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睿哲 陳雨 劉錦輝 劉文涵
[摘 要] 信息時代下突發(fā)公共事件會比之前任何一個時期更能迅速擴散和傳播。近年來社會對高校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發(fā)生在校園內的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演變成網絡上的輿情,對高校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對于維護校園穩(wěn)定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該文通過對以往高校輿情的各項數據分析,結合調查研究,針對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的預警與應急處理機制,從參與主體角度來探究輿情疏導體系,力求通過建立有序的處理機制服務于學校和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關鍵詞] 高校;網絡輿情;主體;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01-0054-04? ? [收稿日期] 2020-10-27
一、高校網絡輿情概述
(一)高校網絡輿情內涵及其影響
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民眾通過網絡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產生相應的具有影響力和傾向力的言論和觀點[1]。高校網絡輿情主要是指以微博、貼吧、百度新聞等社交媒體為載體,作為輿論參與主體的大學生對于個人切身利益或者高校相關的輿情發(fā)表自己的評論,并通過評論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高校網絡輿情也可能因為線下的實體處置不當轉變?yōu)橐环N現實沖突,輿論的回應不當極易造成次生輿情,而次生輿情會更加激起網民的負面情緒,讓輿論形勢變得反復且不可控制。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載體
高校網絡輿情的載體形式多樣,有論壇、微博、百度新聞、貼吧等多種載體,微博是近幾年高校網絡輿情發(fā)生的主要集中地,它以開放式的信息分享、傳播為主,是廣播式的社交平臺[2]。作為高校網絡輿情參與主體之一的在校學生會選擇影響力巨大且開放的平臺直接表達訴求,一方面保留信息的真實度,讓訴求表達得以完整、無差異化轉達,另一方面微博上某些自媒體和新媒體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可以幫助信息的快速傳播。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參與主體
高校網絡輿情的參與主體相比于其他網絡輿情的參與主體較為單一,但目前有著多元化的變化趨勢,參與主體分為:在校大學生、高校教師、校內工作人員、社會人員、媒體和自媒體。高校網絡輿情從產生、發(fā)酵、高潮、平息都需要各方主體的相互作用,以此完成高校網絡輿情的演變。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基本類型及演變過程
第一,以涉事主體劃分的高校網絡輿情的類型。一是表達訴求類。這種類型的網絡輿情意在表達對個體切身利益相關的訴求并希望得到校方的重視,如果學生群體的訴求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未能得到滿足,將會大大提升此類輿情發(fā)生的可能性。訴求類網絡輿情會得到大部分具有相同遭遇群體的情緒認同,因此影響力大,高校網絡輿情大多屬于這一類型。
二是曝光犯罪類。這種類型的網絡輿情意在曝光發(fā)生在高校內部或與高校相關的犯罪事件,曝光的初衷多是當事人或相關人員對于犯罪問題的處理結果不滿意或者意在對犯罪對象施壓,曝光案件多觸及公眾的道德底線,因此會產生較大的關注度。
三是言論失當類。高校學生作為新時代具有遠大理想和高尚品德的社會儲備人才,在公眾場合的言論需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言論失當會讓人們質疑高校的辦學水準和育人質量,會對高校的聲譽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四是網絡批判類。高校學生會對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象進行批駁性評論,此類評論容易得到主流的認同,因此會得到廣大主體的共鳴并大范圍地傳播,這類批駁性評論大多穿插在具有一定爭議的話題中。
第二,從參與主體的角度分析高校網絡輿情的演變過程。一是輿情萌芽階段。高校輿情的誘發(fā)因素多為發(fā)生在高校內部或與高校相關的事件,如果在校園內部發(fā)生了某個突發(fā)性的事件,事件的產生會給事件的主體造成生活或學業(yè)上的影響,使主體產生心理變化,若高校未能及時發(fā)現事件的產生,或未能準確研判事件主體的心理變化,沒有提出緩解事件的解決方法,會刺激事件主體做出相應反應,當主體的反應被個人或群體通過媒介上傳到網絡以后,可能會使信息迅速傳播,從而引起群體性共鳴,群體中的部分個體會通過多種渠道分別傳播具有群體性認同的見解,使事件的傳播速度出現指數型增長,導致網絡輿情的產生。
二是輿情發(fā)酵階段。當事件的相關言論形成一定規(guī)模后,會引起一些自媒體或網絡上有影響力的個體的關注并對事件進行撰寫報道,自媒體或新媒體通過其輿論的影響力及自身的關注度,將事件通過各種媒介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會給此次輿情事件帶來更多的關注量,經過媒體報道之后,輿情事件不再只局限于高校內部,而是擴展到社會范圍,輿情事件的關注者也從校園內部擴展到社會上對該事件感興趣的群體,甚至是某些即使對高校類事件不感興趣但被動接受新聞推薦的受眾群體,這樣的傳播給社會各界帶來了更大的刺激,高校通常會在此階段對網絡輿情進行公開說明,解釋事件原因,公布處理辦法以及表明校方的態(tài)度和立場。
三是輿情頂峰階段。發(fā)生網絡輿情的高校針對輿情事件在網絡中做出回應后,會給輿情帶來一波新的熱度,涉事主體的回應會引發(fā)更多討論并且更能影響網民情緒[3],參與討論的群體會對高校的回應做出評價與分析,還有個別群體會通過評論宣泄自己的情緒和不滿,給輿情帶來消極的影響,此時參與輿情討論轉發(fā)的人數和關注熱度通常達到輿情的峰值,隨著事件的善后處理,輿情熱度會逐漸降低或者會因回應處理不當導致發(fā)生次生輿情。
四是輿情消退或反復階段。網絡輿情持續(xù)的時間通常不會太長,在高校通過其官方途徑發(fā)布回應后,如果涉事主體和參與輿情討論的網民對于回應的結果表示認可,輿情的熱度會迅速降低,輿情逐漸消退并結束。如果涉事主體回應不當,解決方法敷衍了事,態(tài)度模糊,這會更加激起網民的不滿情緒,輿情的熱度不降反增,從而產生次生輿情,造成輿情的反復不散,高校的后續(xù)回應處理會更加困難。
(二)參與輿情演變的主體特征
第一,參與主體的言論網絡影響力大。高校學生能夠清晰并且有條理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會逐漸培養(yǎng)主動思考的習慣,容易形成獨立的思維邏輯并發(fā)表言論,這樣的言論更容易得到社會的關注,這是煽動輿情的一個重要因素;與此同時,高校學生自身因為生活和學習的壓力可能會帶有一定的焦慮感,易怒,易沖動,部分高校學生的言論帶有極大的個人色彩,并且高校學生的言論情緒具有很強的彌散性,對周圍學生的情緒和觀點影響大,這就順應了沉默的螺旋理論[4],在統一情緒的煽動下,觀點會大范圍擴散。
第二,參與主體具有盲從性。參與主體中會出現具有盲從性的傾向,從眾效應會聚集幾個主流言論并且肆意擴散,由于事實的真相調查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事件的敘述因為當事人的所處角度不同難免帶有主觀色彩,也容易煽動他人情緒,這都讓輿論的傳播具有盲從性。網絡輿情參與主體大多與事件本身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因此沒有明確的參與目的和動機,大多數參與主體是基于群體壓力的影響跟帖或評論[5]。
第三,參與主體的觀點接受能力強。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在話題參與上具有多元性,觀點分散但表達的思想方向卻會隨著輿情的演變而逐漸趨同,這是各種觀點在碰撞之后相互包容的結果。參與主體都有接受素質教育的經歷,并且受教育環(huán)境影響程度大體相似,因此培養(yǎng)出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向的價值取向,對于同向的價值趨向有極高的認可感,同時高校學生也會用思辨的眼光看待問題,對于有意義的新理論會思考、接受,對于不合邏輯、毫無價值的觀點也會勇于批駁,在各種觀點的沖突與碰撞中會不斷進行融合和接納。
第四,參與主體會通過網絡輿情釋放情緒壓力。當個體處于群體之中時,群體對個體的積極或消極行為會產生增強作用。在群體中,如果人們看到別人和自己做同樣行為時,會對自己做出的沖動性的舉動產生一種自我強化的愉悅感[6]。高校學生會樂于參與某種群體活動來獲得他人的認同感,而了解和參與熱點網絡輿情是一種迅速且便捷的方式,并且當部分高校學生因為學業(yè)、生活等原因而變得苦悶、沮喪時,參與到網絡輿情的評論中是一種間接性的釋放壓力的方式,也有高校學生借此來消解心中的苦悶,釋放情緒壓力。
(三)參與主體影響下的輿情現狀
第一,由于多方主體的介入輿情會呈現復雜性。除了以高校學生為涉事主體的高校網絡輿情,其他多方主體都會介入高校網絡輿情的發(fā)酵之中,其中除了高校的教師和管理者,還有社會各界人士、自媒體和各大新媒體的關注,高校的輿情發(fā)展會變成媒體的營銷過程,也會變成各大網絡力量的博弈。為了擴大報道的影響力,個別媒體會出現誤導性標題、斷章取義、報道失實等問題,高校網絡輿情的發(fā)生是在社會經濟、政治、宗教、道德等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對當代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有一定的影射作用??偠灾?,輿情的復雜性導致處理輿情時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以點帶面,見微知著。
第二,參與主體可能會讓網絡輿情演變?yōu)楝F實沖突。高校網絡輿情的參與者大多為青年,并且很大一部分都是高校在校生,尚未正式步入社會,心智處于尚未成熟的階段,且富余時間與精力能夠讓他們持續(xù)關注輿情,如果網絡輿情發(fā)展較為激烈,則容易引發(fā)網絡暴力,引起高校群體性事件,將網絡暴力轉變?yōu)楝F實的沖突,這也加大了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風險性,伴隨輿情的蔓延,這類現實沖突可能會帶來顯性的危險。
三、從高校主體的角度探究高校輿情的預警處理機制
(一)重視學生群體的意見和建議,做好輿情的監(jiān)察
高校的職能部門在對學生的意見征集工作中不應采取“上級到下級”層層遞減的模式,而應該由相關負責人直接對學生意見進行征集,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的干擾。以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意見,不應用冷淡處理、恐嚇、威脅、警告等手段處理學生上報的問題,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重視學生反映的問題。高校應成立相關部門負責常態(tài)化網絡輿情監(jiān)察,及時關注網絡上的輿論,并且正面引導和回應[7],對于網絡上出現的敏感熱點話題應及時察覺并討論研究可能在校內引起的網絡輿情,提前推演輿情的演變過程并做出相應的應急預案。
(二)重視教師的風評及師德師風
高校應重視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應當建立教師的風評體系,定期組織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師德師風、學術水平、職業(yè)道德進行評價打分,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體系,對評分較低的教師進行督促,采取約談的形式,了解該教師的具體情況,看其是否存在違反師德師風及職業(yè)道德的行為,并對其進行監(jiān)督引導,對于違反職業(yè)道德及師德師風的行為要做到客觀、公平公正地處理。高校在日常的工作中應重視對教師隊伍的思想建設,通過組織相關培訓,加強教師對師德師風的意識,培養(yǎng)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業(yè)務水平。
(三)相關負責人正面有效回應輿情,防止次生輿情的發(fā)生
高校網絡輿情在頂峰至后期階段極易發(fā)生次生輿情,且次生輿情最容易帶動公眾的負面情緒,持續(xù)時間短但爆發(fā)力強,影響巨大。這需要高校相關負責單位研究學習應對和引導高校輿情的理論知識,做出將輿情的影響降到最小的準確判斷。由于關注高校輿情的其他主體接受能力較強,且有自己的判斷力,因此能對相關回應是否準確有效做出相應的判斷,有效回應正是高校對網絡輿情有效處理的重要手段。
(四)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導學生正確并且合理地發(fā)泄情緒
由于在網絡上發(fā)布消息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姓名,部分學生在網絡上發(fā)泄情緒時顧忌較少,在尊重言論自由的前提下應當引導學生依法依規(guī)正確上網,讓學生了解網絡暴力的危害,積極抵制網絡暴力,讓學生學會理性看待問題、正確分析問題、準確表達訴求。在日常教育中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建設,通過第二課堂、校內活動、選修課等形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減少負能量的積累。
(五)利用輿情參與的各方主體建立系統的輿論疏導模式
高校相關部門應及時針對輿情做出調查研究并且需要部門對高校輿情發(fā)展有合理的把控,具有領導性的學生個體及時發(fā)布正確的言論引領輿論導向,通過學校各個社團、組織等迅速發(fā)表正確言論進行回應或澄清,在媒體傳播過程中出現對信息的認知有誤時,需要及時聯系并且督促修改,重視開通學生與上級溝通的便捷渠道,通過留言、電話等各種渠道表達學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能夠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一定的選擇權,線上線下聯動,大范圍、多主體、高效率地應對輿情發(fā)展。
四、總結
各主體與高校輿情演變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高校輿情會給主體的心理健康、價值取向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主體的情緒反應同時也會影響輿情的走向,主體與高校網絡輿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要正視高校網絡輿情帶來的影響,及時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且對參與主體進行心理疏導,讓學生有更加正確的認知,同時應建立和完善高校網絡輿情處理機制,在網絡輿情發(fā)生時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對策,鼓勵權威且影響力大的媒體做出正確的言論引導,不用簡單、粗暴的手段壓制言論,積極正確地認識高校網絡輿情,科學有效地處理高校網絡輿情,牢牢抓住輿論的主動權,維護校園的和諧穩(wěn)定,營造風清氣正、健康積極的校園精神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肖燕妮.網絡輿情引導——宣傳思想工作的新課題[D].南京師范大學,2012.
[2]王雅潔.從用戶體驗角度探索垂直社交網絡的傳播機制——以微博、微信為例[J].美術大觀,2016(07):161.
[3]廖瑞丹.基于隨機共振模型的網絡輿情共振現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7.
[4]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董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85.
[5]李紅玲.高校網絡輿情主體及其心理成因分析[J].青年與社會,2013(08):163-164.
[6]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張智勇,樂國安,侯玉波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7]何健.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特征與管理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