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穎
摘要:傳統(tǒng)模式的法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較復雜,學生無法從復雜的內容中跳脫出來,導致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不扎實,其次是乏味、缺乏“參與感”的課堂,導致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低,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是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本文就其課程改革展開了相關內容的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法學基礎理論課程;法學教學;課程改革
一、法學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的不足
1.教學模式單一,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互動較少
當前高職法學教育教學中,不少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為學生灌輸一些理論知識,還有一些教師則是照著課本進行宣讀,教學的內容缺乏新意、缺乏特色,與學生溝通交流的較少,這也就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是被動的,也很容易導致課堂教學出現枯燥沉悶的情況,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到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實踐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影響高職院校法學教學的效果。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立性,對自己的生活以及學習均能進行自理,學校和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較少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管理的方式也非常寬松,這也就很容易導致學生與教師交流過少的情況出現,不僅課堂教學難以展開,而且在課下自主學習中,如果學生遇到了困難,也很少咨詢教師,這樣很容易便會限制學生的發(fā)展。
2.課程設置不太合理
在高職法學專業(y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一直以來,課程的設置大都延續(xù)了本科院校的傳統(tǒng)法學的課程體系,所用教材也與本科院校大同小異,只是在授課內容上稍有深淺之分。而高職階段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在課程設置上過度求大求全,并不適合高職法學專業(yè)的定位與發(fā)展。因此,在進行法學專業(yè)的教學時,教師需要遵循高職院校教學的規(guī)律為學生提供一些更為正確的指導。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高職法學教育教學的目標開展教學,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精選教材,通過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高職法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二、法學基礎理論課程改革的措施
1.充分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教學靈活性
在為數不多的學時設定之下,大部分醫(yī)學院校對于法學的教學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為避免傳統(tǒng)教學手段單一、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可以充分運用雨課堂等線上教學平臺開展PBL教學法。PBL是建立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之上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提出相關的情景并觸發(fā)問題,使學生個體親身經歷、體驗學習與探究,并將任務進行分解,分組討論、相互啟發(fā)從而尋找解決方案,尋找與問題相關的且更深入的知識來自主建構和內化知識,最后對這一過程與結果進行總結,以有效提高學生實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倡導用問題驅動教學,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參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
2.打破傳統(tǒng)的“模塊化”的教學內容
“模塊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法學基礎理論”課程內容的知識體系復雜,若不在課程內容上加以梳理,則會加大學生學習該課程的難度。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教學的內容會隨著課本進行教學,并不會主動剖析和整合教材,導致學生只能零散地學習知識,并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模塊化的教學內容是指整個完整的課程由若干個結構體系的知識所構成,每個結構體系知識之間存在著相互性,“模塊化”內容學習是將整個課程的內容拆開,進行每個模塊的獨立學習后,再進行結構體系內容進行交叉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知識體系的學習過程。再者,每個模塊明確相應的學習目標,會讓學生更加清晰本模塊的知識重難點,學生更加容易掌握新知識。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能提高學習效果。在完成模塊化學習后,將結構化知識整合,梳理整個課程的重難點,就能將分散的點整合。在學生遇到難題時,可以幫助學生舉一反三,讓學生從不同方向進行思考,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習內容“模塊化”后進行教學,整合零散的知識點,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打破傳統(tǒng)的考核并增加多種考核方式
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即進行卷面考試,考試只是針對知識點的記憶能力,學生只要通過期末對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就能考一個不錯的成績。傳統(tǒng)考核方式培養(yǎng)出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存在于書本上,應試能力強,卻并未了解到知識的真正原理,也不能將書本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中。改革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考核多放在平時學習中,可以將期末考試成績作為最終成績的40%;平時上課時,對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回答問題情況作為考核的第二部分,占總數的40%;最后,學生對該課程完成一個相應的實驗設計,包括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實驗步驟等的書寫,既是學生對學科課程知識點的集合,也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實驗報告作為考核的第三部分,占總分的20%。這種考核方式,在平時學習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或工作。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對學生考核不利于對知識的掌握,不能真正理解知識點,增加學習過程中的考核,才能更全面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對課程教學的改革,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的發(fā)展也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時顯群.法學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4):59-60.
[2]馬傳丁.體育法學學科建設基礎理論問題的思考[J].法制博覽,2018(3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