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在小學第一學段,學生寫字要能夠“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形體美”。但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過分關注生字筆畫在田字格中的具體位置,卻忽略了生字本身的結構特點,缺乏具體有效的寫字技巧指導,導致學生對生字結構缺乏整體概念,書寫布局較亂。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寫字教學為例,淺析如何以古代書法家的結構理論為依據(jù),創(chuàng)編口訣,做好小學寫字教學的有效指導。
一、梳理教材,明確指導重點
語文教材作為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重要教學資源。教材對寫字部分的內(nèi)容選擇、編排方式,都對教師的寫字教學有很強的導向性。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課文后的寫字部分,不像一年級有偏旁和筆順筆畫的提示。這樣的編排,體現(xiàn)了寫字要求的螺旋上升性,表明了二年級的學生應該在掌握基本筆順筆畫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字的內(nèi)在結構和整體布局。
在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語文園地五和語文園地八的“書寫提示”板塊中,有意識地編排了12個左右結構的漢字,旨在引導學生關注這一結構類型的漢字的間架結構,通過觀察、比較,感知該類漢字“左窄右寬”“左寬右窄”“左長右短”“左短右長”“左右大致相等”幾種不同的構字特點,為學生寫好左右結構的漢字打下堅實的基礎。
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要求會寫的生字一共有250個,其中左右結構的字有144個,占總數(shù)的57.6%;上下結構的字有52個,占總數(shù)的20.8%;獨體字29個,占總數(shù)的11.6%:半包圍結構的字19個,占總數(shù)的7.6%;左中右結構、上中下結構和全包圍結構的生字共6個,占總數(shù)的2.4%。由這一組具體數(shù)據(jù)可知,該冊教材要求會寫的生字以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為主。在寫字教學時,教師可以重點引導學生關注這兩類漢字不同的結構特點,領會各自的書寫要領,以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書寫方法。
二、解讀古則,領會結構規(guī)律
我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不少書法大家在結構法、章法、筆法等方面都留下了優(yōu)秀的書法論著。清末書法家黃自元歸納總結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科學地分析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并剖析了漢字結構的組合規(guī)律,對小學階段的寫字教學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教師應加強對中國古代書法法則的解讀,深入領會法則所蘊含的結構規(guī)律,讓自己在寫字教學過程中做到心中有則、導之有法。如從語文園地一、語文園地五和語文園地八的“書寫提示”板塊中,就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法則依據(jù)(見下表)。
三、創(chuàng)編口訣,優(yōu)化寫字教學
在寫字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雖然書法家的書寫法則有很強的指導性,但如果在教學時直接出示法則原句,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這樣寫字教學就會變得被動而低效。在教學時,教師如能對書寫法則進行解讀,將書法家的原句轉(zhuǎn)化為學生能理解、接受的語言,就可以引導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掌握書寫要點。
如在《霧在哪里》一課中,“岸”和“屋”是兩個相似度比較高的生字。在教學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這兩個生字的共同點。然后,教師進行書寫要點的梳理,創(chuàng)編了“左撇長、要舒展,下面微微向右偏,間隔等、下橫長,端端正正字美觀”的書寫口訣?!白笃查L、要舒展”提示了“長撇舒展”的書寫要點;“下面微微向右偏”提示了“干、至”兩個部件豎中線向右偏的結構特點;“間隔等、下橫長”滲透著“橫畫等距”的書寫法則。最后,學生自念或齊念書寫口訣,體悟書寫要領,進行生字練寫。又如,在教學“氵”時,根據(jù)《間架結構九十二法》中的“三點法,以下點提鋒與上點駐筆相應”這一書寫法則,創(chuàng)編口訣“一點向里收,二點微左偏,三筆斜提尾朝點,三筆呼應成弧線”。再如,在教學木字旁時,根據(jù)《間架結構九十二法》中的“橫短豎長”這一書寫法則,創(chuàng)編口訣“橫畫變短輕上揚,豎畫挺拔稍右偏。左撇舒展短于豎,變捺為點撇下方”。這樣,可以讓學生形象而直觀地掌握書寫方法,讓寫字教學更有效。
四、拓展延伸,形成系統(tǒng)概念
學生在生字練寫過程中,如果能巧妙地進行正向遷移,將已經(jīng)學習的書寫法則合理地運用到其他漢字的書寫當中,就可以減輕記憶負擔,大大提高寫字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字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地掌握同一類結構特點的生字的書寫要領,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字群概念。
如在《我是什么》一課中,“海”和“洋”都是帶有“氵”、左右結構的生字。在教學時,可通過觀察字形、思考要領、創(chuàng)編口訣、練寫展評等方式,側(cè)重指導“氵”的寫法。在學生基本掌握書寫要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你們還認識哪些帶有“氵”的生字?試著寫一寫。在自主練寫的過程中,學生就鞏固了“氵”的書寫,形成了系統(tǒng)的書寫概念。又如,在《樹之歌》一文中有8個帶有木字旁、左右結構的生字,在學生熟練掌握“木”字作為偏旁的寫法后,也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木”除了放在字的左邊做木字旁以外,還可以放在字的什么位置?放在不同位置的“木”又該注意哪些書寫要領呢?學生通過對比“杏、李、呆、采、休、林”等字的書寫,就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木”作為不同構字部件的字形差異,從而對“木”字系列的生字有更全面的了解。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寫字教學中,過分依賴田字格來分解具體筆畫在田字格中的定位,將會削弱學生對漢字整體結構的關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漢字的結構特點,把漢字書寫得更加美觀,教師可以根據(jù)古代書法家的書寫法則進行書寫口訣的創(chuàng)編,并應用到寫字教學中。同時,引導學生在觀察字形、思考要領、創(chuàng)編口訣、練寫展評、拓展延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寫字的學習過程中,寫好字,感受漢字的形體之美。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內(nèi)厝中心小學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