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衍瑤
現今,我國腦癱患者超過六百萬,其中兒童腦癱患病率約1.8‰,意味著每年新增患兒三萬左右。由此可見,腦癱兒童治療工作刻不容緩。要想優(yōu)化腦癱兒童治療效果,讓腦癱兒童盡快融入社會,勢必需要社會工作介入。社會工作介入指的是,業(yè)內專業(yè)人員在正確思想、先進觀念引導下,憑借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救助弱勢群體的活動,從社會支持理論角度分析社會工作介入類型,即政府、規(guī)范組織的正式介入和民間多方力量整合。當前社會工作以“醫(yī)生/護士與家長交流活動”“醫(yī)護知識講座”“家長間經驗交流”“心理咨詢或信息咨詢服務”等方式介入治療,盡最大可能滿足兒童福利機構腦癱兒童康復需求。如今,兒童福利機構服務質量方面提出較高要求,并且社會工作介入方向精細劃分,社工為兒童福利機構腦癱兒童提供專業(yè)支持,讓腦癱兒童享受專業(yè)服務,使其保持良好心態(tài)、堅定信念?;诖耍治霎斍皟和@麢C構社會工作介入路徑,促進腦癱兒童治療活動順利開展。
腦癱疾病多發(fā)生在新生兒出生前后一個月內,由個別原因或綜合原因所致腦損傷,最終患兒姿勢異常,且肢體運動不完全受神經支配[1]。對比于以往,腦癱治療成效顯見,因為治療方案精細化、規(guī)范化,再加上治療設備、技術有效更新,通過專業(yè)治療而提高康復率,讓患兒生活正?;?、社會化。但從和諧社會構建、醫(yī)療改革深化等角度來看,如今腦癱兒童治療現狀仍不容樂觀。迄今為止,我國腦癱患兒數量尚未確定,意味著腦癱兒童群體在社會中的關注度要進一步提高[2]。
兒童福利機構腦癱兒童在收養(yǎng)的兒童中占有較大比例。目前,兒童福利機構主要從康復技能訓練、引導式教育、矯形器具選用、康復護理等方面開展腦癱兒童的撫育工作[3]。其中,引導式教育分別通過臥位習作訓練、位置轉移訓練、坐位平衡訓練、手工課、認知課、課中游戲等,逐步幫助腦癱兒童實現“臥床的能坐起來,坐著的能站起來”的目標。
兒童福利機構對社會工作介入腦癱兒童康復進行了探索實踐,通過個案管理、小組工作、康復訓練培訓、整合資源、培育志愿者隊伍等方式,促進機構各專業(yè)服務間的銜接和協(xié)調,為腦癱兒童提供專業(yè)化、多元化的服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如:廣州市社會福利院針對45 例腦癱兒童進行個案管理,社工在語言開導、行為糾正、智力開發(fā)、生活幫助等方面給與他們引導和支持,動態(tài)跟進每位腦癱兒童的康復情況,同時,在了解不同腦癱兒童特征及治療需求的前提下,針對性制定康復方案,記錄腦癱兒童在康復過程中的表現,在45 例腦癱兒童個案管理中取得突破式進步。
1.3.1 心理支持不足 腦癱兒童心理壓力較大,心靈敏感且脆弱,但醫(yī)護在心理支持方面的工作有限,一旦患兒心理健康得不到保證,肢體康復效果將難以達到預期要求[5]。長此以往,患兒性格呈現抑郁、自卑等特點,情緒暴躁不安,不能積極配合康復治療??梢姡純鹤孕判膹娀ぷ魇株P鍵,一旦內心失去希望之光,康復治療環(huán)節(jié)將會遇到重重阻力,對患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將產生負面影響,腦癱康復率也隨之降低。
1.3.2 社會適應性訓練不足 兒童福利機構在為腦癱兒童提供康復服務時,往往比較注重患兒在肢體、智力、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康復訓練,而忽略了對患兒進行社會適應性訓練。腦癱兒童由于自身身體存在功能障礙,活動范圍受限,因而相對缺乏社會活動,容易對陌生場所、陌生人產生恐懼,甚至抗拒與他人交往,對社會活動產生消極情緒,從而導致康復后融入社會的能力較低,難以適應日后的工作和社會環(huán)境,不利于患兒的社會化[6]。
社會工作即專業(yè)人士在正確觀念引導下,利用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方法救助弱勢群體的系列化活動[7]。社工以個案、小組工作等方式介入治療,在認知、語言、行為糾正、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鍛煉、智力啟蒙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盡最大可能滿足患兒治療需求。
一方面,社工起到紐帶作用。紐帶雙方分別為治療需求方和社會支持方,兒童福利機構社工為雙方搭建溝通橋梁,盡可能保持供需狀態(tài)的平衡性。這有利于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全面滿足腦癱兒童多樣化需求。同時,能讓福利機構在充足的資源支持下發(fā)揮援助效用。另一方面,兒童社會工作專業(yè)性較強。社工遵循一致性、正確性價值觀,在腦癱兒童治療中滲透人本理念,并強化工作責任感,將腦癱兒童利益最大化。如今,兒童社會工作向科學化、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要求兒童福利機構社工為困難兒童提供專業(yè)支持,讓患兒享受專業(yè)服務,進而重拾康復自信[8]。
3.1.1 心理和情緒支持 兒童福利機構社工面向腦癱兒童進行專業(yè)化、技巧式管理,以此緩解患兒不適感;參與腦癱兒童術后康復示范基地建設,為康復訓練提供便利條件[9]。如:在“明天計劃”支持下,示范基地開展培訓及腦癱患兒康復工作,兒童福利機構社工在其中發(fā)揮著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的作用。社工提供的心理和情緒支持,能夠穩(wěn)定腦癱兒童的情緒,更好地幫助他們樹立康復的信心,讓他們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3.1.2 社會適應性訓練 兒童福利機構社工通過開展小組工作,組織腦癱兒童和其他兒童共同進行游戲、生活體驗、外出活動等,增加患兒與他人接觸、交往的機會,并對患兒開展針對性的社會適應性訓練,幫助他們學會與他人交往,提升他們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性。
3.1.3 資源整合 兒童福利機構充分發(fā)揮社工整合資源的能力,主張打造專業(yè)化康復訓練團隊,確??祻蜋C構正規(guī)化、持續(xù)化運營,以便為腦癱兒童提供專業(yè)化、精細化服務。從另一個角度看,康復機構有序運作,能為醫(yī)院分擔腦癱疾病治療壓力,從整體上提高康復效果。
腦癱兒童屬于特殊群體,其教育及治療工作較為棘手,兒童福利機構社工要充分尊重其差異性,通過參與系統(tǒng)化培訓來豐富自身康復治療知識儲備,掌握運動治療、語言治療技能,為福利機構腦癱兒童長期康復提供可靠支持。換言之,兒童福利機構推廣“康復+培訓”模式,打造專業(yè)化康復隊伍,推動康復工作有序進行[10]。對于社工來說,要細致觀察腦癱兒童,掌握專業(yè)知識和心理知識,同時,要適當學習康復訓練方法,為患兒提供多樣化服務。此外,社工有效鏈接醫(yī)療資源,一旦發(fā)現患兒異常表現,應及時聯系合適的醫(yī)療機構,向醫(yī)生如實反饋患兒癥狀,確保患兒盡快接受最佳治療,大大降低致殘率。
兒童福利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外動力的支持。為使腦癱兒童得到持續(xù)性、可靠性幫助,兒童福利機構要主動與高校聯系,開展志愿者合作項目,引導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兒童福利活動,為腦癱兒童提供專項服務,以此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和知識儲備,充實日常生活、豐富精神世界,向社會傳遞愛心和正能量[11]。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可面向腦癱兒童康復進行課題研究,提供科研支持。對于急需心理輔導的患兒,兒童福利機構社工自愿組建小組,向腦癱康復患兒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確?;純杭捌浼议L保持樂觀態(tài)度,對腦癱治療充滿信心,促使患兒主動配合康復訓練,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網絡信息時代悄然而至,這對社工、腦癱兒童來說無疑是良好機遇[12]。社會工作在網絡信息技術支持下及時介入,滿足患兒心理、教育、醫(yī)療等多種需求,確保腦癱治療工作全過程開展。舉例來說,兒童福利機構社工向孤殘兒童提供服務的方式發(fā)生變化,對于已配備手機或電腦的孤殘兒童,社工可通過QQ 或微信開展線上心理支持和生活引導服務。這意味著腦癱兒童足不出戶就能夠與培訓教師溝通,了解腦癱知識、討論康復訓練細節(jié),大大提高康復有效性,使治療工作有的放矢。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不再受時空限制,患兒之間也能夠利用互聯網及時溝通、分享康復治療心得,在腦癱治療道路上互相鼓舞。
綜上所述,兒童福利機構的腦癱兒童康復工作在新時代有了新的要求,要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效率,勢必要結合實際需求創(chuàng)新治療方式。社會工作介入兒童福利機構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能有效解決腦癱兒童康復問題,為日后康復治療實踐奠定基礎。有機融合社會工作與腦癱康復治療,有利于幫助腦癱兒童康復,并推動腦癱疾病康復治療工作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