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路上》(1957)是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凱魯亞克的自傳性小說,它被看作是“垮掉的一代”生活的真實寫照和嬉皮士運動的經(jīng)典之作。在《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中,“垮掉派”被歸類為“存在主義主人公”?;诖烁拍睿疚臄M從存在主義視角入手,具體借鑒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他人觀,從他的名言“他人即地獄”入手,得出人際關系惡化的原因在于“缺少自我認知”、“行為不負責任”。在此基礎上,本文主要對薩爾、狄安這兩位主人公的人際交往進行研究,洞悉二者與他人關系惡化或修繕的原因,洞悉他們的變化與成長,從而進一步理解書中的存在主義內(nèi)涵。
關鍵詞:薩特;存在主義;《在路上》;“他人即地獄”
作者簡介:陳奕佐(1998.2-),女,漢族,浙江紹興人,天津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8-0-03
一、他人即地獄
《在路上》描述了薩爾(Sal)、狄安(Dean)、瑪麗露(Marylou)等幾個年輕男女沿途搭車或開車,幾次橫越美國大陸的故事,在路上他們隨心所欲、徹夜長談、濫喝狂飲,遇到了很多人,最后作鳥獸散。本文將重點討論小說中狄安和薩爾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用薩特的“他人觀”來分析二者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趨于地獄化的原因。薩特認為,地獄般的人際關系的根源是:其一,人們沒有自我認同,依靠他人來定義自己,由于希望被認可,便不可避免地傾向于控制他人的觀點,從而導致矛盾。其二,人們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對他人造成傷害,這必然導致地獄般的人際關系。
《在路上》中,存在主義主人公的生活最為接近真實的存在。盡管如此,他們?nèi)詿o法擺脫地獄般的人際關系,而薩特的“他人觀”很好地闡明了原因。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劇作家和小說家,他所著的劇集《禁閉》(No Exit)中有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獄”。存在主義是一種非常重視人類生存和自由的哲學,它傾向于解構“人性”抽象和籠統(tǒng)的定義,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本性。薩特認為,存在主義的三個基本原則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世界荒謬,生活痛苦”和“自由選擇”。
《禁閉》法文名法語原名“Huis Clos”是一個法律術語“禁止旁聽”。劇中有三個角色:新聞編輯加爾辛(Garcin),郵局職員伊內(nèi)斯(Inès)和貴婦艾絲黛爾(Estelle)。他們被困在地獄之中。這三個人互相防范,試圖隱藏自己在世上所作的惡行。另一方面,他們不停地互相質(zhì)詢,試圖了解彼此的真相。沒過多久,他們的骯臟秘密就大白于天下,他們變得更加肆無忌憚起來。他們痛苦地互相追逐卻徒勞無功,沒有人可以安息,也沒有人可以離開地獄。最后,加爾辛明白了為什么在地獄中不需要酷刑工具,嘆了口氣——“他人即是地獄”。
“薩特在《禁閉》中描寫的是人從他者的意識中將自己物化后產(chǎn)生的掙扎”(朱靖南 35)。在薩特虛構的這個地獄中,折磨人的工具就是彼此之間的關系。這三個主角都試圖隱藏自己的骯臟秘密,顯得盡善盡美,但都渴望知道他人的秘密,從而導致糾結、矛盾、猜疑和折磨。薩特的名言暗示著“他人”是我們痛苦的根源?!霸凇洞嬖谂c虛無》中,薩特將人際關系理解為沖突,是辯證的虐待狂和受虐狂的關系”(史密斯197)。
何出此言?第一,人沒有自我認同,總是依靠別人來定義自己。同時,因為希望被他人認可,人們傾向于控制他人的自由意志,從而產(chǎn)生矛盾。薩特認為,他人的存在是一個人擁有意識的前提,當一個人窺視鑰匙孔,查看房間內(nèi)的情況,他只能看到房內(nèi)的事物,意識不到自己在做什么,只有當別人發(fā)現(xiàn)他在偷窺時,他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恥辱,這樣就產(chǎn)生了自我意識。
第二,人們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傷害他人?!八_特的存在主義強調(diào)人的自由是基于責任的”(刁大新5)。薩特也曾就“他人即地獄”這一概念做出過解釋:“要是一個人和他人的關系惡化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獄……世界上的確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獄里,因為他們太依賴別人的判斷了。但這并不是說和別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種關系”他進一步解釋: “我的用意是要通過這出荒誕的戲表明:我們爭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是極其重要的。不管我們所生活的地獄是如何地禁錮著我們,我想我們有權利砸碎它?!保ㄍ跤睿?/p>
正如《禁閉》中伊內(nèi)斯所說:你的生活就是你自己。為避免地獄般的人際關系,人們因首先了解自己,而非通過別人的眼目定義自己。其次,人們應該遵守道德準則,避免傷害別人。否則,如《在路上》的主人公薩爾和狄安的處境一樣,他人即是地獄。
二、狄安與他人之間地獄般的關系
“狄安這小子生性喜歡浪跡天涯,因為他原本就是在路上出生的”(凱魯亞克 3)。正如薩爾描述的那樣:“一輛飛馳的汽車、一片向往的海岸、一個在路的那端的姑娘,這些在我看來就是他的靈魂的棲息之所”(凱魯亞克 209)。狄安是一個不計后果、不知疲倦的法外狂徒,永遠渴望在路上。起初,狄安也曾試圖與他愛的人建立美好關系,但最終都失敗了。縱觀整本小說,他沒能擺脫“他人即地獄”的命運。
狄安的原生家庭是支離破碎的,沒有母親,父親是流浪漢,不見蹤影很多年。他在街上長大,六歲時在法院為父親辯護。他曾上街乞討,把討來的錢塞給父親。父親失蹤以后,狄安做夢都想找到他,卻沒能如愿?!疤彀。蚁胫兰依锇l(fā)生了什么——我記得我有個家?!保▌P魯亞克 125)“我明白,我得找到我父親,無論他在何處,我得拯救他。”(凱魯亞克 194)另一方面,狄安通過性來彌補自己缺失的母愛,“因為在他看來性可是生活中唯一一頭等重要而神圣的事”(凱魯亞克 4)。
“家庭、家、家鄉(xiāng)這些概念,總是滋養(yǎng)著一些特別的東西,讓人想起伊甸園,而失去家則是世上最痛苦的事情。凱魯亞克把狄安的家打碎,讓他徒勞地尋找那些碎片”。(朱靖南 26)狄安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他們的缺席給狄安造成了心理傷害,狄安如同孤兒一般,不小心被扔進這個沒有荒誕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生命看起來沒有意義、目的和定數(shù),沒有神學理論或是理性解釋能夠減少這個世界的空洞”(Gorden 324)。狄安家庭的悲劇傷害了他,讓他變成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最終拋妻棄子。傷害與被傷害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把狄安和他人困在里面。
狄安與他人地獄般關系的原因是什么?首要原因在于,狄安的自由沒有以責任為基礎,過分自我,不顧他人感受。他沒有道德準則,做事肆無忌憚,他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傷害了別人。
狄安首先與瑪麗露結了婚,他們看起來很相愛,如膠似漆。但兩個人都沒有工作,也很貧困,因此時常產(chǎn)生沖突。后來,狄安與瑪麗露離婚了,娶了卡米爾,卻仍舊與瑪麗露廝混。他仿佛有無限的精力,也不用睡覺,白天和卡米爾在一起,晚上和瑪麗露在一起,隱瞞對方的存在。不久,狄安離開卡米爾,與瑪麗露、薩爾一起奔向西部,這讓卡米爾很生氣。狄安希望瑪麗露永遠做他的情婦,瑪麗露本來答應了,然而,瑪麗露最終還是選擇離開狄安,嫁給了一個老實本分的人。后來,卡米爾生了一個小女孩,狄安在家待了一段時間,然而,本性難移,狄安始終想去路上。最終,卡米爾很失望,將狄安趕出了家門。
垮掉的一代內(nèi)部也存在許多矛盾。老布爾·李(Bull Lee)明確告訴薩爾,自己不喜歡狄安,并稱其為“瘋子”。狄安向李借錢,也被拒絕了,因為李覺得他是一個騙子。書中還有幾次提到,狄安的朋友不再理睬狄安,薩爾的朋友羅納德(Roland Major)也堅持稱狄安為怪胎和瘋子。
狄安的朋友艾德·鄧克爾(Ed Dunkel)的妻子加拉蒂(Galatea)則這樣說狄安:“你只管尋開心,除了你自己,壓根兒就不替任何人若想。你他媽只關心你胯下那玩意兒,以及能夠從別人那兒搞到多少錢、怎么尋歡作樂,然后就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一腳踢開。你真他媽的又傻又瘋,你從沒想到生活可不是鬧著玩的,你從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人正在不遺余力地使生活變得美好起來,而不是百無聊賴,只圖享樂,消磨時光?!保▌P魯亞克 204)
薩特認為,一個人應該擁有自我認知而非依賴他人。然而,狄安過分自我,并不代表他擁有自我認知?!鞍凑沾嬖谥髁x先驅克爾凱郭爾的說法,狄安是一個遠離真正自我的、處于‘審美階段的人,在此階段的人為瞬間快樂而活,他生活在感官的世界中,喜好美麗、愉悅之物,渴望得到滿足,他是自己的欲望和情緒的奴隸,為了逃避厭煩而甘愿鋌而走險追求新的刺激?!保惤?155)
盡管薩特批判那些通過他人尋找自己身份的人,他仍舊強調(diào)他人存在的必要性。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指出哲學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存在”,尤其是人的存在。薩特認為,人類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特定條件下的存在。這種條件包括人類在世界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情況,各種事物的存在,當然還包括其他人的存在。薩特尤其強調(diào)他人的存在,認為那是與個人存在最為相關的因素。簡言之,人類的身份是在社會中被創(chuàng)造的,我們從與他人的關系中了解我們自己。然而,狄安過分自我,完全忘記了他人的存在,不顧他人的感受,肆無忌憚地生活,最終導致與他人關系的破裂。
三、薩爾與狄安之間地獄般的關系
薩爾作為本書的敘述者,是一個貫穿全文的線索。在薩爾與狄安的關系中,他首先是一個跟隨者,對狄安言聽計從,然而,薩爾的自我意識在路上慢慢覺醒,他們的關系也慢慢地發(fā)生了改變。與狄安的分歧最終迫使薩爾辯證地思考,傾聽自己的內(nèi)心。狄安反抗傳統(tǒng)的方式并沒有讓薩爾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薩爾開始反抗狄安,更重要的是反抗過去的自己。這是薩爾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是薩爾和狄安之間健康關系的開始。最初,薩爾這樣描述狄安:“因為我喜歡交往的只是這類憤世嫉俗的狂人,他們因為瘋狂而生活,因為瘋狂而口若懸河,也惟有瘋狂才能拯救他們自己?!保▌P魯亞克 8)
然而,薩爾對狄安的依賴持續(xù)不了太久。薩特強調(diào)人自己形成自我、定義自我。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在她的紀錄片中說:“我把整個信仰體系建立在別人對自己的肯定上,忽然有很多人喝倒彩的時候,倒是一個轉折性的時刻”,最后,泰勒承認:“我還是覺得做自己最快樂”。
對薩爾來說也是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薩爾漸漸開始厭倦狄安的生活方式。與狄安不同,薩爾對膚淺的生活方式持審慎態(tài)度。因此在狄安和瑪麗露邀請薩爾上床的時候,薩爾感到不適?!暗野灿谐浞值睦碛稍趷塾袖N魂陶醉,即使要一次次地死去。我不想打擾這對情侶,我也懷著同樣的渴望”(凱魯亞克139)。談及婚姻,他們觀念的分歧更是暴露無遺:
薩爾說:“我想同一個姑娘結婚,同她在一起,我的身心會有所寄托,直到我倆老態(tài)龍鐘。咱們總不能老這樣下去——成天胡思亂想,四處游蕩。咱們總得找到過夜的地方,去尋求一些什么吧。”
狄安回答:“伙計,得了,你對婚姻、家庭以及你對身心之類的那許多美妙的見解,這七年來,我可以說了解的一清二楚?!保▌P魯亞克 122)。狄安的回答也反映出二者觀念的差異。
薩特認為人注定是自由的,人類一旦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賦予了自由選擇的權利,薩爾應該做出自己的選擇,成為自己的主人,否則,他與狄安的關系始終是不平等的。薩特認為,追尋真實是一個過程。上路就是他追尋自我的過程。到達舊金山之后,狄安拋下了薩爾和瑪麗露,去找卡米爾,瑪麗露說迪安是個混蛋,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時可以拋下別人。
薩爾失去了依靠的對象,再次見面的時候,薩爾眼里的狄安不再像一個英雄,而是一個衣衫襤褸、胡子拉碴的普通人,薩爾甚至覺得狄安臉上的笑容是他見過最愚蠢的笑容。最后一場旅行的目的地是墨西哥,中途,狄安再次拋下了生病的薩爾。薩爾因此變得更為獨立、強大。最后薩爾在紐約定居。當?shù)野踩ゼ~約找他,薩爾選擇了奔赴音樂會,留狄安一個人在原地,也為他們的旅程畫上了句號,也終結了自己和狄安地獄般的關系。
參考文獻:
[1]Gorden, Haim. ed. Dictionary of Existentialism. London, UK: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1999. Print.
[2]Sartre, Jean 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 Washington: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93. Print.
[3]Sartre, Jean Paul. No Exit.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45. Print.
[4]Smith, Steven G. Rev of The Self and the Other in the Ontologies of Sartre and Buber, by Sylvain Boni.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Mar. 1984: 197-98. Print.
[5]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 Dir. Lana Wilson. Perf. Taylor Swift. Documentary. Netflix, 2020.
[6]陳杰. “狄奧尼索斯的化身——對《在路上》主要人物迪恩的解讀”.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53-56.
[7]刁大新. “薩特的責任觀及其當代價值論析”. 沈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6.
[8]文楚安. 《垮掉的一代及其他》. 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9]仵從巨. “他人即地獄:《禁閉》的意思”. 《域外視野》,2008,(12):98-108.
[10]周熙良譯. 《他人就是地獄:薩特自由選擇論集》. 薩特著.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1]朱靖南. “對《在路上》的存在主義解讀”. 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