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云歡
摘要:小學生由于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經(jīng)驗的匱乏,對知識的渴求較高,而閱讀就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教師要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與此同時,教師要借助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深化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情境感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較高,是提升學生語言學習能力的必要教學活動。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很多小學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實踐,旨在創(chuàng)造出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情境、注重訓練、有效生成就是其中三個教學效果比較顯著的教學策略,以此可以有效推進小學閱讀教學的發(fā)展。
1.合理創(chuàng)設閱讀教學情境,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
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相關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距離,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加深記憶,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要明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調(diào)動,才能喚醒學生的的認知系統(tǒng),延伸學生的思路,拓展學生的思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之后,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探索,感知閱讀學習的樂趣,體會閱讀的魅力。
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上冊《明天要遠足》課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去哪兒遠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首先,教師將教學情境導入到閱讀教學當中,“同學們,你們喜歡遠行嗎?嗷,喜歡呀,那如果讓大家自己選擇遠行的地點,大家會選擇去哪兒呢?”這個話題比較輕松愉悅,沒有以往課堂教學的嚴謹,教師的權威性也被相對弱化了,學生自然暢所欲言,說自己想說的話,有的學生說想去海邊,因為有藍天、白云、大海、沙灘、還有貝殼;有的學生說想去古城,因為有城樓、胡同、還有數(shù)不盡的小吃;有的學生說想去動物園,因為有松鼠、兔子,還有羊駝;有的學生說想去......在學生踴躍發(fā)言后,教師對同學的積極態(tài)度表示肯定表揚,然后總結學生的答案,得出結論,導入課文,“我看同學們說的時候,急得都站起來了,由此可以看出來同學們對遠行這件事很是期盼渴望啊,今天我們要認識的新朋友,也和你們一樣急切盼望遠行的到來!”然后教師順勢展開閱讀教學,此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已經(jīng)被激發(fā),主動性被提高,學習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2.加強閱讀訓練,注重訓練的有序性和層次性
為了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加強閱讀訓練,但是教師要摒棄以往散漫的閱讀訓練方式,不要將閱讀知識從文本中脫離出來,要保證學生吸收閱讀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教師可以借助文本提供的語言素材和案例,有針對性的進行延伸和加深,啟發(fā)學生的閱讀思維,訓練學生的語感。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課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出黃山上怪石的名字,比如,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先讓學生自讀,然后請個別學生站起來大聲朗讀,將這些詞語按照動物、人物、植物進行分類。在正式授課的時候,教師出示相對應的怪石圖片,讓學生思考像什么,先出示比較簡單的“仙桃石”,然后逐漸提高難度,展示“猴子觀?!?、“天狗望月”、“獅子搶球”等動作性較弱的怪石圖片,最后出示動作性較強的怪石圖片,比如“仙人指路”、“仙女彈琴”等。在怪石圖片出示完畢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照文中的比喻、擬人手法,為其他的怪石取名字,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組織能力。這樣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的訓練方式符合學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語感,深化學生的文本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
3.解決教學矛盾,生成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難免和教學設計有所出入,為了達到預先的教學成效,教師要努力解決教學預設和生成的矛盾,達到閱讀教學的和諧性,探索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處理是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預設和生成本就是相輔相成的,預設為生成提供指導,生成為預設提供改進方向,但是從實施的角度分析,兩者也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教師要明確兩者之間的矛盾與互促關系,完成預設任務,解決生成問題,靈活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提高自己對課堂教學的把控程度,將靜態(tài)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相結合,提高閱讀教學的魅力,建立預設與生成的良好關系。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畫楊桃》課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審視”這個詞語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教師原本的計劃是通過觀看的動作展示與對比讓學生理解“審視”含義,但是在授課的時候,一個學生突然提問:“老師,什么叫‘審視?”自此打亂了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產(chǎn)生了生成問題,此時擺在教師面前的有兩種應變方式,一種是夸獎這位學生的愛動腦筋,然后不做解釋,開始預設引導;另一種是先肯定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然后順應學生的提問,將問題拋給全班所有學生,“同學們,到底什么是‘審視???”引導學生思考,作為提示,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多次閱讀中的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探索“審視”的含義,然后教師展開原來的預設方案進行教學,自然推動教學活動的進行。
結束語: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要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加強閱讀訓練,解決教學矛盾,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祝艷.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C].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大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13.
[2]阿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6):169+171.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鎮(zhèn)平小學? ?廣東省? 梅州市? 5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