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俠
摘要:核心素養(yǎng)不僅可以讓學生形成適應社會發(fā)展、終身學習的能力,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科目,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將引導作用發(fā)揮出來,幫助學生形成核心素養(yǎng)。本文從語言應用、學生思維、情感體驗、文化內涵、關注人文五個方面入手,闡述了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27-0049
一、將語言應用當作教學目標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具有一定的應用性、綜合性,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將語言應用當作教學目標。比如,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詞語、語句,梳理知識且構建起完善的知識框架。也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講文字運用的規(guī)律,要讓學生總結出文字運用的特點,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情境,提供一定的機會給學生運用語言[1]。
1.領悟教材中的語言的規(guī)律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各種各樣的文本,而這些文本是編寫者精心挑選出來的。這也就意味著,教材中的文本不僅具有教育意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優(yōu)勢,而且作者采用了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將經典的文本利用起來,要將自己的引導作用發(fā)揮出來,要讓學生嘗試去感悟、領域語文教材中的語言規(guī)律,要讓學生學習文本的語言表達技巧,要讓學生感受到教材中的結構[2]。
比如,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一些語言表達技巧。就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而言,各種各樣的表達方法是基礎,所以教師要進行有效的引導。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時候,語文教師知道,文章是有很明顯的特點的,所以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文章中的特點。比如,教材文本采用的手法是倒敘,即先講述一個結果,然后再慢慢敘述這個結果是怎么形成的;要讓學生把空行段落標清楚,要使文本呈現層次分明的特點;文本具有前后呼應這一特點,文本結構是很嚴謹的;文本點明了主題,對全文進行了總結。
又如,文章中蘊含著一定的運行結構,承載著文本內容。而且不同的作者在寫文本的時候會采用不同的表達方法,所以文本結構會起到不一樣的應用。常見的文本結構有總分總、分總。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時候,教師要知道這篇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描寫了西沙群島的風景。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深入了解文本內容,要讓學生掌握文本結構、領會文本結構。
最后,教師需要明白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文體,而且這些文體有明顯的特征。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對這些文體特征有深入了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把文本的內容掌握,才能讓學生將文本的藝術特色搞清楚。例如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教師需知曉,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意境深厚,所以需要采用獨特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古詩詞的意境進行深入的分析,要讓學生了解古詩詞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在教學散文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將文本的內容理清,要讓學生注重文本細節(jié)、深入分析細節(jié),要讓學生將文章中的語言品透,要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文本學習。在教學小說的時候,教師要知道,文本中呈現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情節(jié)也很跌宕,所以教師需要將這些內容重視起來。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才能讓學生有效地感悟到文體特征。
2.讓學生運用語言
沒有實踐的教學無法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而且因為語言是一門語言學科,所以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是教學目標。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機會,讓學生運用語言[3]。
比如,教師要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教材中文本全部都是教學資源,都可以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中的《兩小兒辯日》的時候,教師要知道,這篇文言文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景,讓學生嘗試扮演孔子這一角色。具體來講,就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孔子的話會怎么回答兩個小孩的問題呢?因為這樣的課堂教學讓學生進行了角色扮演,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了,所以學生會對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高。
又如,教師要對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進行培養(yǎng)。具體來講,教師在教學時要將其中的經典句型利用起來,要讓學生進行模仿。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梅花魂》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文章中的表達方法進行寫作。這樣一來,就可以給學生提供進行寫作的機會,也可以給學生提供運用知識的機會,讓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將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當作目標
思維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而且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需要把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當作目標,要讓學生進行思考。
1.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發(fā)展
語文教學將創(chuàng)新當作重點內容,而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思想。就當前課堂教學而言,教師會在開展寫作教學的時候給學生固定寫作方向、寫作主體,這對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沒有好處的。所以,教師要將觀念改正,要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發(fā)展。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給學生一定的自由,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能力發(fā)揮出來進行寫作,讓學生嘗試寫自己喜歡的內容、寫自己擅長的內容。這樣,學生就會對寫作產生一定的熱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能被調動起來,學生就會主動進行寫作。具體來講,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擴寫和續(xù)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補寫和假想。通過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可以讓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4]。
2.讓學生的抽象能力得到發(fā)展
抽象能力是思維能力的一種,也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要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看待問題,要讓學生將文章的思想把握,要讓學生將文章的內涵弄清楚,還要讓學生將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的表達技巧掌握。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陶罐與鐵罐》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嘗試說說文章的內容。這樣一來,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還能讓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將情感體驗當作目標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出自大家之手,而且作者在文本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經過了推敲。所以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學生可以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
1.教師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情境
美并非是固定的,但是確實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將文本利用起來,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這樣一來,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美,才能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培養(yǎng)。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利用語言表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運用起來,利用圖文聲并茂的形式呈現相關的圖片、視頻,讓學生切實看到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將小興安嶺的美感受到、體驗到,產生一定的學習熱情,可以將自然景色的美感受到,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培養(yǎng)。
2.讓學生關注語言
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呈現了語言美,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的鑒賞能力進行培養(yǎng),要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情趣。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文章中寫得好的句子勾畫出來,并讓學生嘗試說一說這些句子好在哪里。在學生說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運用其中的詞語進行造句。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發(fā)現文章的語言魅力,學生自身品味語言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境界就可以得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能切實得到提高。
3.讓學生進行對話
欣賞美只是前提,創(chuàng)造美才是目的。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嘗試進行對話。這里的對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之間的對話,二是學生和課文的對話。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不能過多地干預教學過程,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完全灌輸給學生,反而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要讓學生自己體驗到文本,要讓學生獲得自己的理解、感悟,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深入理解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生命,形成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和一定的核心素養(yǎng)[5]。
四、將品味文化內涵當作目標
文化是民族的特點,是需要進行傳承的。而文化一般將文字、語言當作載體,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將品味文化內涵當作目標。
通過分析小學語文教材發(fā)現,有不少與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正好適用于文化內涵的品位,正好可以構建起文化視角。所以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引導作用發(fā)揮出來,讓學生進行品味。具體來講,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難忘的潑水節(jié)》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安排搜集資料的任務,讓學生對潑水節(jié)有一定的了解。在開展《元日》的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問題:元日又叫什么?在這一天,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元日的來源是?你覺得這個節(jié)日怎么樣?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可以進行深入思考,并聯系生活經驗進行回答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了解到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主動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家鄉(xiāng)利用起來,讓學生感受到隨著時代的變遷,家鄉(xiāng)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進而讓學生產生歸屬感、認同感。通過這樣的教學,既可以讓學生獲得大量的寫作素材,也可以讓學生的寫作思維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還可以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高。
五、將人文關注當作目標
語文在人文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可以讓學生成長為德智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將關注人文當作目標。
1.感受思想
教材中的文章呈現了很多美好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審美情趣得到提高,使學生的人格逐漸變得健全。例如在教學《梅花魂》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描寫的人物的情感、精神,要讓學生對自己的國家產生熱愛之情。
2.實踐品德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空間,要讓學生進行實踐,將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進行運用。通過這一過程,學生的品德可以形成。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的時候,教師在教學完相關知識后可以組織這樣的活動——環(huán)境保護調查活動?;顒觾热菘梢允沁@樣的: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地方進行調查,看一看有沒有什么環(huán)境污染問題。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污染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形成一定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學生的視野可以得到豐富,學生可以形成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而且學生的美好品德得到了形成,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該適應這種變化,并且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上述提供了幾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將語言應用當作教學目標、將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當作目標、將情感體驗當作目標、將品味文化內涵當作目標、將人文關注當作目標,教師可以運用于實際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志榮.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1(7).
[2]趙文娟.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語文低年級讀寫能力培養(yǎng)策略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究),2021(7).
[3]魏玉娟.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策略[J].學周刊,2021(24).
[4]王怡瀟.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學周刊,2021(24).
[5]陳碧惠.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實踐與創(chuàng)新[J].試題與研究,2021(19).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京九路辦事處潁南小學2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