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要:目的:分析手術室患者采用干預性護理在低體溫中的預防效果。方法:將88例在中江縣人民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4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性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予以干預性保溫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體溫情況、應激指標變化情況以及并發(fā)癥情況。結果:T1時患者體溫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T2~T5時觀察組患者體溫均較對照組高,各時段體溫差異組間對比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術前患者各項應激指標水平組間對比差異不顯著(P > 0.05),術后患者皮質醇(Cor)、腎上腺素(E)及去甲腎上腺素(NE)水平均高于術前,手術前后各項應激指標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術后觀察組患者應激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 < 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 < 0.05)。結論:對手術室患者采用干預性保溫護理能夠降低低體溫發(fā)生率,同時還能夠減輕應激反應并減少并發(fā)癥,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并保證患者生命安全,推薦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手術室患者;干預性護理;低體溫;應激指標;術后并發(fā)癥
術中患者體溫低于36℃即為術中低體溫,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新陳代謝速度,減少耗氧量,能夠使組織器官缺氧及缺血耐受力得到增強,但同時也會引發(fā)寒戰(zhàn)、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采取相應的低體溫干預措施有很大的必要性[1]。以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中江縣人民醫(y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88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分析干預性護理手術室低體溫中的預防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將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中江縣人民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4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性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予以干預性保溫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5.27±2.09)歲。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6.01±2.13)歲。比較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納入標準:(1)患者智力、精神及意識正常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2)均具備麻醉指征及手術指征;(3)調查配合度較高。排除標準:(1)有濫用酒精史、藥物依賴史者;(2)合并肝、腎、肺、心等功能異常者;(3)惡性器質性病變者;(4)有凝血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性護理干預措施,術前給予患者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提前準備好手術器械,加強手術室環(huán)境管理,采取并發(fā)癥預防措施。
觀察組患者應用干預性保溫護理干預措施。(1)術前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增強患者對低體溫的認知,減輕其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避免其心理應激反應導致其微循環(huán)及回心血量受到影響而造成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升高。術前1 h左右,為患者穿戴加溫式彈力襪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既可預防低體溫,同時還能夠取得較好的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效果。術前半小時左右對手術室進行預熱,術前調節(jié)溫度至25~28℃,術前再將溫度降至24℃。將患者自病房轉運至手術室過程中,必須根據(jù)為患者適當遮蓋,減少身體暴露,充分維護患者術前體溫。(2)術中護理:采用上下分體式被子,將領口剪成“U”型,以防患者肩部裸露。預先將循環(huán)水變溫毯放置于手術臺上,可為患者實施體表加溫。若手術持續(xù)時間較長,單純應用電熱毯保溫難以取得理想的保溫效果,可配合應用充氣式保溫毯以確?;颊唧w溫平穩(wěn),若保溫效果不理想還可予以患者加熱體位墊。對患者實施腔內保溫、靜脈輸入液體進行加溫處理,以及對呼吸器進行加溫能夠避免呼吸道散熱,可防止機體局部溫度持續(xù)下降。(3)術后對患者體溫以及病房溫度進行嚴密監(jiān)控,及時為患者補鈉、補水,確保水鹽保持平衡,對患者實施保溫及供氧護理、輸注液體實施加溫處理。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術前(T1)、手術開始后30 min(T2)、手術完成即刻(T3)及術后3 h(T4)、術后24 h(T5)體溫情況,以體溫低于36℃為低體溫。
(2)對比手術前后兩組患者應激指標,包括皮質醇(Cor)、腎上腺素(E)及去甲腎上腺素(NE),術前及術后分別采集患者5 mL靜脈血并通過雙抗體放射免疫法檢測各項應激指標。
(3)統(tǒng)計兩組躁動、寒戰(zhàn)、切口感染及術后高熱發(fā)病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 = (躁動例數(shù)+寒戰(zhàn)例數(shù)+切口感染例數(shù)+術后高熱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3.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體溫變化情況對比
T1時患者體溫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T2~T5時觀察組患者體溫均較對照組高,各時段體溫差異組間對比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應激指標對比
術前患者各項應激指標水平組間對比差異不顯著(P > 0.05),術后患者Cor、E及NE水平均高于術前,手術前后各項應激指標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術后觀察組患者應激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 < 0.05)。見表2。
2.3 并發(fā)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 < 0.05)。見表3。
3 討論
作為人體的重要生命體征,體溫保持恒定為人體生命體征穩(wěn)定的重要標志,疾病可導致人體體溫過低。除此之外,環(huán)境因素、大量輸液輸血以及術中保溫不當?shù)?,均會造成體溫異常[2~3]。低體溫對手術療效及安全性可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體溫波動較大可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刺激作用并導致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等物質釋放量增加[4],使得患者圍術期應激反應加重,Cor等應激指標水平明顯升高,影響患者呼吸、心跳以及麻醉蘇醒等。因此,采取有效的術中保溫措施以保持體溫恒定至關重要[5~6]。
此次研究中,T2~T5時觀察組患者體溫均較對照組高,術后患者Cor、E及NE應激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 < 0.05。通過分析可知,采取針對性的保溫干預性護理有助于取得理想的低體溫預防效果。術前心理疏導和健康宣教可減輕患者負性情緒,防止其心理因素導致應激反應加重[7]。轉運過程中做好保暖措施,采用加溫毯進行持續(xù)控溫等能夠減少體溫散失,確保術中體溫保持恒定 [8~9]。術后對患者體溫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可及時了解體溫變化并及時采取低體溫干預措施[10]。
綜上所述,為手術室患者實施干預性保溫護理能夠取得理想的低體溫預防效果,保持患者體溫平衡,有效降低低體溫對患者身心年健康及手術治療造成的影響,充分保證手術療效。
參考文獻
[1]韓艷麗.手術室保溫護理對股骨骨折患者術后凝血功能及低體溫發(fā)生的影響[J].黑龍江醫(yī)學,2021,45(6):628-630.
[2]楊陽.預防低體溫專項護理干預在外傷性肝破裂患者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20,52(12):1486-1487.
[3]沈新花,徐敏,周麗焱.導致外科手術患者低體溫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1):113-114.
[4]查玲玲,張海燕,陳婷,等.術中積極保溫護理干預對前置胎盤剖宮產產婦術后手術源性低體溫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21,28(11):204-206.
[5]郭文媛.手術室患者采取針對性干預護理預防低體溫的效果分析[J].醫(yī)學美學美容,2019,28(2):183.
[6]王靜,沈彩霞.術中低體溫護理干預行為現(xiàn)況的調查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23-25.
[7]侯愛華,李妍,郭麗姝,等.低體溫預見性護理干預對前列腺增生患者術中低體溫、術后寒顫發(fā)生率的影響[J].黑龍江醫(yī)學,2021,45(14):1513-1515.
[8]張榮.術中低體溫的影響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125-126.
[9]張軻婧.老年外科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的影響因素及其護理干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4):2530-2533.
[10]馮至欣.手術患者術中預防低體溫持續(xù)質量改進的應用及對低體溫發(fā)生率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科學,2021,11(17):141-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