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穎
[摘 要]低年級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生閱讀基礎還比較薄弱,教師要做出必要的引導,利用多種閱讀活動進行具體組織,這樣才能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促進其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設傾聽環(huán)境、投放思考問題、設計演繹活動、延伸訓練實踐,都能夠對學生形成思維沖擊,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和組織,讓學生順利進入到學習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低年級;閱讀習慣;培養(yǎng)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2-0080-02
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習慣培養(yǎng),教師要有針對性設計和組織,從不同角度展開調度和啟迪,可以激活學生閱讀主動性,在不斷強化訓練體驗中建立學習習慣。創(chuàng)設傾聽環(huán)境、投放思考問題、設計演繹活動、延伸實踐訓練,都能夠對學生閱讀思維形成沖擊,也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成長,教師要做好科學篩選,找到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的切入點。
一、創(chuàng)設傾聽環(huán)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低年級學生閱讀基礎還沒有形成,在識字、釋詞、朗讀等環(huán)節(jié)都存在一些認知短板,教師要注意做深入的調查和分析,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實際,展開示范誦讀、生動講解、典型發(fā)言、互動討論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需要學生認真傾聽,這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有一定幫助。聽讀要聽出“門道”,教師要在方法上做出積極引導,以順利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教師要做針對性布設,運用不同調度手段進行對應設計,以成功激活學習興趣。
如教學二年級語文上冊《黃山奇石》,教師在課堂導學階段,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配樂誦讀音頻材料,并提出了聆聽要求:黃山的石頭到底有多奇特呢?誦讀語氣、語調、語速有什么特點?誦讀中的停頓有長短,你能夠做出準確判斷嗎?在聆聽誦讀音頻時,要小聲默讀,找到誦讀的感覺。學生進入聆聽環(huán)節(jié),依照教師要求進行認真領會,在仿讀訓練中掌握誦讀技巧和方法。為激發(fā)學生主動誦讀的熱情,教師在學生充分仿讀訓練之后,推出了誦讀比賽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輪流誦讀文本,成員進行評價操作,評選出小組誦讀冠軍,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聽說有比賽活動,自然有濃厚的參與興趣,紛紛進入準備階段。誦讀比賽開始后,教師深入到學習小組之中,對學生表現(xiàn)進行觀察,及時做出一些指導,確保比賽活動順利進行。
教師引入誦讀示范音頻材料,目的是給學生提供聆聽的機會。因為是專家誦讀,自然有更多關注點,教師做出具體安排,要求學生展開針對性學習,其助學效果顯著呈現(xiàn)出來。教師適時推出誦讀比賽活動,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情境之中,由此形成的學習調度力更為豐富,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有重要促進作用。
二、投放思考問題,調動閱讀思維
在文本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適時投放一些懸疑性問題,能夠成功激活學生閱讀思維,形成嶄新閱讀生長點。在閱讀問題設計時,教師要注意突出趣味性、啟迪性、開放性特點,讓學生自覺進入問題思考環(huán)節(jié),并在不斷閱讀互動中形成閱讀習慣。閱讀問題設計之后,教師還要考慮問題投放時機,課堂導學階段、閱讀難點突破階段、語言鑒賞階段、課堂訓練階段,都屬于問題投放時機,其啟動效果都值得期待。
如在教學《日月潭》這篇課文時,教師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學習生字,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性閱讀,然后利用圖片展開閱讀引導,對日月潭相關情況做深入介紹,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提示。為激發(fā)學生閱讀思維,教師適時投放了閱讀問題。如:日月潭有什么特點?晴天和雨天,日月潭會有不同的景象,你能夠具體說說嗎?如果讓你用一句話形容一下日月潭,你會說什么呢……學生接受話題后,都能夠主動展開閱讀思考,并自發(fā)進行互動交流。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日月潭的相關圖片信息,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助力支持。經過一番醞釀和思考,學生對相關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其閱讀答案都比較詳細而準確。教師對學生閱讀問題回答情況進行點評,給學生提出更多要求和啟迪。
教師利用問題進行直接調動,成功激發(fā)學生深入閱讀思考的主動性,從學生具體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問題設計是比較到位的,其助學作用也是比較顯著的。閱讀問題的準確設計和投放,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有更多正面影響。
三、設計演繹活動,強化閱讀體驗
學生對演繹活動情有獨鐘,教師要做好演繹設計和組織,引導學生改編角色臺詞,引導學生展示人物個性,都能夠促進文本閱讀感知建立。如果有需要,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演繹,在演繹操作過程中建立更多互動,給學生提供更多精神鼓勵和支持。
如教學《坐井觀天》,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的《坐井觀天》,然后結合文本閱讀,對相關情節(jié)進行梳理,最后要求學生以同桌為單位進行課本劇演繹活動,并對角色性格進行了對應分析,確定了演繹方式。學生進入訓練彩排環(huán)節(jié),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演繹方案。為激發(fā)學生演繹主動性,教師在演繹過程中,利用多媒體配設一些音樂作背景,而且利用手機將學生表演錄制成視頻,準備挑選一部分在課堂上播放。學生聽說要錄制視頻,參與熱情頓時高漲起來。
教師利用演繹活動進行對應調度,給學生提供更多閱讀感知和體驗。特別是視頻錄制環(huán)節(jié)的投放,對學生形成心靈沖擊,其助學效果顯著呈現(xiàn)出來。學生大多喜歡演繹操作,也有更強的表現(xiàn)欲望,因為有背景音樂的支持,有視頻錄制的誘惑,其參與熱情高漲。演繹活動有強化體驗的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也有一定積極幫助,教師要合理應用演繹手段,及時啟動學生閱讀思維。
四、延伸訓練實踐,形成閱讀能力
閱讀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注意有對接意識,引導學生課內課外閱讀結合,借助多種渠道搜集閱讀信息,結合課內閱讀展開讀寫訓練,都能夠促進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低年級讀寫任務比較簡單,教師在呈現(xiàn)形式、操作程序方面做出一些規(guī)劃,提升訓練趣味性,降低訓練難度,增加社會實踐性,都能夠形成教學激發(fā)動力,對有效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有重要促進作用。
如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求學生梳理清楚文本內容,然后將這個故事講述給家長聽。學生開始閱讀文本內容,教師要求學生對故事主要內容進行歸結和梳理,建立講述提綱。學生有講述故事的主動性,但操作方法上存在一些短板,自然會接受教師的指導,在具體準備過程中形成閱讀思維主動力。教師利用網絡交互平臺與家長聯(lián)系,對學生故事講述情況進行對應調查,推出具體的評價活動,將閱讀學習推向高潮。在互動交流中,教師重點表揚表現(xiàn)更好的學生,給其他學生以激勵和鼓舞,要求更多學生都能夠展開創(chuàng)意性講述。
教師為學生準備了故事講述任務,這個任務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學生要經過認真梳理,對主要內容進行結構構建,設計出講述提綱。在講述過程中,教師做深入的學情調查,利用網絡進行交互組織,給學生帶來更多心靈觸動,其助學作用凸顯出來。
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其閱讀習慣大多沒有形成,教師要正視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利用多種教輔手段展開具體調度和組織,讓學生充分地傾聽、深入地思考、廣泛地互動、盡情地展示,自然生成閱讀促進動力。閱讀習慣培養(yǎng)需要一個過程,教師教學設計要符合規(guī)律要求,以體現(xiàn)因材施教原則,幫助學生盡快建立閱讀習慣。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