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數(shù)據(jù)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飛速發(fā)展,網絡成了信息的海洋。高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網絡世界對其影響巨大。將立德樹人落實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助其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這一任務艱巨而意義深遠。信息技術教師應勇于迎接挑戰(zhàn),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破解重重困難,創(chuàng)新德育策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中信息技術;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1)34-0023-02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意味著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通過恰當、正確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進而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學科教學要堅持貫徹立德樹人的價值觀。信息技術教師應發(fā)揮學科特色,精心設計課堂細節(jié),抓住德育滲透的契機,在教學工作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2]。然而,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落實“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下面筆者就自身經驗論述幾個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策略。
1? 高中信息技術課堂落實“立德樹人”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教師的德育觀念薄弱,過于強調技能訓練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目前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對學科本位價值認識不足,忽視了對學生品德的教育,過于強調技能訓練和操作實踐。甚至一些學校不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導致有的教師不積極承擔教學任務和德育責任,放任學生在課堂中寫其他學科的作業(yè)、瀏覽網頁、玩游戲。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將學生看做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努力將他們培養(yǎng)成文明社會的建設者。因此,信息技術教師應貫徹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意識地將“立德”融入信息技術教學中,在學情調研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科特色和教學資源,精準契合“育人”切入點,并在課堂實踐中保障學習目標可落實、可檢測,真正發(fā)揮學科德育價值[3]。
1.2? 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認識不足
信息技術并非高考科目,大多學生缺乏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在思想上不重視這門學科,經常出現(xiàn)遲到、曠課等問題。加上高中學習壓力大,很多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缺少熱情,將信息技術課堂當做是放松的地方,信息技術課堂缺乏約束性,部分學生更是將機房當做網吧,在信息技術課上看小說、玩游戲等。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卻出現(xiàn)觀念不當、認識不足、自制力薄弱、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應設法解決。
1.3? 缺乏交流,學習方式不同,課堂教學管理難度較大
課堂秩序混亂,不僅僅是因為師生的理念錯誤,也有師生之間、學生和知識之間互動存在問題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絕大多數(shù)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設置為一周一節(jié)或兩周一節(jié),造成師生之間缺乏交流,難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會給教學帶來不少困難。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學習方式與其他學科不同,它強調項目式學習,除了理論知識的傳授,還需要掌握數(shù)字化學習技能,在教學安排、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較特殊,導致很多學生不習慣在機房面對電腦的學習方式,難以專心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導致教學管理的難度較大[4]。
2? ?將“立德樹人”落實到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策略
2.1? 教師轉變教學理念,精心設計課堂,正確發(fā)揮學科育人價值
許多信息技術教師著眼于知識傳授與技能實操,忽略了德育工作[5]。在黨的教育方針的指引和信息技術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將信息技術學科中獨特的教育資源與學習過程中的育人契機深度結合,進而更好地塑造學生的人格,由此真正發(fā)揮學科育人價值。在教學素材的準備方面,教師應盡可能選擇和拓展既符合教學內容又具備品德教育價值的教學素材。如筆者在設計粵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的第四章“程序設計基礎”的學習活動時,并沒有使用教材提供的項目范例素材,而是結合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設計和開發(fā)了“基于Python的簡易測溫系統(tǒng)的設計”項目學習資源,讓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強化學生在疫情防控時期的安全意識,并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基于python平臺制作簡易測溫系統(tǒng),發(fā)揮自身價值,力爭為疫情防控做出貢獻。
2.2? 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之一,教師要制定相關管理制度,時刻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在每次上課前,教師要嚴明上課紀律,強調“對號入座、責任到人、專心學習、不搞破壞”的要求,提示學生,其課堂表現(xiàn)會納入個人德育量化分;而每次下課時,提醒學生掛好耳機、移回鍵盤和凳子,將垃圾帶出機房。教師除了監(jiān)督學生遵守機房日常行為規(guī)范,使他們養(yǎng)成愛護設施設備的習慣之外,還可以利用學科特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學習觀,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上網習慣。網絡中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齊,學生難以分辨,容易被不良信息誘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送趣味實用的學習網站或視頻,引導學生通過文明合法的渠道來搜集信息,還可以推薦適合青少年的益智類線上游戲,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適當讓學生緩解壓力。在開放學生機時,教師應實時監(jiān)控學生電腦活動,如發(fā)現(xiàn)學生異常操作應及時制止,向學生傳遞文明上網、綠色上網、健康上網的網絡信息觀念。
2.3? 通過設疑辯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信息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讓學生愿意學習、樂于學習、主動學習,就能使育人工作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聯(lián)系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再讓學生開展辯論,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在形成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提升信息意識并增強社會責任感。以粵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第二章“信息系統(tǒng)的組成與功能”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隨處可見的二維碼》微視頻,這個視頻揭秘了二維碼的原理,能引出學生對二維碼支付技術的安全性的討論,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然后,教師可讓學生討論二維碼支付是否存在安全風險,二維碼支付技術有什么安全需求,在探索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學生能理解計算機工作的原理,能預判人們在應用信息系統(tǒng)時可能存在的信息泄露等安全風險,最終提升信息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4? 通過加強互動交流,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提高團結協(xié)作能力
溝通是問題解決的捷徑。信息技術課上,師生見面少,缺乏友好的溝通。教師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加強師生交流,關心學生生活,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指導,允許學生犯錯和試錯,尤其要對后進生加以關注和支持,從而形成“師友共存”的和諧局面,有效化解學生和教師的矛盾。同時,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可采用項目學習的方式,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某一主題,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提高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如在教學“算法基礎”一章時,邏輯思維較差的學生學習會遇到困難,那么教師就要對他們多加輔導,肯定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所付出的努力,鼓勵他們克服困難、樹立自信,在師生互動中,抓住契機開展德育工作。另外,讓邏輯計算能力較強的學生與后進生組建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后進生理解知識后在設計方案時會更為積極,有利于實現(xiàn)集體智慧共享,深化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2.5? 融入愛國教育,培養(yǎng)學生大愛情懷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融入愛國教育,將學生培養(yǎng)成有大愛情懷的中國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10個模塊,教師要善于深挖教材內涵,拓展教材資源,開發(fā)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開展愛國愛社會的教育活動,從而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為國家、社會、家庭培養(yǎng)出“三觀”正、有大愛的學生。如在教學必修一第一章“數(shù)據(jù)與信息”時,筆者讓學生共同觀看紀錄片《創(chuàng)新中國》,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科技成就,包括“墨子號”“中國天眼”“嫦娥四號”等,這些成就使我國在世界舞臺上更加璀璨奪目。我國的發(fā)展讓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得到了激發(fā)。
除了以上五點,教師還要善于結合生活熱點,將德育活動延伸到信息技術課堂外,擴展德育資源,多方協(xié)作共育。教師要秉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理念,做好道德榜樣,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
與其他學科相比,實踐性、綜合性強的信息技術學科在培養(yǎng)德智美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將“立德樹人”落實到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堅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核心思想、構建“師友共存”的和諧局面、推行“育己及人”的基本方法,在“春風化雨”中取得實質性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輝.立德樹人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探究[J].科學咨詢,2020(16).
[2]喻文喜.談立德樹人背景下信息技術課中的德育滲透[J].中小學電教:教師版,2016(6).
[3]以“立德樹人”為本探尋學科價值——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學區(qū)信息技術“學科德育”說課研究[J].軍事文摘,2020(4).
[4]何錄昌.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德育滲透的幾點想法[J].天津教育,2020(2).
[5]黃彬權.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德育滲透[J].求知導刊,2020(13).
【作者簡介】
劉婷婷(1995~),女,華南師范大學非全日制研究生,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