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要】隨著我國現(xiàn)代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漸成為當下教育理念中學校最為重視的內容。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學習和受教育觀念,在學校感受到溫暖。校長作為一個決定學校發(fā)展的關鍵人物,更應該時刻開展關于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研究,在以人為本理念下對初中校園進行藝術性的管理,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到學校的公平,接受到更好的受教育權利,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成長。
【關鍵詞】以人為本 ?初中 ?校長 ?管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G6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041-02
在初中校園中,作為一個管理者和校園發(fā)展的決策者,要時刻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在平時應多進行以深入落實開展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研討會,組織校園內的班主任以及骨干教師進行集中研討和總結,時刻將以人為本作為落實工作重點的第一位。
一、制定管理目標,構建師生關系
(一)就管理教師層面
首先在進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落實時,教師作為落實理念的關鍵性人物,應首先讓教師樹立這種理念。在學校管理過程中校長要通過開展相關研究會對班主任進行集中總結和觀念的形成,班主任作為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人物,對于每個班級的學生情況以及學習情況都是最為了解的,讓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抓重點,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可以更好地讓學校的管理層面具有以人為本的觀念。而且通過對班主任的管理讓班主任在進行管理時具有以人為本觀念的同時可以進行有效的拓展,結合班級內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學習以及日常生活的一個狀態(tài)進行管理與干涉,這樣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可以起到的更為關鍵的作用。
其次就是對每個教師進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落實教育理念不單單只能靠每位班主任,還要靠每位教師的正確配合,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也要認真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在進行教學時要時刻關注每位學生的動態(tài)與學習情況。在以往的教學中,任課教師往往會比較重視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對于班級內學習較差的學生,教師不僅不輔導講解而且進行嘲笑和舉例的現(xiàn)象也時常出現(xiàn)。因此任課教師更應該時刻了解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深入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初中校園中教育事業(yè)的進行以及更好地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學生的受教育環(huán)境。
(二)就管理學生層面
學生是每個校園的主體,學校是學生經常性學習的最主要場所。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成長中最關鍵的時間段,如何有效地管理學生才能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又能讓學生踏實學習不做一些在學習時與學習無關的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總結和思考。校長的職責是既要關注教師又要關注學生,對學生的管理校長也不能懈怠。在許多校園中由于教師教育方式不對教育理念的錯誤,放任了學生在學習時出現(xiàn)了對學習的消極態(tài)度,在進行學習時總是想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而且還會出現(xiàn)一些無理由的請假或各種各樣的事件發(fā)生。這樣就會對學生管理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觀念的同時也不利于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對校長而言,面對這樣的問題首先應該在學生身上找問題尋原因,其次要加強對教師的管理和職責的明確。對學生進行管理時,校長要結合學校實際做出合理的規(guī)劃以及召集教師和主任進行校規(guī)校紀的制定,制定后首先應該讓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并互相監(jiān)督學習,從而使學生在校規(guī)校紀的指導下更好地進行學習。對學生的管理也要求校長經常視察各個班級,在進行旁聽巡視過程中了解學生的上課學習情況和課堂教師的講課風格。對于有問題的班級進行整改并制定更好的教育方式。
二、掌握管理尺度,嘗試模式創(chuàng)新
(一)掌握管理班級的尺度
對學生管理不能是一味地只進行管理,要認真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以及家庭背景、心理情況等內容。通過班級的認真了解與評估才能對班級進行合理的管理。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首先要與時俱進,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部門建議進行的教育模式,在各個班級中進行學習和拓展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說是十分關鍵的,而且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也推動著學生管理的有效進行。對班級進行管理時不應該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做,應該通過管理使學生主動去做,在學習上學生更應該自主地去學習,而不是通過家長、教師和學校的敦促才去學習。而且在進行班級管理時應該時刻把握管理的目的,讓學生明白管理應該不斷深入,而不是只走形式不進行落實。在管理時也要養(yǎng)成學生的學習風氣和班級的風氣,班級的風氣不同會導致每個班級的成績差異以及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和對管理的認可。因此班級風氣的形成也要時刻在管理過程中體現(xiàn)與要求。教師在進行班級教學與管理過程中應時刻把握學生的學習風氣的養(yǎng)成,從而不斷推動班級風氣的建立。班級風氣的形成會極大地促進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在周圍學習人的熏陶下主動地去學習,從而使整個班級建立這種良好的風氣。
(二)了解學生特點制定對應策略
班級的管理離不開每個學生,校長在對班級制定合理要求的同時應該對教師進行任務的分配。實施教師承包學生等方式加強對每位學生的了解。由于初中教師的人數(shù)明顯少于學生,因此在制定教師管理承包時應將幾個學生分配給教師 ,教師再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深入了解。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更易被周圍的事物所感染,因此采用這種承包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受到關注的同時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更好地學習。教師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更好地清楚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習習慣,在班級內對學生好的學習方式進行分享,讓學生取長補短,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管理和學習成績,更有利于對校園進行管理。對學生性格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建立班級教學方式以及對如何進行班級和校園的管理都是尤為重要的。
三、加強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意識
在進行管理的同時,學生配合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當下的許多學校中,校園制定的大部分規(guī)定使學生產生很強的抵抗心理,雖然在表面上遵守但是抵觸心理極大地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因此在管理上要與時俱進跟進學生的心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意識,在進行學習時能夠正確地理解學校管理制度的正確性以及學校的管理模式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提升成績。學校管理過程中要時刻將管理內容對學生產生的影響進行講解,并對一些具體內容進行實踐舉例。讓學生知道學校的良苦用心,而不至于產生抵觸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對于學校的管理來說,更有利于促進學校的管理工作進行,而且校長管理工作復雜,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更有利于學校管理者正確地決策如何進行下一步管理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在進行更深層次的管理同時,研究如何進行有效管理和創(chuàng)新性管理,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通過管理更高效地學習知識。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認可管理模式和遵守管理制度。學生擁有更好的學習意識,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加高效的學習效率,而且學生具有學習意識,能夠側面地體現(xiàn)出學校管理制度的正確性,方便管理制度的優(yōu)化和拓展。因此,在進行管理時,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意識,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提升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和主體地位,在進行教學模式拓展和發(fā)掘的同時,也能夠因此而使管理模式得到更好的提升,從而使管理更高效,學習能力也能更好地提升。
(二)開展多樣化活動,營造學習氛圍
在進行學生管理時,要開展多樣化的活動,營造學習的氛圍,在進行學習時,學生會因為煩躁和枯燥等原因,不喜歡學習,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而開展多樣化的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可以更好地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遣。在進行活動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閱歷,通過舉辦活動,也能讓學生學習知識拓展學習。開展多樣化活動也可以更好地促進校園管理多樣化活動,展現(xiàn)的是學生之間的團結意識以及表演等個性化能力。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習慣,學生也可以通過活動的平臺展現(xiàn)自己,而且在進行活動時,可以豐富校園生活。并通過活動的形式展現(xiàn)出班級風貌和校園風采。活動的內容越豐富,就越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還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教師開展的班級活動也應該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自主性等特點,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相符,并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白班級合作的重要性,通過與同學之間的合作,也能使學生達到彼此之間取長補短的效果,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校長對一個學校的發(fā)展和管理來說起著決定性作用,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校長要觀察學校內學生的學習上課狀態(tài)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不斷地進行新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改進,在新形勢下不斷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在初中校園管理中對許多必要的問題進行準確把握,并制定合適的校規(guī)校紀。明確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向,在管理的過程中,讓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并進行班級班風的建設,這樣才能不斷地進行初中校園的建設和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對校園學生進行更好的藝術性管理。
參考文獻:
[1]江娜.以人為本理念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藝術探討[J].新智慧,2021(8):49-50.
[2]張先文.以人為本理念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藝術[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區(qū)域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2020:2.
[3]李越.探析“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藝術[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