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資源,向 馳
(中南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chuàng)性時代命題,學界開展了許多研究,研究成果逐年遞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關鍵詞在CNKI上進行檢索,截止到2020年2月22日,檢索到的文獻有466篇。從研究層次來看,已有研究成果中基礎研究有251篇,政策研究有121篇,黨建研究只有2篇。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內涵、要素、邏輯及路徑等方面開展研究。在這466篇文章中,關鍵詞有“中國共產黨”的相關文獻只有12篇。中國共產黨是我國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然離不開黨的領導,但既往研究鮮有討論中國共產黨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本文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作用,并從理論貢獻、制度保障和實踐引領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釋,厘清這一認識,對加強黨的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在政治上獨立后,中國共產黨的核心作用和中心任務體現在帶領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為各族人民爭取利益上。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能夠始終站在中華民族全局高度和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的立場上,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中國共產黨基于對我國基本國情和長期以來的民族工作實踐,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基礎性社會政治資源的重要價值,提出了凝聚我國作為現代民族國家共識的理論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理論生成的過程,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在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20多年后,中國共產黨從強調“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到“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直至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將其寫入黨章?!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為我國民族工作的主線和根本方向,并被中國共產黨賦予時代內涵。
1.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結構,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988年,費孝通先生在香港發(fā)表題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著名演講,從生存空間、歷史起源和歷史過程等方面闡述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被學術界稱為“多元一體”理論,為科學認識中華民族和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1]。在“多元一體”理論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我們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tǒng)一?!盵2]習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深刻闡述,讓“多元一體”理論實現了從學術話語到政治表達的跨越,突出點明了處理好“一”和“多”關系的主線,強調了“一體”的方向作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出“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fā)展的成果”[3]。在2014年9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在這幾個動賓短語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前面的動詞也上升到“鑄牢”,詞語的變化升級體現了這項工作的長期性和極端重要性,也體現了黨對這項工作的巨大決心?!拌T”指的是把金屬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牢”指結實、堅固、牢固的狀態(tài)?!拌T牢”本身也具有雙重性:既可以當動詞用,意味著成員彼此間互動交往趨于緊密的過程;又可以當名詞用,表示成員彼此間形成一種和合凝聚的狀態(tài)[5]。從邏輯上分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在“中華民族”這一歷史載體上,凝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形成“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心理過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提出后,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
2.中國共產黨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代內涵。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新中國,將此前就已凝聚成型的中華民族與現代國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中華民族具有了新的國家形式,成為現代意義的民族。在民族國家話語體系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現了將中國共產黨的治理實踐上升為治理理念的“理論意識”,是中國共產黨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自覺。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團結的指導思想,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2019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共同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基本原則等提出具體部署,并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tǒng)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在國家意義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國家政治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大一統(tǒng)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華民族作為唯一代表中國現代國家民族的共同體名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質上就是要鑄牢國家共同體意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體制產生并適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結構,成為共同體本質規(guī)定性的時代內涵和未來基礎[6]。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十三個方面系統(tǒng)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顯著優(yōu)勢”。中國共產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到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yōu)勢的高度,凸顯出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的更高的理論價值。事實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各族人民胼手胝足、團結奮斗、共建共治共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了磅礴力量。
在民族意義上,中華民族共同體也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共同體。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價值取向,這是新時代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核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時代內涵必然包括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但由于社會和歷史等客觀原因,導致“兩種主義”(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并未徹底肅清。為了在中國更好地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新時代必須旗幟鮮明反對“兩種主義”。在2019年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都是民族團結的大敵,要堅決反對”。中國共產黨維護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反對“兩個主義”的堅決態(tài)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民族觀,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代內涵。
國家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在邏輯是進行國民整體性塑造。構建保障中華民族各成員權益的制度框架是現代民族國家國民整體性塑造的基本要求,關系到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中國共產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落實與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密切相關的制度安排,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效能。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需要堅實的制度作保障。要發(fā)揮好黨的領導制度這一根本領導制度的優(yōu)勢,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這一基本政治制度,健全民族事務法律法規(guī)制度這一重要治理制度,推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fā)展。
1.發(fā)揮好黨的領導制度優(yōu)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盵7]只有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更好發(fā)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yōu)勢,才能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才能擔負好中華民族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的重大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huán)境變得異常錯綜復雜,很多情況是改革開放以來都沒有遇到過的。在此背景下,民族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妥善處理好民族問題和做好民族工作,事關祖國統(tǒng)一、中華各民族團結和社會的全面穩(wěn)定,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核心力量,是中華民族各項建設事業(yè)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領導核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注重其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這就需要更好地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交往聯系更加緊密牢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更加堅實,中華民族逐漸成為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命運、利益、責任于一體的復合共同體。民族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究其根本,就是發(fā)揮了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yōu)勢。當今世界,“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形成鮮明對比,中華民族空前團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新時代繼續(xù)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離不開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發(fā)揮好黨的領導制度優(yōu)勢,把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貫穿到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使黨的民族政策落到實處,讓各族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實現共同繁榮發(fā)展。
2.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長期探索和反復比較的結果,是尊重長期歷史發(fā)展并合乎我國國情的正確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重要內容[8]132。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我們黨獨立探索的制度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是對“大一統(tǒng)”下“因俗而治”政治傳統(tǒng)的自覺超越[9]。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基于對我國國情認識的不斷深化逐步提出的。中國共產黨于1941年5月制定的《陜甘寧邊區(qū)綱領》中第一次提出“民族自治區(qū)”的表述?!蛾兏蕦庍厖^(qū)綱領》提出:“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實行蒙回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qū)。”[10]1945年,中共中央在關于內蒙古工作方針的指示中進一步提出對內蒙古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從此誕生了“民族區(qū)域自治”的表述。1946年2月,中國共產黨明確指出,“根據和平建國綱領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應提出獨立自治口號”[11],從而界定了“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內涵。1947年5月,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建立了首個省一級的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為此后其他民族地區(qū)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實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指明了方向。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文規(guī)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qū)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盵12]后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又相繼被載入1954、1975、1978、1982年的憲法中,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目前,我國建立了5個民族自治區(qū),即內蒙古自冶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西藏自治區(qū),30個自治州,近120個自治縣(旗)[8]148。此外,還建立了1000多個民族鄉(xiāng)作為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補充形式。有效的政治參與,可以提升各族民眾的國家主人翁意識,增強國家責任意識、國家認同意識,從而促進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13]。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民族地區(qū)各民族有效參與政治的重要方式,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在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創(chuàng)造性地制定并成功實踐的重要制度。在單一制的國家體制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既保證了國家的集中統(tǒng)一,又實現了各民族當家作主;既體現了對中華民族一體性的維護,又體現了對各民族多元性的尊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建設國家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就是要做到統(tǒng)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qū)域因素相結合,處理好集中統(tǒng)一與區(qū)域自治的關系,既考慮民族因素,又要考慮區(qū)域因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了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表現,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加強民族關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充分發(fā)揮這一重要制度優(yōu)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制度保障。
3.健全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的法律法規(guī)制度。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依法治國的制度基礎,是我國的重要治理制度,也是民族團結的重要保障。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民族工作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在我國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此后,相關法律陸續(xù)頒布,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根本,以《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為主干的法律體系。中國共產黨在民族事務治理過程中注重建立完備的民族法律法規(guī)制度體系,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推動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法治建設,出臺了《中國公民民族成分登記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民族法律法規(guī)體系更趨完善,黨和國家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備,為依法有效治理民族事務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支撐,進一步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只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2]2014年12月,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民族工作法律法規(guī)建設,切實貫徹落實民族區(qū)域自治法,修訂完善有關民族工作的法規(guī)條例,推進城市和散居地區(qū)民族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精細化,堅持在法律范圍內、法治軌道上妥善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問題。在2019年的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確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規(guī)體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要堅持一視同仁、一斷于法,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證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確保民族事務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盵14]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規(guī)體系,是全面依法治國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集中體現,是維護民族團結的基本路徑,深刻體現了法治文明的時代要求。同時,健全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規(guī)體系能夠提升各民族的政治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法律制度層面奠定了基石,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我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發(fā)展對于中華民族整體性有很強的依賴性。國民整體性是形成國家共識,加強社會團結的基礎[15]。中國共產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引領蘊含對中華民族整體性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作用不僅體現在理論層面、制度層面,更貫穿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fā)展、完善的實踐過程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維度上塑造國民整體性,推進中華民族整體化。
1.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直到近代才以自覺實體出現,費孝通先生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盵16]近代中國積貧積弱,被列強瓜分,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潮流,勇擔歷史重任,帶來了先進的理論,開辟社會主義道路,帶領各民族共同締造了新中國。在長期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逐步成為中華民族的領導核心。這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歷史選擇。
自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來,帝國主義國家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意識,以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為基本訴求的民族主義成為中華大地上的主旋律。日本全面侵華,將中國人的抗爭推向極致,“中華民族”作為精神空間與以既有疆域為基礎的政治空間相對應,成為當時主要社會力量政治想象和實際運作的基礎[17]。中國共產黨肩負著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是領導中華各民族人民抗戰(zhàn)勝利的中流砥柱[18]。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開篇即以“中華民族”為題,從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的立場出發(fā),闡明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由中國各民族組成[19]。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注重和強調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將國家與民族作為利益共同體,以民族國家話語體系為基礎思考中國現實問題。與這一原則相對應的民族國家建設思想逐漸形成,與民族國家思想形成過程相對應,逐步加深了對“中華民族”的認知。
黨的歷任領導人關于民族團結的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成為支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毛澤東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指出:“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經濟上、國防上,都對整個國家整個中華民族有很大幫助?!盵20]鄧小平在1984年接見港澳同胞時,提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江澤民同志進一步發(fā)展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思想提出了“三個離不開”。進入新世紀,胡錦濤同志強調了民族工作在新階段的主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中國共產黨逐步深刻地揭示了中華民族的科學內涵,逐步準確闡釋了中華民族和國內各民族的辯證關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自覺意識在民族責任擔當中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在一個由各族人民聚合而成的關系共同體中,每一成員都承擔著對自己、對他者、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擔當與責任,都在為各族人民的團結互助、中華民族的繁榮復興匯聚力量[6]。在與帝國主義國家的對抗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各族人民一起流血、一起流汗,心也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并不斷發(fā)展,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跨越。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和“中華民族”寫入憲法。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著眼于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施行了一系列新舉措,不斷推進民族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取得了顯著成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和“中華民族”寫入憲法,就分別從黨和國家的高度確認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政治地位與法律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十九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吨袊伯a黨章程》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維護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積極培養(yǎng)、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y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2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新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我國民族工作的新成就、新使命和新要求,為中國共產黨處理好新時代的民族關系、做好新時代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對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進行了修正?!爸腥A民族”第一次寫入憲法之中,并在“平等團結互助”基礎上將“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特征首次寫入憲法,為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提供了憲法依據和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體現。所以說,“中華民族”寫入憲法是在黨的領導下國家社會發(fā)展的應然體現,是我國法治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的具體表現。
3.實現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也會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要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存在,用好發(fā)展這把解決民族問題的總鑰匙,實現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確保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在社會主義中國,黨是確保中華民族實現均衡發(fā)展、共同富裕的堅強領導核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政治共同體,也是經濟共同體,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均衡發(fā)展,離不開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成員的積極支持和通力合作,也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關于平衡發(fā)展思想的一貫堅持。進入新時代,各民族交融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極大豐富,發(fā)展消除了社會結構分割和社會心理疏離,為不同民族基于現代化的共同文化、共同價值觀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2013年11月,習近平在視察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笆濉逼陂g,民族八省區(qū)的GDP總量達7.47萬億元,財政收入達8886億元[22]。從2012年到2019年,民族地區(qū)累計減貧2500多萬人,貧困發(fā)生率從21%下降到4%[1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首次提出各個民族必須同步實現小康,并從更具指導和操作意義的角度上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zhàn)略指導。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體現,是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體現。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八省區(qū)扶貧效果顯著,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70年來,正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發(fā)展中始終發(fā)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才使得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維護,中華民族現代化程度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
4.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是政治經濟共同體,同時也是精神文化共同體。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中首次提出了建設共有精神家園,從更高的精神層面對民族工作進行指導。建設共有精神家園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要在增強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繁榮各種民族文化。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在各族群眾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绷暯娇倳泴τ跇嫿ň窦覉@的論斷,抓住了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所在,揭示了文化認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國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結晶與聚合體,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點。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保障,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應有之義。各民族不僅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者,更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所有者。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發(fā)展過程,必須久久為功,始終是進行時,這個過程本身就能夠加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目標的基本要求,以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理論內涵的基本訴求。
5.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報告,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總人口在70多年里由5.4億人發(fā)展到近14億人,我國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1949年的10.64%增加到2018年的59.58%。在城市化背景下,流動人口增多,人口流動逐漸加快,少數民族群眾進入城市將面臨經濟融入、社會融入、文化融入等問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的理念。首次從融入視角論述民族工作,這是對城市化進程加快少數民族人口流動的正面回應,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趨勢。作為城市基本細胞的社區(qū),是培育多民族互嵌文化并使之內化于心的基礎。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城市民族工作要把著力點放在社區(qū),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盵2]2016年,中央召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城市民族工作會議,會上重申了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出臺有利于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的政策舉措和體制機制,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14]。
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是一個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完美統(tǒng)一的政策表述,所謂“推進建立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就是打破民族結構與其他社會結構的重合,使不同民族成員摻雜或嵌入到其他社會結構中去,從而為消除民族隔閡、實現交融創(chuàng)造條件[23]。中國共產黨提出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是對新時期多民族地區(qū)社會治理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要求的科學把握,有效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夯實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基礎?;デ妒缴鐣Y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能夠增強各民族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認同感,為流動民族群眾提供溫馨的家園,有利于維護和實現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長治久安,促進全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大地上,中華民族從未如今天這樣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優(yōu)秀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力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國家共識,構建了保障中華民族各成員權益的制度框架,推進了中華民族國民整體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強的理論支撐、制度保障和實踐引領。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把各族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和根本方向,不斷增強各民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