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民族地區(qū)的教學質量與東部沿海省份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在漢語文的基礎方面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種狀況的成因有諸多方面。但扭轉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喚醒家長和孩子們的學習意識,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應是改變這一現狀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 現狀 應對
筆者曾是一名江蘇援青教師,在興??h第四民族高級中學支教兩年。在這近兩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本人對當地學生學習現狀感到震驚,對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感到困惑。面對這種現狀,筆者深思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嘗試改變這一現狀。現談談自己當時實踐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對目前語文學習現狀的認識
(一)思想上不重視,導致語文學習在認識上存在偏差
調查發(fā)現:學生中流傳著這樣的認識, 語文學習是一件高耗低能的事情,加之民族地區(qū)學生漢語文基礎比較薄弱,感覺在語文學習中花費了大量時間卻收效甚微,因此就認為學不學語文無所謂,意義不大。除此之外,民族班學生則認為語文考試的分值有藏語文作支撐,漢語文只是其中一部分,能學好更好,學不好也無關大局,這樣就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懈怠思想。
(二)語文基礎極其薄弱
民族地區(qū),特別是牧區(qū)的學生語文程度與藏語文相比,要差得多。大部分學生漢語普通話發(fā)音不準,主要是搞不清楚聲調,也有部分學生連拼音字母都不認識。更有甚者,連好多常見常用最普通的字詞也搞不清楚:讀課文時,一句話里面經常出現幾個不認識的字,例如:把“往”讀成“住”音;把“灶”讀成“土”音等等。他們出現這種錯誤不是隨意,不是馬虎,而是他們確實不認識這樣的常見字,不知道讀什么,從而導致他們對文意的理解也是朦朦朧朧的。課堂上,對老師講的詞語聽不懂、不理解。寫作時,連一件完整的故事也敘述不出來,通順句子不多,距離文從字順的基本要求相差甚遠,內容極其空洞,寫作技巧更無從談起??傊痪湓?,缺乏最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三)缺乏起碼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
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及學習習慣上(我在這兒不用“良好”而用“起碼”這個詞,是因為事實確實如此),沒有起碼的自律意識:課前不知道預習,即使老師提前告知預習內容,他們也是無法做到的。開始上課前幾分鐘整個教室紛紛攘攘、喧鬧不止,老師不拍“驚堂木”、不說幾遍“上課了,安靜下來!”課堂是一般靜不下來的;老師不提醒就不知道拿出課本及相關材料;老師不說“打開課本第幾頁”,他們是不知道打開的。老師講課時不知道盯著老師;板書時不知道看黑板上的內容;老師講解課本時,他們不知道在哪一頁,基本的“三看”跟不上。聽課狀態(tài)像三、四年級的小孩子一樣,盡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思維大都游離于課堂之外,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超過十分鐘,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老師提醒,反復提醒。沒有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的習慣,不理解的內容不知道去問,也不知道想其他辦法解決。作業(yè)拖拖沓沓,一些學生甚至經常不交作業(yè),老師催促得緊了,就馬上抄襲別人的,不問對錯。不知道珍惜時間,不懂得時間的寶貴,不會利用邊角零星時間讀書、學習。
(四)課程多、壓力大、學習時間受限
目前,在校學生所學課程較多,特別是剛升入高中的民族班學生,要學十門左右的課程,加上基礎差,各科老師抓得緊,學生壓力確實很大,在語文學習上分攤的時間不夠,成績很難提高上去。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初探
(一)教育先行? 政策幫扶
一個國家的強盛,必然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而文化的富集也必然離不開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科技興國,教育先行。教育的本質就是喚醒,因此要喚醒家長和孩子們的靈魂,使他們在心靈深處意識到孩子教育和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乃是第一要著。為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出臺一定的政策,制訂必要的措施,來督促民族地區(qū)學生進行漢語言文字的學習。例如:青海省教育廳等五部門在2021年3月23日聯合印發(fā)了《青海省學前兒童普通話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1-2025)》,該方案明確規(guī)定:“通過五年努力,使3-6歲的學前兒童能夠運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達到聽懂、敢說、會說、喜歡說普通話的目標”,堅持語言從娃娃抓起,使各民族群眾從小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2021年4月14日,青海省教育廳和青海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出臺了《關于開展語言文字達標學校建設專項檢查驗收工作的通知》,通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實地走訪等方式對一些中小學語言文字達標建設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和驗收。這些文件的出臺,為漢語言文字在民族地區(qū)的推廣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相關基層部門和一些偏遠的學校還要身體力行地把這些政策和措施落到實處,組織相關人員深入到農村、牧區(qū),采取有效的方法大力宣講,如通過辦講座、貼海報、放視頻等形式來宣傳漢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黨和國家的政策及關懷,傳達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使他們在思想深處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從而扭轉對學習的態(tài)度。政府還可以采取半強制措施:規(guī)定適齡兒童必須由監(jiān)護人送到學校接受學習教育,并發(fā)揮督導部門的職能,不定期督查。同時,學校也要對入學的孩子采取科學、理性、人文的教育培養(yǎng),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并使他們真正能學到知識、增長學問。政府、學校、家長三者齊抓共管共同努力,在社會上營造一種尊學、尚學、愛學的文化氛圍,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也得以落實。
(二)激發(fā)興趣? 喚醒潛能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賜予的天使,都有著巨大而豐富的潛能。而民族地區(qū)的孩子們缺少的就是把他們內在潛能激發(fā)和喚醒的人,缺少喚醒的機會,缺少喚醒的方法。因此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工作者對此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他們是孩子們潛能的發(fā)掘者,思想的啟蒙者,智慧的引導者。因此,面對語文學習現狀,如何才能喚醒孩子的潛能呢?
總之,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學習中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興趣培養(yǎng)出來,潛能自然也被激發(fā)出來,教育的本質也就實現了。
作者簡介:師忠文,男,江蘇徐州人,副高級職稱,徐州市豐縣順河中學語文教師,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在青海省海南州第四民族高級中學支教,現從事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