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麗
[摘要]目的 探究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對患者心理影響和護理效果。方法 選擇精神病患者64例(2019.01-2020.12),入選患者均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且出現(xiàn)副作用,隨機分成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2例。前者行常規(guī)護理,后者行針對性護理,對比、分析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研究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SAS、SDS評分)低于參照組,生活質量評分(GQOLI-74評分)、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 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會影響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實施針對性護理,能夠明顯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升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值得推薦使用。
[關鍵詞]:抗精神病藥;副作用;心理影響;護理效果
分類號:R749.16
精神病患者系指存心理障礙的患者,這些患者思想、行為、對事物理解等與常人不同,多數(shù)患者易出現(xiàn)焦慮、悲觀等情緒,重者出現(xiàn)他傷、自殘、自殺[1]。目前,隨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加,精神病患病率呈現(xiàn)遞增趨勢,頗受臨床專家、學者重視。王淑丹表示[2],抗精神病藥物促患者康復的同時,還易有副作用,可影響患者心理健康,喪失藥物治療的耐性與信心。因此,實施人性化、針對性護理措施,糾正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力求提升治療效果?;诖?,本文現(xiàn)取64例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出現(xiàn)副作用患者,了解藥物副作用對患者心理影響,并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旨在為臨床提供更豐富的參考依據(jù)。
一、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共納入64例精神病患者,均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出現(xiàn)副作用,且無藥物過敏、依從性差、嚴重臟器腫瘤或功能性障礙。將64例患者,隨機分成參照組、研究組,各32例。參照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20-76歲,平均(47.67±2.76)歲;病程1-20年,平均(11.36±0.49)年。研究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20-78歲,平均(48.12±2.49)歲;病程1-21年,平均(11.39±0.52)年。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家屬代簽知情書。兩組臨床資料,組間對比(P>0.05)。
2、方法
(1)治療方法
入選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即:根據(jù)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予以氯丙嗪(常州康普,H32022161)、棕櫚哌泊塞嗪(天津藥物研究院,H10930080)、奮乃靜(天津力生,H12020223)等藥物,藥物劑量及服用方式等內(nèi)容均聽從醫(yī)囑建議。
(2)護理方法
參照組-常規(guī)護理:指導用藥方法并監(jiān)督患者用藥,提供良好睡眠環(huán)境,囑咐合理飲食和運動,了解用藥后不良反應,必要時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研究組-針對性護理:①加強健康教育:患者清醒時,與患者溝通、交流,分享治療心得與體會。同時,針對藥物使用方法、適應證、副作用、禁忌癥等內(nèi)容,利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介紹給患者,并告知副作用解決措施,以患者舒緩身心壓力,穩(wěn)定情緒,提高治療配合度。②用藥前護理:根據(jù)患者身體、病情差異,開展綜合用藥考量,以最大限度發(fā)揮藥效,減輕副作用。除此之外,由于老年患者較為特殊,宜重視用藥安全管理,以便及時處理異常情況,保證身心安全。③用藥后護理:患者用藥后,宜增加監(jiān)護力度,提升藥效的同時,降低毒副作用,以免干擾治療效果。病情影響下,患者的依從性較低、依賴程度較高。因此,護士可利用語言、動作等方式,鼓勵患者多參與活動,并保護其自尊心,不斷提升自身對外界的適應能力。除此之外,護士應與家屬溝通,叮囑多陪伴、關心患者,提升患者康復信心。
2、觀察指標
心理狀態(tài):用SAS(焦慮)、SDS(抑郁)量表評定,分數(shù)高,焦慮、抑郁情緒嚴重。
生活質量:用GQOLI-74(生活質量)量表評定,分數(shù)高,生活質量高。
護理滿意度:用醫(y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定,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79分)、不滿意(0-59分)。護理滿意度為前兩項和。
3、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5.0,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等定量資料(±s)t檢驗,護理滿意度等定性資料(%)2檢驗;P<0.05,表明數(shù)據(jù)有差異。
二、結果
1、心理狀態(tài)對比
護理前,組間對比(P>0.05);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參照組(P<0.05),見表1。
2、生活質量對比
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參照組(P<0.05),見表2。
3、護理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參照組(2=4.010,P=0.045),見表3。
三、討論
精神疾病亦稱為“精神病”,系指在社會環(huán)境、各種生物學、各種心理學因素影響,大腦活動紊亂,導致患者精神活動(認知、情感、行為等)差異性變化[3]。此類患者的特征性表現(xiàn)主要是心理、行為障礙,若患者未接受有效治療和行為控制,導致上述癥狀持續(xù)存在,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病情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傷人、傷己行為[4]。
臨床中,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一項重要治療方式,但氯丙嗪、奮乃靜等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較多,危害心血管系統(tǒng)健康,長期使用易出現(xiàn)藥物性心肌炎,甚至心臟驟停。研究表明[5],關于抗精神病藥物的藥效、禁忌癥、副作用等內(nèi)容,多數(shù)患者缺少足夠了解。因此,副作用一旦出現(xiàn),患者易伴有程度不同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甚至出現(xiàn)抵抗、拒絕服藥現(xiàn)象,這無疑會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因此,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同時,需輔以針對性護理,以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升生活質量[6]。所以護士必須與患者建立友好關系,多溝通交流,詳細解答患者藥物用量、禁忌癥等。同時需詳細介紹藥物副作用的原因、表現(xiàn)及處理方式,以便減輕患者猜忌、焦慮等情緒。并且同患者交流期間,應注意態(tài)度和預期,時刻保持微笑、語氣端莊大方,嚴禁憤怒情緒,必要時給出相關證據(jù),以提升講解說服力。予以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時,應先對患者個體差異及病情進行綜合性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予以針對性用藥,運用一些的護理方式,穩(wěn)定患者情緒,叮囑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并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用藥后有無副作用,以保證最大限度發(fā)揮藥效,減輕患者痛苦。本文針對接受精神病藥物出現(xiàn)副作用患者,分別予以常規(guī)護理、針對性護理護理,得出: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分低、生活質量評分高、護理滿意度高。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用于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患者具時效性,能夠明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升生活質量,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田春梅.觀察抗抑郁劑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療效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20,15(15):192-193.
[2]王淑丹.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對患者的心理影響及護理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20,27(10):133.
[3]畢敏.心理護理干預對帕羅西汀治療產(chǎn)后抑郁癥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9,13(18):73-74.
[4]周樺.老年抑郁癥患者心理疏導與精神護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3):144-146.
[5]范麗.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對其精神狀態(tài)及臨床療效的影響[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8,16(12):244-245.
[6]李淼.抗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心理影響及護理方式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8,13(03):195-196.
258850051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