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莉
摘要:提問是課堂教學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而“追問”可以使幼兒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引發(fā)、激活幼兒思維,幫助他們突破難點,推動他們思維創(chuàng)新。追問的“底氣”來自于教師對文本的深刻研讀,對學情的準確把握;追問的“底數(shù)”則是指向解決問題以及培養(yǎng)幼兒思維發(fā)展的目的性;追問的“底蘊”就是對于追問方式和時機的把握以及利用“意外”生成的智慧;追問的“底線”則是對問題的難易度、疏密度的把握。
關鍵詞:幼教課堂教學 追問 思維發(fā)展 最近發(fā)展區(qū)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7-310
課堂提問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實現(xiàn)某一教學目的,針對有關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試圖引導學生言語反應的任何信號”。課堂提問所涉及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它既是組織教學的開端,又是教學進程中轉換的關節(jié),是幼兒學習活動中激活思維的重要因素,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關鍵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教學的生命”。
一、課堂教學中“追問”的誤區(qū)表現(xiàn)
1.誤區(qū)一:如“蜻蜓點水”般的淺嘗輒止。
【案例一】:在“天鵝的故事”這一活動中,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聽了這個故事,你們對老天鵝有什么感想?”孩子們說老天鵝“勇敢”、“頑強”。教師接著問:“你從那里看出天鵝勇敢、頑強呢?”問題一出,孩子們紛紛舉手,東一句,西一句。學到最后,教師再次追問:“老人為什么將獵槍掛在墻上一掛就是30年?”孩子們的表述卻只是只言片語,如“天鵝很勇敢”、“老人很善良”等,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在談到對文本解讀的重要性時指出:“上好一節(jié)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由于幼兒生活閱歷和生活體驗的缺乏,他們的人生感悟往往不夠深刻。很多時候表面上的夸夸其談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幼兒深入挖掘,把他們的思路做橫向和縱向的延伸。如果教師備課時只是浮光掠影、囫圇吞棗、半間不界,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怎敢對幼兒的作答窮追不舍?只好“蜻蜓點水”般地“偽追問”一下。
2.誤區(qū)二:如“蜘蛛結網(wǎng)”般的旁逸斜出。
【案例二】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你幾歲》中一篇詩歌時,先提出一個問題:“詩中描寫了那些聲音?”孩子回答:“雨聲、雷聲……”教師追問:“這些聲音都是在什么時候才會有?”幼說:“下雨的時候、打雷的時候……”接著又問:“你還聽過什么聲音?”“喇叭聲、笑聲……”追問:“這是什么聲音?”“鼓聲”師再問:“既然都是聲音,詩中的聲音與喇叭聲一樣嗎?”幼說:“雷聲的聲音大?!庇謫枺骸澳銈兌悸犨^這些聲音嗎?”生齊答:“聽過?!薄帮L雨雷的聲音是不是都是在自然界中產(chǎn)生的?”幼說:“是的”……
3.誤區(qū)三:如“緣木求魚”般的南轅北轍。
【案例三】在開展語言活動“蛋寶寶站起來了”活動中,一位教師在課堂上給孩子展示了蘿卜、瓶蓋、橡皮泥、空罐頭、小沙筐等用具。當活動進入交流經(jīng)驗的過程后,教師問孩子:“這是什么?你們認識嗎?”孩子回答:“是可樂瓶蓋、啤酒瓶蓋子……”孩子的回答糾纏不清。教師接著又追問:“這到底是什么瓶蓋呢?”此問題一出,孩子們更偏離了原來的目標,糾纏在是可樂蓋還是啤酒蓋的討論中……
4.誤區(qū)四:如“畫蛇添足”般的多此一舉。
【案例四】在“可愛的腳寶寶”這一活動中,一位教師在與孩子們一起探討腳寶寶的本領時,向幼兒提出了一個問題:“腳寶寶的本領大嗎?”幼兒回答得七嘴八舌,有的說腳寶寶的本領不大,有的說大的。教師又問:“大在哪里?”孩子們說:“腳寶寶它會走路?!本o接著教師又追問了一句:“腳寶寶都有哪些本領?”一時措手不及,不知從何答起,課堂出現(xiàn)了短暫的冷場……
二、課堂教學中“追問”的實踐與思考
1.教師要有“追問”的底氣
(1)底氣來自于對文本的深刻解讀
追問,是閱讀教學引向深入的一種手段,它使文本的解讀走出單一和平面。教師只有正確、全面、深入地解讀文本,才能在課堂上做到胸有成竹、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地設計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追問,從而在不斷的追問中,觸發(fā)了孩子們更深刻的思考,使問題的答案豐富多彩起來,實現(xiàn)文本解讀的多元與多維。
(2)底氣來自于對幼兒學情的準確了解
“學情”是指幼兒學習時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習基礎、學習方法、背景知識、情感狀態(tài)等因素。實踐證明,基于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和親身體驗,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追問才比較有效,深入了解每一個幼兒的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幼兒追問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幼兒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機會。
2.教師要有“追問”的底數(shù)
(1)追問要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追問往往是幼兒不能一步到位的得到正確答案的情況下,教師對問題進行分解或是補充性的再一次提問,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之前的問題弄懂弄通,而不是要把幼兒問倒,也不是為了追求課堂的“活躍性”,體現(xiàn)師生間的對話,而是為了讓幼兒掌握知識,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2)追問要有利于幼兒思維的發(fā)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追問是為了反饋幼兒的思維過程,由于知識、經(jīng)驗的局限,幼兒對問題的認識常表現(xiàn)出孤立、膚淺的思維特征,為此而進行的追問主要是幫助幼兒拓寬思考的視角,從多個角度發(fā)散,在廣闊的空間搜尋,從而有新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要有“追問”的底蘊
(1)把握好追問的時機和方式
何時追問,以什么樣的方式追問,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準確的追問時機猶如“趁熱打鐵”,效果自然事半功倍。相反,倘若我們錯失良機或追問方式不當,便會令幼兒的困惑“雪上加霜”。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提出一個問題后,有時候幼兒很難回答到點子上,一般是搭搭邊,甚至是一點都不著邊際的。這時候,我們不妨把心態(tài)放平,
(2)應對追問中出現(xiàn)的“插曲”
課堂教學就是即席創(chuàng)作,它隨時會發(fā)生一些“小插曲”。這些“小插曲”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有:其一,“人”的獨特性。教學活動中,每一位教師和幼兒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其二,文本解讀的多元性。其三,教師、幼兒與文本“對話”的現(xiàn)場性。畢竟對話不是擬定好的。因而,只有分析了“小插曲”產(chǎn)生的原因,我們才能個給我更清楚地看到其價值。
綜上所述,“追問”無疑是促進幼兒學習、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重要教學指導策略。只要我們具有與時俱進的探索精神和反思的教學態(tài)度,就一定會使幼教課堂教學活動在不斷“追問”中演繹出精彩!
參考文獻
[1]《促進課堂有效提問的視角分析》孟獻華《中小學教育》2005年第7期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qū)棲霞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