公共點,而不是說它們有無數(shù)個公共點?從數(shù)學對象判定的可操作性,當然期望無限化為有限,但條件必須是等價的,而兩個平面有一個公共點和有無數(shù)個公共點是等價的. 另外,從學生學習來看,給他們的探究提供素材,激發(fā)學生思考.探討是否就是一個公共點,如何說明還有其他公共點?
教學中,教師用手頭30°角的三角板放置在桌面內,告知學生平面無限延展,所以兩個平面有無數(shù)個公共點,其組成一條直線,這個推理是不嚴密的. 事實上,是平面的“平”保證公共點組成一條直線. 因此,教師讓學生討論下列問題:三角板ABC表示一個平面ABC,其與桌面表示的平面α有一個公共點A,那么平面α和平面ABC是否就只有一個公共點?學生很容易想到有無數(shù)個公共點,但對公共點的屬性是模糊的. 引導學生用反證法說明,如果公共點組成的圖形不是一條直線,那么與平面的“平”存在矛盾,因此公共點組成的圖形是一條直線.
H.Wu指出,“數(shù)學并不停止于實驗,而必須把它與理性的解釋聯(lián)系起來:在這些看上去并無聯(lián)系的事實背后是否隱藏著某種普遍的理論?這些事實能否被納入某一統(tǒng)一的數(shù)學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的同時,也要進行必要的理性思考,不應滿足實驗所得的結果,而應該把它作為認識更為廣泛的數(shù)學結構的基礎.
教學中有學生給平面相交下的定義為:“兩個平面把空間分成四個部分,這兩個平面相交.”處理方式是肯定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不合理的成分.
引導學生思考,研究直線和平面的位置關系時,用點來定義它們的位置,因此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也可以采用點來刻畫. 讓學生知道用已知的概念定義未知的概念是必要的,定義中的“空間、部分”是一個未知的概念,不能用它來定義平面相交;只能用點、線和面來定義兩個平面的位置. 由此學生通過糾錯體會到數(shù)學概念構建的邏輯方法,更新了觀念.
對兩個平面相交的畫法教學,讓學生想象圖形構成的要素:兩個平面,其特點是有且只有一條公共直線. 學生思考的是:先畫一條直線,然后畫過直線的兩個平面;還是先畫一個平面,然后在平面內作一條直線,再畫一個經過該直線的平面?想到平面用平行四邊形表示,畫出兩個平面相交是容易的. 例如,先畫一條直線a,然后作出有一組對邊與直線a平行的兩個平行四邊形,調整圖形,直到大多數(shù)學生畫出自己認為立體感好的圖形為止.展示學生的圖形,讓其辨別、感受,吸取他人的長處,這是培養(yǎng)學生直觀想象和數(shù)學抽象的途徑. 給學生畫圖的機會,使他們愛畫圖,對自己畫圖有信心. 少展示電腦畫圖,因為電腦展示圖形標準、漂亮,容易使學生產生要求完美而達不到的自卑,這可能是日本中小學數(shù)學教師很少使用多媒體快速地顯示實踐過程的原因吧[3].
(3)公理3、推論的邏輯性及教學研究.
它們涉及確定平面的條件問題.為了揭示這一部分內容嚴密的邏輯關系,展示自然、有序的教學內容,從整體到局部,采用這樣的過渡性語言:剛才兩個公理揭示了已知平面的情況下,來研究平面與平面及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那么如何找到一個平面?
學生找到確立平面的條件:畫兩條相交直線,畫兩條平行直線,畫直線和直線外一點,畫不共線的三點.
這四個條件的關系是什么?它們是等價關系.這里只有兩條平行直線與其他三個條件的等價關系不明顯.讓學生選擇,把哪一個作為已知條件. 學生經過討論,把不共線的三點作為公理,其他作為推論,因為條件簡單,當然要與教科書吻合.
由于公理1教學中,學生對“有且只有”的含義認知,因此理解“經過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是容易的.
初中的三角形是在平面內研究的,而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與一個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一一對應,由此得出:經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有一個平面. 那么是唯一一個平面嗎?通過幾何畫板作圖,如圖2,說明是唯一一個平面.
下面可以讓學生判定“如果兩個平面有三個公共點,那么這兩個平面重合”這一論斷是否正確. 體現(xiàn)數(shù)學語言的精確性,也體現(xiàn)立體幾何公理與代數(shù)中相等關系的對應.
公理是數(shù)學家規(guī)定的、公認的規(guī)律,但學生不是數(shù)學家,他們對公理的學習,必然重復前人走過的彎路,體現(xiàn)公理形成的歷史路徑. 由于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繼承行為,沒有時間重復前人的研究,因此,公理教學也要講究“道理”,避免重犯前人的錯誤而浪費時間. 讓學生認識公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培養(yǎng)邏輯思維的習慣,這是立體幾何起始課的重要教學目標. 學生由前面學習奠定的心理基礎和學習經驗,推論教學便水到渠成.
(4)公理1、公理2和公理3邏輯關系的分析.
公理3是基礎.只有對確立平面的條件有了深刻的認識,研究公理1、公理2才有理論基礎. 因此,教材的公理呈現(xiàn)順序改為“公理3—公理2—公理1”[4],更顯邏輯性、科學性.
自然、有序的教學構造策略深刻理解教材的知識體系,搞清楚本源知識和再生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強調本源知識對再生知識的理論奠基作用,教學中要努力向學生展示知識的邏輯鏈條,使每個相關的知識都被構造在這個鏈條的相應位置,形成知識整體的“序”,從而不至于忘記其中的部分.
強調知識邏輯的等級性:一級邏輯等級、二級邏輯等級和三級邏輯等級. 一級邏輯等級指元認知數(shù)學知識的邏輯,教科書展示知識研究邏輯. 如幾何知識,實例抽象出幾何研究對象、定義幾何對象、表示幾何對象、研究構成幾何對象及其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在實際中檢驗和完善對幾何對象的理解,這也是科學研究的步驟. 二級邏輯等級指幾何概念、幾何性質、解決問題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一等級往往更體現(xiàn)知識的邏輯性,課堂上要將重點呈現(xiàn)給學生. 三級邏輯等級指具體的命題、公理、定理等的條件和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體現(xiàn)清晰的邏輯性,是思維的載體. 教學中教師要從一級邏輯等級出發(fā),幫助學生了解研究科學的一般思路,自主發(fā)現(xiàn)具體研究內容及邏輯關系,善于用符號表達內容的條件和結論之間的關系,從而學生可以在高觀點下理解教材,把握構建知識的邏輯思維,如此課堂教學將顯得自然、有序,學生學到的知識是靈動的、包容的、發(fā)展的知識,學習不會感到困難、無趣.
參考文獻:
[1]? 單墫.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2)[M]. 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7.
[2]? 胡浩. “平面”教學設計的理性突圍——兼談原始概念的教學[J].? 數(shù)學通報,2019,8(1).
[3]? 代欽. 2021年日本《初中數(shù)學學習指導要領》評價[J]. 數(shù)學教育學報,2018,27(4).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