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最近,教科書被人盯上了,各方人馬都出來給課文“挑毛病”。
先是上海的三年級女孩挑錯《英語》課本里的動物表演內(nèi)容,認為那是虐待動物,出版社還真重視,答應(yīng)再版的時候會做刪改。
還有,某高校教師、蕭紅研究會會員郭玉斌炮轟入選語文教材的《火燒云》被“篡改”到“面目全非”。《火燒云》選自《呼蘭河傳》,但“節(jié)選部分不足八百字的原文,被刪去了二百多字,剩下的四分之三篇幅也被改動多達百余處”。郭玉斌還列舉了一系列被篡改的地方,比如,編者把“喂豬的老頭子,往墻根上靠”,改作“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靠著”,郭認為:“有過東北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土墻的墻根很多是坡狀的,所以‘往墻根上靠是一個滿有生趣的靈動影像,課文這一改卻變成了呆板的靜態(tài)畫面,遮掩了原作語言的神采……”
文學研究和語文學習就是兩股車道。
看到專家對三年級課文的較勁,我忍不住笑了。
小時候,我也學過這篇課文,當時并沒有標注作者,只記得是要全文背誦的,所以各種心理陰影,大致的印象是課文有些拗口,和其他課文里那些“小貓”“小狗”故事大相徑庭。早些年,我肯定會挺專家,認為是語文課文在閹割、肢解名著,但是做了這么久的“老編”,特別是在孩子也進入“全文背誦”模式之后,反而能理解起編者的用心,訝異起專家的“原教旨主義”了。
《火燒云》原文800字,被刪去了200多字?但是,三年級課文800字不多嗎?
“喂豬的老頭子”被改了,但是“老頭子”這么個粗魯?shù)谋磉_,適合給三年級孩子學嗎?
至于“往墻根上靠”改作“在墻根靠著”,正因為蕭紅是東北籍的作家,寫作太有黑土地風情,所以才必須改?。〗滩氖侨珖ㄓ玫?,那些沒有“東北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驗”的學生怎么辦?老師怎么教?難道把“土墻是坡狀”必須“往上靠”當成知識點來記憶?
至于“那馬就變靡了”被課文編者改成了“變模糊”了,我也是通過郭先生才知道“靡”在東北方言里是“倒伏、分散或不成樣子的意思”,所以郭先生認為這個“‘靡?guī)缀醪豢商娲?。作為一個非東北地區(qū)的小學生家長,我也只能出離憤怒了,這是上語文課呢,還是考東北話GRE?
其實,低年級的語文課文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教授規(guī)范的漢語言表達,它本身不是文學欣賞課,更不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那些有太多地方特色、歷史感的表達,本身就不適合出現(xiàn)在課本當中,讓孩子邯鄲學步地學習一些名著里的方言俚語,不但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漢語言的美,反而會多出了“考點”和負擔。誰也不希望,孩子的課本充滿著“老鐵,雙擊666”的地域風情。
本來,文學研究和語文學習就是兩股車道的,不能用前者的標準要求后者。其實,郭先生的這篇“吐槽文”是發(fā)在專業(yè)文學期刊《文學自由談》上的,該刊因文學批評大膽犀利而聞名,前不久剛剛痛罵過賈平凹女兒的詩作。文學專業(yè)研究不應(yīng)該亂入語文課的片場,不然就是“殺雞用牛刀”,既是羞辱雞,又是折騰了牛刀。這種專業(yè)研究文學從學術(shù)圈向公眾輿論場的“出圈”,本身就是錯位。
如今教科書被頂在杠頭上,是因為教科書流量太大,影響力太大,誰都可以從“專業(yè)領(lǐng)域”聊幾句:你講的版本學,他講的動物福利、“政治正確”,反正手里拿把錘子,看到的都是釘子。專業(yè)話題訴諸網(wǎng)絡(luò),注定口水吞沒理性的討論。
“那課文就變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