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摘 要 讀寫結(jié)合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借鑒與寫作。具體而言,“讀”指的是讀經(jīng)典課文、課外論說文或時評文章。“寫”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將所讀文章進行梳理,將文章的觀點、論據(jù)、論證過程用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二是從所讀文章出發(fā),寫寫文中的觀點有何現(xiàn)實意義;三是擴充或離開表格,自己根據(jù)時事熱點獨立成文。以《拿來主義》為例,從教學邏輯出發(fā),讀寫結(jié)合——讀經(jīng)典,填表格,寫文章。由易到難,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議論文寫作。
關鍵詞 讀寫結(jié)合;教學邏輯;表格
什么是教學邏輯?“教學邏輯”是“教師基于對學科教學與學生發(fā)展關系認知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活動序列安排的構(gòu)想”,“序列安排”,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時要有系統(tǒng)性,要邏輯推進。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雖然沒有專門的寫作單元,但并不意味著寫作沒有序列安排。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分冊主編王本華曾就此做過說明:寫作教學既強調(diào)整合,但又強調(diào)其相對獨立性。寫作雖然整合在“單元學習任務”中,但有相對獨立的序列,且保留寫作指導,以補充材料的形式附在寫作任務后邊。
高中三年的議論文寫作教學,分布在各個單元的學習任務群中,包含“議論要有針對性”“如何清晰說明事理”“如何論證”“審題與立意”“邏輯的力量”等專題。這幾個專題的設置,本身就是遵循著學生的認知邏輯進行的:從觀點的選取到邏輯推進、論證手法的運用等,無不是有序推進?!赌脕碇髁x》作為高中第一個議論文寫作單元中的一篇經(jīng)典篇目,以此作為代表探究基于教學邏輯的議論文教學優(yōu)化很有意義。
一、根據(jù)“學科邏輯”,確定“讀什么”
以《拿來主義》作為例文來教議論文寫作,首先應該明確,我們要讓學生“讀出什么”“學到什么”,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應該“教什么”。從單元導語來看,本單元的核心任務及學習目標是“以‘學習之道為核心,通過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確的學習觀,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要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關注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學習他們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的方法;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從合適的角度以恰當?shù)姆绞疥U述自己的看法”。前一句話涉及人文主題,后一句話便是涉及寫作主題了。那么,我們是不是就從這些目標出發(fā),將寫作教學目標重點放在“議論文的針對性”上?答案是:這是重點,但不僅僅只是這一方面。對于高一學生而言,這是他們高中階段接觸到的第一個議論文寫作單元,還屬于議論文的入門階段,即使初中已經(jīng)接觸過議論文的相關知識,也應該以此作為“復習舊知識學新知識”的銜接篇目。那么,《拿來主義》到底應該教什么?
成龍老師曾在其論文《寫作課的教學邏輯》中將教學邏輯分為學科邏輯、學的邏輯與教的邏輯三個基本的層面。具體到寫作課中,學科邏輯則體現(xiàn)為對寫作知識的認知,具體包括寫作知識是什么、寫作知識應該怎么教,寫作能力是什么、寫作能力應該怎么教,寫作課的教學目標如何落實等。具體到議論文寫作中,學科邏輯則體現(xiàn)為對議論文文體的認知,包括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議論文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議論文寫作的審題立意、邏輯推進等,看似非常簡單,但這些內(nèi)容也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性。比如,我們要先讓學生知道概念,然后再了解其用法。先有審題立意,再有思辨寫作等。
成龍老師還曾在其論文《寫作課知識教學的三個問題》中將寫作課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著重解決“是什么”的問題,而程序性知識重點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對應到議論文寫作中,論點論據(jù)論證的概念、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的概念特點和作用等知識屬于陳述性知識,怎樣運用這些論證方法的知識屬于程序性知識。從教學效率的一般規(guī)律性要求來看,程序性知識更應作為重點,更需要花時間去教,因為這類知識更有利于形成相應的能力,但陳述性知識也不能忽略,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給學生幾個概念,他們也許并不知道概念的真正含義。
比如在剛接觸《拿來主義》的時候,有學生就認為本文的論點是“拿來主義”,認為“某個窮青年繼承大宅子”是舉例論證,由此可見,學生知道議論文有論點,但不理解什么才叫論點,學生知道有各種論證手法,但不理解各種論證手法之間的區(qū)別。所以,議論文寫作教什么,還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有了扎實的陳述性知識作為基礎,程序性知識的教授才能更好展開。
由此可見,根據(jù)學科邏輯,對于高一學生而言,《拿來主義》的教學重點應先放在陳述性知識上,然后才是程序性知識。換言之,學習本課,就是讓學生先讀懂文章,明確文章觀點及所用論證手法,然后再談“議論要有針對性”。
二、 根據(jù)“學的邏輯”,確定“寫什么”
從學的邏輯入手,我們就應該遵循學生學習認知規(guī)律中的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易到難等原則進行教學。所以,要讓學生會寫,就先從感性了解開始,從模擬仿照開始。
我們上文提到的第一步——“讀”,這便是“學的邏輯”中提到的“寫作知識”,不過這個寫作知識通過文章呈現(xiàn),或是經(jīng)典課文,或是課外論說文,或是時評文章,讓知識更具象化。我們以《拿來主義》為例,有針對性、有重點地“讀”完之后,便為寫打下了良好基礎。
“寫”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將所讀文章進行梳理,將文章的觀點、論據(jù)、論證過程寫下來,為此我們設計了專門的表格(見下表):
此表格是幫助學生明確文章論點,梳理文章思路,我們特地讓學生將“事實”與“觀點”分開填寫,就是幫助學生區(qū)別二者的不同,因為高一階段很多學生會誤將話題或事實當做觀點,比如前文提到的《拿來主義》中,學生認為本文的論點是“拿來主義”,就是沒有理解“論題”與“論點”的區(qū)別,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包含個人的主觀想法,要用完整的一句話概括,而論題是有待于證明的命題,它僅是議論的問題或?qū)ο?,可以是某個客觀的詞語?!澳脕碇髁x”僅是一個詞語,作者的態(tài)度并未包含其中,所以,它不能算是一個“論點”,而應該說論點是“面對外來文化,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在補充閱讀魯迅的《未有天才之前》,也有學生認為此文的觀點是“中國沒有天才出現(xiàn)”,但這只是作者敘述的當時的風氣事實,他是在此事實的基礎上提出了“天才的產(chǎn)生需要民眾土壤”這一論點。在分析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事實”是客觀存在事情,它的陳述是可以確認的,陳述事實所用的字詞,不太具有歧義和主觀性,容易產(chǎn)生共識。而“論點”則是主觀斷言,它的陳述必須通過說理、討論才能確認,陳述論點所用的的字詞,是個人理解的,有較強的主觀性。
正確完成表格前兩空的填寫,便能夠弄清楚“事實”“論題”“論點”的區(qū)別,這樣學生對“論點”才算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之后的“作者產(chǎn)生此種看法的原因”“作者是如何講清楚自己的看法的”便是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對論證過程的梳理、對論證方法運用的闡釋。從易到難、從整體把握到局部探究,是學生對寫作知識的認知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規(guī)律。
“寫”包含的第二個方面,是從所讀文章出發(fā),寫寫文中的觀點有何現(xiàn)實意義,這是對學生思維與寫作能力的拓展,這便是學的邏輯中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雖然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議論文,只是圍繞觀點、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進一步生發(fā),但這是嘗試寫作的開始(見下表):
這個表格,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論點,字數(shù)不限,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揮。以魯迅的《拿來主義》為例,以下為學生填寫的表格(見下表):
以上為學生所填寫的表格,在“這對現(xiàn)今有何啟示”一欄中寫得雖然短小,但已有自己的觀點,且能針對現(xiàn)實并舉簡單的例子去寫清楚自己的做法,能為寫議論文打下初步基礎。
“寫”包含的第三個方面,便是擴寫表格中的“這對現(xiàn)今有何啟示”,或是離開表格,自己根據(jù)時事熱點獨立成文,這是“學的邏輯”中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從“一段文字”到“一篇文章”的跨越。所以,從片段式的小感悟,到整體的一篇文章,由易到難,亦符合邏輯認知。我們可以在議論文專題上讓學生先梳理回顧此文,再嘗試練習,此處不再贅述。
從教學邏輯出發(fā),讀寫結(jié)合——讀經(jīng)典,填表格,寫文章。表格梳理,符合學生學習的邏輯規(guī)律:先學概念,并通過具體文本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轉(zhuǎn)變。接著嘗試練筆,從簡單的讀后感悟開始,且明確寫作方向——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最后才是獨立成文,這便是由易到難的過程,但是因為有前面的鋪墊,學生的學習邏輯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所以獨立成文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并不會讓人覺得這是件非常難的事情。當然,這只是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的一個開始,接下來還是應該從學科邏輯、教的邏輯和學的邏輯出發(fā),繼續(xù)擴充議論文寫作的專題,讓學生在讀寫結(jié)合的基礎上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深化,寫出更深刻、更好的議論文。
[本文系上海市閔行區(qū)第四屆成龍語文名師工作室研究項目暨上海市閔行區(qū)重點課題“語文科教學邏輯的理論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lián):上海外國語大學閔行外國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