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敏
(核工業(yè)四一六醫(yī)院內分泌科,四川成都610051)
甲狀腺是人體重要的調節(jié)人體生長發(fā)育和新陳代謝的內分泌腺體。甲狀腺功能亢進是一種因甲狀腺內分泌激素紊亂而導致的一種疾病,可引起身體多部位、多器官的癥狀,且隨著病程的延長,這些癥狀表現愈加明顯[1]。研究表明甲亢患者的許多癥狀與其內在的骨代謝指標水平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2]。這主要是由于甲亢患者甲狀腺激素分泌表達過量,使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數量與活性均發(fā)生變化,最終導致骨代謝紊亂而引起的。與此同時,甲狀腺激素分泌過量也會影響患者體內鈣、磷等相關物質的代謝,進一步加劇骨代謝紊亂情況。因此,甲亢的早期診斷主要通過骨代謝指標(骨密度、鈣、磷水平等)和甲狀腺功能指標(總三碘甲狀腺氨酸、總甲狀腺素等)變化進行判定[3]。而且相關的標志物檢測或測定較為便利,有助于幫助醫(yī)生了解患者疾病的發(fā)展情況及內分泌紊亂程度,可能對患者的預后判斷提供參考價值。因此,在本研究中筆者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48例甲亢患者的基本資料,對經抗甲狀腺藥物聯合放射性碘治療治療后完全康復患者以及未完全康復患者的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甲狀腺功能指標及鈣磷代謝指標的水平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旨在更好地對評估甲亢患者治療效果以及預后判定提供臨床參考。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48例甲亢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治療后康復情況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為治療后為未完全康復患者174例、對照組為治療后完全康復患者174例。觀察組中男89例、女85例,年齡范圍33-48歲,平均年齡38.84±6.62歲,BMI范圍17.85-18.74 kg·m-2、平均18.43±0.47 kg·m-2,病程2-7m、平均5.23±2.87 m;對照組,男83例、女95例,年齡范圍34-48歲,平均年齡38.89±6.13歲,BMI范圍18.88-18.81 kg·m-2、平均18.51±0.55 kg·m-2,病程2-7 m、平均5.10±2.88 m。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甲亢臨床診斷標準[4],并對本研究知情且簽訂知情同意書,入選患者在治療期間對治療藥物無過敏反應,且無其他臟器代謝功能障礙性疾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BMI指數及病程方面比較均無差異(P>0.05),本研究具有可比性。
1.2.1 藥物治療
兩組患者均接受甲亢常規(guī)治療:抗甲狀腺藥物聯合放射性碘治療??辜谞钕偎幬餅榧讕€咪唑(默克雪蘭諾有限公司,H20120405),口服用藥,1次·d-1,初始計量30 mg·d-1,連續(xù)用藥90 d,后期藥量調整為10-15 mg·d-1,連續(xù)維持用藥3 M。放射性碘治療依據患者甲狀腺質量大小確定放射性碘131(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H10983119)給藥量,同時在用藥后2 h和24 h分別進行標準化源放射性計數,計算患者的甲狀腺攝碘率。
1.2.2 樣本獲取
于治療前和治療后3 M,采集兩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室溫下放置30 min后在3000 rpm條件下離心10 min,保留血清。
1.2.3 指標測定
(1)骨代謝指標:采用雙能X線測定股骨近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測定血清降鈣素(Calcitonin,CT)和血清骨鈣素(Bone gla protein,BGP)水平。
(2)甲狀腺功能指標: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測定總三碘甲狀腺氨酸(Totaltriiodo thyronine,TT3)、總甲狀腺素(Total thyroxin,TT4)、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離甲狀腺素(Free triiodothyronine,FT4)水平。
(3)鈣磷代謝指標: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AU5800)測定血清Ca、血清P水平。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處理所得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或率(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D)表示,采用t檢測;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股骨近端BMD、CT及BGP指標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股骨近端BMD均顯著降低(P<0.05),CT及BGP均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顯著(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變化(±SD,n=174)
表1 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變化(±SD,n=174)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
治療前兩組患者TT3、TT4、FT3及FT4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T3、TT4、FT3及FT4指標均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顯著(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Ca和 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a和 P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顯著(P<0.05),見表3。
表2 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變化(±SD,n=174)
表2 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變化(±SD,n=174)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
表3 治療前、后血清鈣磷水平變化比較(±SD,n=174)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
甲亢是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誘發(fā)的一種疾病,甲亢患者常表現為過度消瘦、股骨發(fā)育不全、心悸盜汗以及視力減退等癥狀[5]。為有效防控甲亢的發(fā)生,目前國內外研究人員對甲亢的早期診斷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與健康人員血清生化指標對比發(fā)現,甲亢患者血清中降鈣素和骨鈣素水平均顯著高于正常人群,因而機體骨鈣動員增加,血清Ca及血清P水平也相應提升,機體部分骨骼如股骨及頸椎的骨密度相應降低[6]。
在甲亢患者臨床治療中發(fā)現,小劑量I131聯合甲巰咪唑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同時治療后患者的甲狀腺相關激素水平(如TT3、TT4、FT3、FT4)比治療前明顯降低[7-8]。然而,甲亢的臨床治療效果判定主要以健康人群作為對比,因而造成血清指標差異較大,無法對短期臨床療效及預后有效判定。
本研究將同期接受甲亢治療的未完全康復患者和完全康復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甲狀腺功能指標及鈣磷代謝指標變化比較發(fā)現,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股骨近端BMD明顯低于對照組,CT及BGP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有效證實了甲亢患者的骨鈣動員增加,降低了骨密度影響患者骨的正常發(fā)育。同時,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a及血清P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血清水平,進一步證明了上述結論。經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甲狀腺功能變化比較發(fā)現,觀察組治療后的TT3、TT4、FT3及FT4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實施甲亢康復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恢復程度好于未康復患者。
綜上所述,與甲亢康復患者的骨代謝指標、甲狀腺功能指標及鈣磷代謝指標變化比較,對甲亢未康復患者的預后判定更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