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攀,楊耀博,焦 陽,顏昭勇
(陜西省人民醫(yī)院介入放射科,陜西 西安 710068)
肝癌是我國一種常見的、高發(fā)的惡性腫瘤,我國每年新增肝癌患者占全球新增的55%,對該病的診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1]。目前首選治療為手術切除,但大部分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使手術切除量有一定的限制[2]。近年來,經(jīng)導管動脈內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介入治療逐漸成為主要方法之一,但術后遠期療效仍不理想,復發(fā)及轉移率高[3]?;蛑委燁I域的重要發(fā)現(xiàn)之一是小干擾核糖核酸(Smallinterfering ribonucleic acid,siRNA),為肝癌的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為不能手術患者的提供了新的途徑[4]。siRNA能特異地結合細胞內靶mRNA形成沉默復合體,進而阻斷或減少下游蛋白質的合成,此為RNA干擾現(xiàn)象。siRNA誘導的基因沉默特異性高、操作簡單、周期短,應用前景廣闊[5]。經(jīng)導管動脈內栓塞能加重缺氧微環(huán)境,升高肝癌細胞缺氧誘導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的基因表達,繼而引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異常高表達,刺激腫瘤細胞的增殖[6-7]。本研究通過建立VX2肝癌兔模型,考察TAE聯(lián)合siRNA干擾HIF-1α對肝癌兔的療效及對HIF-1α、VEGF表達的影響。
1.1 實驗材料
1.1.1 儀器與試劑:HIF-1α多克隆抗體購自美國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HIF-1α shRNA購自美國Santa Cruz公司,大規(guī)模質粒抽提試劑盒購自Qiagen公司,質粒小量中提試劑盒購自北京天根生化,注射用青霉素鈉購自華北制藥,血管鞘、Cobra導管等購自Terumo;聚乙烯醇(PVA)微粒購自Cook公司,光學顯微鏡(OlympusBX53)購自Olympus,Philips Brilliance 64層螺旋CT購自荷蘭飛利浦公司,自動生化分析儀(BA-200FR)購自日本東芝公司。
1.1.2 實驗動物:以20只2~3個月齡的雄性新西蘭大白兔為研究對象,體重2.0~2.5 kg,由杭州余杭科聯(lián)兔業(yè)有限公司提供,許可證號SCXK(浙)2017-0004,合格證號1805160014。試驗前進行6 d的適應性單籠飼養(yǎng),溫度20~25 ℃,濕度40%~70%。荷瘤種兔1只,VX2由日本Funbanski公司引進。
1.2 實驗方法
1.2.1 動物模型的建立:VX2瘤株從荷瘤兔中獲得,將生長完好的實性部分裁剪成1 mm3(長×寬×高為1 mm×1 mm×1 mm)的組織塊,放置備用。將實驗兔麻醉、開腹及暴露肝臟后,在肝左葉部位植入剪好的腫瘤組織塊,用明膠海綿壓迫止血,回納肝臟于腹腔中,逐層縫合實驗兔腹壁肌肉、皮膚。術后需保溫處理,直到實驗兔蘇醒,蘇醒后放置在籠中,獨立飼養(yǎng),每日肌肉注射1萬U/kg青霉素,維持3 d,術后兩周所有實驗兔全麻下,行MRI 檢查,納入研究標準:腫瘤最大徑<3 cm,且壞死灶<瘤體直徑1/2者,位于肝實質內,信號均勻。研究中造模兔無脫失,全部納入結果分析。
1.2.2 HIF-1α-shRNA的合成:第一步構建HIF-1α-shRNA病毒載體,第二步提取質粒,以shHIF-1α質粒對293A細胞進行轉染,獲得腺病毒。以腺病毒對原代兔皮膚成纖維細胞進行感染,于48 h后檢測HIF-1α mRNA的表達,對shRNA進行篩選,以HIF-1α基因敲降效率最高的作為目標HIF-1α-shRNA。
1.2.3 治療方法: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肝癌模型兔分為兩組,每組10只,所有實驗兔均采用1%戊巴比妥鈉(3 ml/kg)耳緣靜脈麻醉,進行股動脈穿刺,穿刺成功后導入4F血管鞘,將4F Cobra導管插入腹腔干,以0.5 ml/s流率手推3 ml的對比劑 Omnipaque 350,以進行腹主動脈造影,再將2.7F同軸微導管置入肝左動脈內,DSA造影確認移植瘤由肝左動脈供血。兩組動物在DSA透視導向下,對照組將PVA微粒與對比劑混懸液緩緩注入肝左動脈,至腫瘤供血動脈血流完全停滯;研究組注入PVA微粒與對比劑混懸液及含有慢病毒顆粒的轉染溶液 (含HIF-1α shRNA),注入量為0.6 nmol/L。
1.3 觀察指標 ①腫瘤體積:分別于術前1 d和術后28 d,采用螺旋CT進行掃描,測量各組實驗兔腫瘤體積。②肝癌組織核分裂象總數(shù):于治療后28 d,處死實驗兔,進行病理學以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于100倍鏡下計算腫瘤區(qū)域核分裂象總數(shù)。③HIF-1α 蛋白和VEGF蛋白的表達: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測定腫瘤組織HIF-1α 蛋白、VEGF蛋白的表達情況。④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丙氨酸基轉移酶(ALT)水平:分別于術前1 d和術后28 d,采集兩組耳緣靜脈血,以自動生化分析儀測量兩組血漿AST、ALT水平。
2.1 兩組肝癌模型兔腫瘤體積變化 見表1。治療前兩組腫瘤體積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腫瘤體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研究組治療后腫瘤體積顯著降低(P<0.01)。
表1 兩組肝癌模型兔腫瘤體積變化(mm3)
2.2 兩組核分裂象總數(shù)比較 見表2。 研究組核分裂象總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核分裂象總數(shù)比較(個)
2.3 兩組HIF-1α蛋白和VEGF蛋白表達比較 見表3。研究組腫瘤組織HIF-1α表達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腫瘤組織VEGF表達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
表3 兩組HIF-1α蛋白和VEGF蛋白表達比較(pg/ml)
2.4 兩組血漿AST和ALT比較 見表4。治療前兩組ALT和AST水平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治療后兩組ALT、AST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均P<0.01);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后ALT和AST水平均顯著降低(均P<0.01)。
表4 兩組血漿AST和ALT比較(U/L)
原發(fā)性肝癌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在亞洲地區(qū)和非洲部分地區(qū)發(fā)病率高,患者年齡大部分在40~50歲,我國每年新增肝癌患者以及肝癌死亡人數(shù)居全球首位,是我國第三的腫瘤死亡原因以及發(fā)病率第四高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生常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的等有關,一直以來,如何對肝癌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都是研究熱點。手術為首選治療方式,但80%以上患者伴有肝硬化,使得肝切除量受到限制,同時,部分肝癌部位接近第一、第二、第三肝口,為手術治療造成很大困難,因此,臨床上能進行手術切除的患者較少[8]。近年來,TAE逐漸成為治療肝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遠期療效有限,可能與TAE治療后產生缺血缺氧、壞死,腫瘤組織逐漸對缺氧微環(huán)境產生適應性有關[9-10]。
基因沉默是近年來基因治療領域的重要進展,其作用機制包括位置效應、轉錄水平和轉錄后水平[11-12]。RNA干擾為一項新興的基因阻斷技術,是一種由雙鏈RNA分子所介導的序列特異性轉錄后引起基因靜默的過程,表現(xiàn)為雙鏈RNA分子在mRN A水平選擇性關閉相關基因的表達。在多種腫瘤的治療中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siRNA水平基因調控的結果為轉錄后水平基因沉默,該途徑對靶基因特異度高,毒性小,不與染色體 DNA相互作用,且誘導靶細胞基因突變的風險較低[13-14]。本研究通過siRNA干擾沉默HIF-1α基因,以抑制TAE 治療后的腫瘤缺氧適應,從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腫瘤體積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后兩組腫瘤體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比較研究組治療后腫瘤體積顯著降低。對兩組核分裂像總數(shù)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研究組核分裂像總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TAE聯(lián)合siRNA干擾能有效的抑制肝癌兔腫瘤組織的生長。
HIF-1α在肝癌兔腫瘤組織的缺氧適應中能調控VEGF、IL-6以及TNF-α等多種腫瘤因子的表達[15-16]。其中血管生成調控因子特異性和作用最強的是VEGF,其產生并分泌于腫瘤細胞,具有促進內皮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作用,進而誘導新生血管形成,且VEGF能上調BCL-2的表達,從而抑制腫瘤的凋亡,進而促進腫瘤的生長[17-18]。本研究對兩組HIF-1α蛋白和VEGF蛋白表達量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研究組腫瘤組織HIF-1α表達量、VEGF表達量低于對照組。表明TAE聯(lián)合siRNA能顯著抑制缺氧后靶部位HIF-1α和VEGF的蛋白表達。其機制可能在于,TAE能閉塞腫瘤供血動脈,改變腫瘤部位血流動力學,導致HIF-1α-shRNA慢病毒載體長時間停留于靶部位,提高了轉染效率;缺氧環(huán)境中HIF-1α呈高表達狀態(tài),但HIF-1α-shRNA能抑制其表達,進而抑制肝癌組織中新生血管的生成,使癌細胞處于持續(xù)缺氧、壞死和凋亡狀態(tài),進而提高TAE療效[19-20]。
藥物只要通過肝臟和腎臟進行排泄,易在該部位聚集產生毒性,因此本研究對兩組治療前后兩組血漿AST和ALT水平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ALT和AST水平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后兩組ALT、AST水平均高于治療前;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后ALT和AST水平均顯著降低。表明HIF-1α-shRNA在抑制腫瘤的生長的同時,未增加肝癌兔的肝腎毒性,而對照組的ALT和AST水平更高,說明可能腫瘤本身對于肝腎功能損害更嚴重。
綜上所述,TAE聯(lián)合siRNA干擾HIF-1α能通過降低HIF-1α和 VEGF蛋白表達量抑制肝癌兔腫瘤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