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玉
內(nèi)容摘要:誦讀經(jīng)典,傳承文化。古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對其有很好的傳承和發(fā)揚,誦讀是必要手段。本文以王崧舟的示范課《長相思》為例,從一種指導思想,一個實踐策略和幾種教學方法方面對其誦讀教學進行探析梳理,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古詩詞教學方面的參考。
關鍵詞:教學理念 實踐策略 教學方法 誦讀 古詩詞教學
誦讀經(jīng)典,傳承文化。古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對其有很好的傳承和發(fā)揚,誦讀是必要手段。本文以王崧舟的示范課《長相思》為例,從一種指導思想,一個實踐策略和幾種教學方法方面對其誦讀教學進行探析梳理,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古詩詞教學方面的參考。
一.一種教學理念
詩究竟是可解還是不可解的?在中國古代文論觀念里,“以詩論詩”才是“評詩之體”。文論言說者可以充分地施展他們的文學才華,進行詩性的言說和詩性思維。因此他們拒絕理性的分割和剖析,追求用詩解詩,用詩性的體驗和文學化的言說去激起讀者意識中的詩的活動。朱光潛從詩的審美屬性出發(fā),也提出了“詩為有韻律的純文學”,要將詩看成一個不可拆分的整體。他認為,在品評詩詞時,首先要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圖畫,進而發(fā)揮直覺的作用,由直覺生成意象,由意象形成境界。他持有的“詩不可解”觀點,最大限度地保護詩的完整性,尊重個體在感受上的差異性。王老師的“詩意語文”繼承了以上的文學觀念,強調(diào)把“詩(詞),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讓“詩”憑借著自己的語言說話,保護詩的“詩意性”,讓學生直接貼在詩的面頰上感受她的詩意。
縱觀整個《長相思》的教學實錄,可看出“把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保護詩的詩意性”這一教學理念是貫徹始終的。從王老師的三大教學板塊:借助注釋,讀懂詞意;展開想象,讀出詞情;互文印證,讀懂詞詞來看,他是以誦讀來層層推進教學目標,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又賦予“讀”不同的目標、方法和意義。是把詩作為一個完形的整體存在,并不對其進行字詞分解。但作為五年級的學生,其生活積累、人生積淀和文化底蘊還較為薄弱,古詩詞語言對于他們來說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如何讓學生掌握基本生字詞義,理解詩歌大意?就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上課開始,老師就對讀的方面做了明確具體的要求:自由朗讀,仔仔細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詞和多音字,要把詞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nèi)部的停頓。前者重在正音,后者重在節(jié)奏停頓,總體來說重在掃盲,整體感知文本,并不對詞進行任何的分解。
在第二教學板塊:展開想象,讀出詞情部分。首先通過提問學生詞人“身在何處?”“心在何方?”既檢驗學生是否在第一板塊中讀懂詞意,又是引出詞情,明確詞人“身在征途而心系故園”的狀況,感受詞人身心分離的思鄉(xiāng)之苦。在音樂中想象故鄉(xiāng)的美好,和詞人現(xiàn)在的處境,兩相對比,在一遍又一遍逐層深入的誦讀中體會詞人的思鄉(xiāng)情感。除了誦讀,除了在想象和體驗中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仿佛自己就是納蘭性德在一遍又一遍地訴說,再沒有別的更好的方式來保護詩的“完形”,讓學生得以把自己的心貼在詞的臉頰上,體會詞中真正的溫度。
但王老師的“詩意課堂”不止于此,在借著納蘭性德自己的詩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來一遍一遍的讀,一遍一遍的問,體會到詞人心靈破碎的原因是他的家國擔當,走向更廣闊的生命境界,從“詩意語文”的課堂,走向詩意的人生,達到了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對話。
二.一個實踐策略
王崧舟的“詩意語文”強調(diào)“詩(詞),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保護的最佳策略就是誦讀?!币蚨欠N在古詩詞教學中想通過拆解,翻譯古詩詞語言,用現(xiàn)代話代替古詩詞語言,達到讓學生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人情感、內(nèi)蘊的教學方法在王老師看來并不可取。并為此提出一個教學實踐策略叫“因聲求氣”,即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誦讀品評,探求語言文字的聲氣、節(jié)奏和神韻。我國詩歌語言具有獨特的音樂美,誦讀則把無聲文字還原成有聲語言,在還原的過程中就有可能比看更容易、更便捷、更全面地把握語言的思想內(nèi)涵,特別是進入語言的情感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而《長相思》作為王老師“詩意語文”的代表作,更是將這一實踐策略運用自如,從而尋求到了在古詩詞教學中“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的一種“和解”。
在整個《長相思》教學過程中,都是王老師運用“因聲求氣”策略的過程。從最開始通過三種層次的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韻。再到通過配樂、情境創(chuàng)設等多種形式的誦讀,把無聲的文字還原為有聲的語言,學生在還原的過程中就更容易把握《長相思》的內(nèi)涵,更容易感受《長相思》的溫度和魅力。
三.一些教學方法
在“詩意語文”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了達到更好地誦讀效果,王老師的教學方法按著課堂進度呈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個:
1.范讀
首先是范讀,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教學板塊:借助注釋,讀懂詞意。在課堂導入之后,王老師先請一位朗誦水平相對好的學生誦讀全詞,并通過問題:“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一個多音字,他讀準了沒有?”來聚焦這首詞的重難點生字詞“更”和“聒”,掃除學生的誦讀障礙。類似的學生范讀,老師點撥課堂中有很多處。還有一種范讀是老師直接示范,比如如何讀題目《長相思》?在學生沒有深入的學習整首詞之前,顯然讀不出題目《長相思》的韻味和感覺。所以此時老師分別以快速平淡和緩慢深情兩種讀法來讀《長相思》,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整首詞的情感基調(diào),為后續(x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做鋪墊。只是一種范讀,也要結合學情和教情進行合理安排,體現(xiàn)了王老師醇熟的課堂教學能力。
2.舉象、造境
所謂“具象”,王崧舟說:“舉象,回到象,就是回到語文的源頭活水?!蹦蔷褪巧?,當古人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將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運用文字簡潔凝練的記錄下來,時隔千百年的我們再次品讀這樣的文字時,同樣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將它還原成生活,還原成形象本身;“造境”就是在舉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創(chuàng)造出某種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如果說舉象僅僅是把詩歌語言一個一個單獨還原成個體,它們之間是單一的個體,彼此不具有關聯(lián)性。那么造境就是把這些單一個體串聯(lián)起來,由點到面,形成一種具有連續(xù)性的情境、意境。每篇文章都有其自己獨特的情境,這種情境,是文章中各種形象的疊加,從而形成某種氛圍。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能夠與詞人產(chǎn)生某種共鳴,實現(xiàn)作者與讀者的心靈對話。
具象和造境的教學方法主要運用在《長相思》的第二教學板塊:展開想象,讀出詞情中。首先播放背景音樂,老師深情朗讀并提問:“現(xiàn)在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和情境?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這些問題意在引導學生來還原詞中的“風聲”“雪景”,引導學生感受《長相思》中的詞人所處的塞外邊關場景。而通過學生回答說:“看見士兵們翻山越嶺到山海關,外面風雪交加,士兵們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在思念他的故鄉(xiāng)”……可以看出,這兩種方法可以使學生展開想象,盡情的去貼近文本,貼近作者。但王老師并不僅僅止與此,而是順著文字脈絡挖掘文本潛在的意蘊:作者如此思念故鄉(xiāng),不只是因為邊塞的孤獨艱苦,更多地是家鄉(xiāng)的溫情。因而老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xiāng),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境呢?”讓學生想象寫話,盡情的暢想作者故鄉(xiāng)的溫暖。故鄉(xiāng)有多溫暖,現(xiàn)在就有多孤獨,兩相對比,更顯作者此刻的孤獨痛苦,學生體會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破碎心腸便不是什么難事了。接著就是讀,在老師的引導下,一遍又一遍的誦讀,學生與作者的距離便在這誦讀中越來越近,越來越深。
3.角色扮演
在古詩詞教學中,由于與作者生活的年代相隔甚遠,難以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為了讓學生貼近作者,角色扮演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在《長相思》的課堂中,角色扮演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三教學板塊:互文印證,讀透詞心。主要有兩輪角色扮演:第一輪,王崧舟自己扮演納蘭性德的角色,讓學生跳出時空,直接對話納蘭性德:“為什么要去從軍?這么思念家鄉(xiāng)為什么不回去呢?”進而引出“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來自問和他問,進入到第二輪的角色扮演。第二輪角色扮演主要是他問,讓學生自己選擇角色,扮演所有可能盼望詞人回家的親朋好友來對話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這兩輪的角色扮演所取得的誦讀效果非常好,能夠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使他們能獲得平等的地位,和詞人對話,而不只是把詞人當作書本中的平面人物,學生對作者的感情是充沛的,作者的人物是立體的。學生成為詞人的“妻子”“父親”“哥哥”“兒子”……當借著自己的口替納蘭性德的親朋好友發(fā)問時,就能設身處地地感受這些人物的處境和心情,才能更好地理解詞人的兩難和離開故鄉(xiāng)的不舍。此外王崧舟在學生扮演角色時,都會設置一個送別情境:妻送別,長亭外,楊柳依依;兒子送別,長亭外,芳草萋萋……設置這樣凄涼悲傷的送別場景,鋪墊了良好的場景與氣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扮演某一角色進行誦讀時能更加共情,體會詞人內(nèi)心的煎熬和破碎。教學目標就是在角色扮演的一遍又一遍的復沓誦讀中漸趨漸進的,最終實現(xiàn)了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
《長相思》總篇雖只有三十六個字,但在王老師的課堂,卻有著無比豐盈的詩意生命。老師不會為了學生理解詞意而去解詞,枉顧詞的言說方式。而是另辟蹊徑,通過誦讀來推進整個課堂教學。在有策略的誦讀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方式,學生不僅沒有覺得枯燥乏味,反而越發(fā)充滿激情,飽含情感,越讀越有體會收獲。整個課堂體現(xiàn)了對詩作為一種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也是他“詩意語文”教學理念的彰顯,值得我們廣大一線教學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褚燕.中國文論的詩性言說[J].河北:社會科學論壇,2008.05.
[2]陳鳳儀.誦讀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文教資料,2018.
[3]王崧舟.詩意語文課譜[M].廣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