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青
摘要:新課改的縱深推進,更重視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因教師授課理念陳舊、施教方式落后,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不感興趣。這便需要增強教師的教學反思意識,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注意總結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施以針對性化解對策,從而促進學生道德素養(yǎng)、法治精神的發(fā)展。在此,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經驗,淺議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其有效化解對策。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問題;對策
1、淺議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常見問題
1.1施教方式單一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應用說教式教學模式,對多媒體教學輔助工具的運用,也多停留在單一地進行素材展示中,將學生視為被塑造的對象,使其大多時候都處于被動聆聽的位置[1]。這便會造成授課方式枯燥,學生因缺乏學習熱情,對施教內容不感興趣。
1.2課堂氛圍沉悶
受應試思維影響,很多教師習慣使學生進行記憶性學習,講授難重點知識,幫學生標注教學重點,使其在灌輸課堂中進行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因整體課堂教學氛圍較乏味、沉悶,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滋生了一定的厭學情緒,認為該學科可有可無。
1.3教學互動有限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只有密切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互動,加強教學交流,教師才能及時的了解學情、更好的掌握學情[2]。但實際卻是,很多教師忽視與學生的交流,生生之間的互動也十分地有限,刻板施教致使整體教學效果難盡人意。
2、提升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效率的有效對策
2.1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立足于新課標理念下,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理念,具有多元教學意識[3]。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運用一種授課方法,而是需要結合具體的施教內容,積極運用不同的授課方法。
例如:在人教七年級上《做更好的自己》教學中,可將多媒體技術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相融合,使生活化教學更具新意,讓學生在混合教學中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并欣賞自己,讓他們做更好的自己。只有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在課堂中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在面對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時,產生學習的新鮮感,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化解生活化教學過于單一的問題。其中,重視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一方面有助于對課堂的氛圍的調動;另一方面還將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構建智慧課堂。使教學內容更貼近中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師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讓學生更好地獲取課堂中的知識點,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和運用??梢?,增強教師的教學反思意識,積極化解生活化教學問題,創(chuàng)新生活化教學理念,靈活運用多種授課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2.2注意營造生活情景
對于中學生來說,體現(xiàn)生活化教學策略運用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在課堂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因此,教師應促進教學與社會新聞、熱點事件、學生生活等密切結合。讓學生更加關心、關注日常生活,從生活中獲取知識,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涵與重要性。
例如:在《維護秩序》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認識社會規(guī)則,讓他們了解社會生活、社會秩序與社會規(guī)則三者之間的關系,具有社會公德心,教師可引入生活中的新聞,使學生透過旅游中的不文明行為,了解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tài),社會秩序是促進社會生活正常運行、人民安居樂業(yè)的保障,不文明行為不僅會遭受大眾的譴責,給他人帶來不便,嚴重的還會被問責、受到法律的懲罰。
2.3鼓勵學生合作學習
面對師生、生生之間教學交流少的問題,教師應建立與學生平等溝通的平臺,密切師生關系。另外,為了促進多邊教學互動,使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有效性,教師還應重視對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運用,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使他們積極發(fā)表自我見解,交換不同意見,更加關注生活,使其具有道德素養(yǎng)與法治精神。
例如:在人教九年級《創(chuàng)新改變生活》教學中,可通過“激趣導學+小組合作”教學,使生活化教學高效實施。先讓學生觀看科技發(fā)展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小明媽媽下班回家后,洗澡水已經燒好、預約的煲仔飯已經做好、暖氣已經開到適宜的溫度;遇到下雨天,窗戶還能自動關閉;即便在公司,也能隨時通過監(jiān)控攝像頭觀察家中的情況。以“智慧生活”為切入點,使學生思考其說明了怎么的問題,科技創(chuàng)新對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在合作探討中,讓學生感受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此外,還應關注生活化教學實踐問題。在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中,只有打破授課局限性,才能收獲理想的育人效果。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成長。例如: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教學中,可從實際生活著眼使學生感受環(huán)境惡化、資源浪費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帶領學生展開植樹活動、進行土壤調查等,使其樹立綠色發(fā)展觀。在生活化實踐中,讓學生具有愛國情感,形成建設美麗家鄉(xiāng)的意識。
3、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提升他們的法治意識,打造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需要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教學能力,階段性展開教學反思,正視施教問題。為此,一方面應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其便于學生獲取知識;另一方面,應優(yōu)化自身的施教理念,創(chuàng)新授課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探討、實踐熱情。從而,助力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使學生具有愛國情感、法治精神、道德素養(yǎng)與理性認識。
參考文獻
[1]齊笑蕾.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7(5).
[2]王琳.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8(5).
[3]李媛.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D].合肥師范學院,2018(5).
(門源縣第一寄宿制初級中學?青海?門源?81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