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詠華
【摘? ?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對學生的學科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時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的基本內容上,也不能僅僅為了應對應試教育而忽略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佐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以及多種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融入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讓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要點,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在滿足新課程理念要求下更好地助推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7.016
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塑造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通過講述歷史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唯物史觀等多種科學觀念,讓學生能夠將歷史學習與自己的人生生活相聯(lián)系,切實做到學科的靈活運用。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同時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歷史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為未來的探索提供借鑒意義,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能夠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探索適合自身的高效學習方法,不僅將歷史作為一門應試學科,更應該把學習歷史當作一種習慣,讓歷史能夠更好地為學生的生活發(fā)展服務,促進學生綜合層面的提升。
一、高中歷史新課程下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
首先,教學分離。教師是課堂的靈魂和核心所在,沒有教師的參與,課堂學習將會是一團糟。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通常情況下會無意識地將教師、學生、課堂進行分離,歷史課堂就是以歷史事件為主,歷史教學就是讓學生單一地了解歷史。雖然看似“術業(yè)專攻”,實則違背了高中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長時間單一化的學習會降低高中生的學習效果,從根本上阻礙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其次,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般。對于高中生而言,歷史是一件非常乏味的事情。大部分高中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高中生學習高中歷史知識的熱情和積極性,打擊學生學習的信心,使其成為潛在的學困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走,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這也是學生歷史學習能力一般的一個原因。
最后,無法活用技能?;顚W活用才能夠將教材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由于教師教學分離模式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整合能力的缺失,很難將歷史學習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結合,也無法將歷史思想帶入生活當中,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從根本上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因此,教師必須尋找一些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的策略,改善學生學習和應用的現(xiàn)狀,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高中歷史新課程下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一)學會歸納和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
在高中階段,隨著學生學習任務的不斷增大,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習的質量。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歷史課程學習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總結,采用思維導圖等多種形式對知識點進行整理,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思路,提高自己的學習質量,在歸納和總結的過程中也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在歸納和總結時,學生能夠對歷史的發(fā)展進行梳理,學會知識之間的融合,并通過自身的思考探索其中存在的本質規(guī)律,這其實是對學生唯物史觀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也要做好對學生的審查工作,及時了解學生歸納總結的狀況,保證日常教學的有序進行[1]。
例如,在學習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之后對課上所學的內容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歸納整理早期國家形成的知識點時,學生要能夠通過知識點看到其背后所體現(xiàn)的國家發(fā)展規(guī)律。從原始社會進入早期的國家,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而學生要能夠在知識整理中發(fā)現(xiàn)歷史的演變進程,并且結合自己所學過的歷史知識對國家的發(fā)展形態(tài)進行一個梳理,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發(fā)揮歸納總結的作用。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要求學生通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要能夠正確看待歷史發(fā)展的進程,讓學生可以站在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且能夠將自己在探索歷史規(guī)律中所得到的有益啟示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有效地結合并利用規(guī)律,讓其更好地為當下服務。
(二)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因為在開展歷史學習時,學生應當站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對歷史人物事件及意義作用等進行分析,不可站在后人的角度隨意討論。時空觀念要求學生能夠結合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對歷史事件進行梳理和認知,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歷史事件的分析,了解事件發(fā)生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人物在事件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局限性。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分析的過程中鍛煉邏輯思維,同時也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在任何時候評價任何事件都應該結合特定的時間節(jié)點和環(huán)境背景等[2]。
例如,在學習第三課的內容“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在課程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秦能夠統(tǒng)一當時眾多國家并建立起封建國家?秦建立起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都有哪些影響?對于秦始皇個人同學們都有哪些評價?”在分析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處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去思考相關的問題。對于秦統(tǒng)一六國建立起封建國家的認知,學生要能夠結合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以及改革變法的狀況進行綜合考量。而對于秦始皇個人的評價,要能夠做到辯證地看待。通過這些內容引導學生在進行歷史事件分析的過程中,要具備一定的時空觀念,才能夠對相關歷史事件人物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表述的層面,要讓學生能夠運用更歷史化的語言進行書寫表達,鍛煉學生的歷史邏輯和歷史文字功底。
(三)引導學生搜集資料,讓學生進行史料佐證
對于歷史課程的學習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歷史課程學習的時候,要在課堂上積極地進行拓展和延伸,為學生呈現(xiàn)不同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對相關歷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知。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資料搜集,借助自己搜集到的相關史料來佐證教材中所呈現(xiàn)的歷史事實。這一方式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也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史料佐證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學生面對大量的史書材料要能夠做到正確判斷和認知,教師也要做好學生的求證工作,避免學生在搜集資料過程中出現(xiàn)知識混亂[3]。
例如,在學習第十六課“兩次鴉片戰(zhàn)爭”時,為了給學生更加直觀的視覺體驗,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呈現(xiàn)一些影視資料,通過電影《虎門銷煙》真實地為學生呈現(xiàn)林則徐所做的事情,讓學生了解鴉片戰(zhàn)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講解結束之后,鼓勵學生自己在課下搜集關于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史料,并能夠結合自己搜集到的歷史資料與教材內容進行佐證和比對,自主進行分析研究和探索。也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質疑,在不斷的探索中對歷史事件有更為清晰的認知。在之后的課堂講解中,教師可以邀請學生進行課堂分享,既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讓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鍛煉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注重課堂互動,引導學生進行歷史解釋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課顯得過于枯燥、呆板和乏味,因此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課堂效果較差。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要注重在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問答游戲等多種形式和學生建立起良性的互動,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歷史解釋。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融會貫通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課堂上做到教師和學生角色的互換,讓學生能夠主導課堂形式,在自主分析解釋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建立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4]。例如,在學習第十九課“辛亥革命”時,在課堂講解結束之后,為了更好地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并鞏固課堂的學習內容,筆者設計了一個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能夠結合本堂課所學習的內容,針對辛亥革命進行解釋和講述,講出自己眼中的辛亥革命,要能夠在深入理解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鼓勵學生有所突破,站在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將其深化為自己的知識。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辛亥革命發(fā)起的原因經過以及最后的成果,并且能夠講述辛亥革命所帶來的重大影響以及存在的問題。這一過程注重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消化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的語言進行事件解釋,而不僅僅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把辛亥革命當作一個考試的知識點。? ? ? ?引導學生能夠在進行歷史論述的過程中把握其中的邏輯思維,在不斷強化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將歷史事件內化于心。讓學生講述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看法以及對參與辛亥革命的人物的看法,從多個角度出發(fā)闡述辛亥革命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探索高效的歷史學習方法。
(五)講述歷史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歷史課程的一個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國家發(fā)展的歷程,能夠強化學生的家國意識,培養(yǎng)學生對于家國文化的認同感,也能夠在歷史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yǎng)在教育過程中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課題[5]。
例如,在學習第二十一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在五四運動時青年學生走上街頭進行游行示威,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學生壯烈犧牲,但是這并沒有阻止五四運動的繼續(xù)發(fā)展;也可以為學生講述陳獨秀的革命故事,結合電視劇《覺醒年代》為學生展示在那個年代的歷史現(xiàn)狀和陳獨秀先生的兩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是怎樣投身革命事業(yè)最后壯烈犧牲的。使學生形成情感共鳴,能夠更好地認可中國共產黨所做的歷史貢獻,肯定在黨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少仁人志士所做出的的努力,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可以在課上讓學生講述所了解到的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故事,了解學生對于黨的看法和觀點,讓學生進行交流,通過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課堂的講解效率和深度,在不斷探討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六)誦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學生開展經典誦讀,可以汲取經典中的營養(yǎng),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德載物,立德樹人。經過長時間在歷史中的熏陶,學生會對歷史中的文言故事有不一樣的理解,感悟能力也會提升,而歷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美感也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字上,吟誦的文章同樣也是美感的一個方面。至于歷史,本身就是語言在書面上的直接呈現(xiàn),句式的不同,詞語的增減,無不依賴于誦讀的感受。如果不去誦讀就會失去美感,只會讓人越學越覺得冗長頭疼。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誦讀,當學生誦讀成一個調時,教師必須站出來引導學生:不同內容、不同風格、不同思想、不同感情的文本需要用不同節(jié)奏、不同音高、不同音色的誦讀加以演繹。教師也可以將其體現(xiàn)在教學設計中,要求學生能在誦讀對象、誦讀內容、誦讀要求、達到目標、評價方式等方面做好充分預設,做到誦有所得,這個“得”指的是學生能否借助誦讀加深對歷史內容的理解,并且提高閱讀能力。教師在課堂進程中應適當增加范讀、領誦和跟誦的比重,通過媒體技術或教師誦讀對學生在誦讀階段的偏差進行規(guī)范,對其長處進行夸獎,對缺點進行指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七)教學詩意化,讓學生享受美感
很多教師認為歷史的教學需要將本篇文字的意思弄明白以及一些重點詞記住就可以,但這會影響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讓學生學得枯燥乏味,使他們感受不到歷史的美和歷史中的寓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本篇的大意以及重難點,為了應試教育改變原本很優(yōu)美的句子,讓人很難沉浸在學習歷史的美好中,這就需要教師做出一些改變。
比如,教師在講授歷史的時候應該穿插一些故事,要讓學生以不同的感受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出來,有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可以讓他們用圖片來表達,增加歷史的詩意化,讓學生享受美感,這樣學習歷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詩意化有助于提高學生感悟歷史的能力,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開展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從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課堂中跳脫出來,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歷史中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實佐證、家國情懷等多種核心素養(yǎng)融入到日常教學中。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能夠不斷探索教學,對課堂進行拓展和延伸,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將歷史更好地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當下時代潮流相結合,為學生呈現(xiàn)更高質量的歷史課堂。新時代的發(fā)展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能夠以史為鑒,才能夠更好地開創(chuàng)未來。教師要結合新課程理念更好地推進教學形式的改革,讓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一種目標,推動學生不斷發(fā)展,更好地助力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周艷芳.高中歷史新課程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J].學周刊,2021(24):55-56.
[2]楊冬玲.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法初探[J].學周刊,2021(24):69-70.
[3]陳維國.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初探[J].學周刊,2021(23):55-56.
[4]袁正敏.高中歷史新課程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下),2017(09):171-172.
[5]潘明足.在高中歷史新課程下,如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J].北方文學,2017(0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