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原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各不相同,教育風格也各有千秋,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都崇尚“愛的教育”。因為,愛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靈魂,愛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然而,把“愛的教育”落實到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去,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不僅需要教師擁有“愛學生”的情懷,還要把“愛的教育”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體現(xiàn)在日常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在此分享一下如何將“愛的教育”落實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
一、“愛的教育”,效果神奇
首先,教師必須明白,“愛的教育”是師生雙方交流必不可少的過程,不要以為只有教師愛孩子,其實孩子也是愛老師的。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教師應該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那份純真的愛。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愛”能夠抵達彼此的心田,將產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去年抗擊疫情期間,南方沿海城市的教師戴著口罩上課,常常捂出一臉的汗。有一天,剛下課,我在收拾講臺時,悄悄把口罩拉松了些,想透透氣。講臺前的一個學生馬上很認真地看著我說:“徐老師,我發(fā)現(xiàn)你不會戴口罩呢,要把鼻子這里捏緊喲。”看著孩子關切的眼神,我乖乖地把口罩捏緊了。多么純真的孩子,不動聲色地免去了我的尷尬,令我十分感動。望著他們純凈的臉龐,我有什么理由不去愛這些可愛的孩子呢?
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同學之間互相友愛。我們的教育沐浴在愛中,遇到的種種障礙就很容易化解。
二、如何用“愛的教育”滋潤后進生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個成績優(yōu)秀、表現(xiàn)出色的學生,獲得的贊揚和鼓勵自然就會多。但是,校園里還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因為成績落后、經常犯錯,時不時受到老師批評,還會被同學歧視,被家長斥責。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通過“愛的教育”滋潤他們、鼓勵他們進步呢?
1.全面觀察,客觀評價
學習成績不應該成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我們不能以優(yōu)生、差生來給學生歸類分等,更不應該貼“標簽”。學生之間也不能使用帶有歧視性、含貶義的稱呼,要避免校園語言暴力給學生造成傷害。對于學習成績暫時落后、日常表現(xiàn)欠佳的學生,我們對他們的稱呼,已經從原來的“差生”改成“學困生”“后進生”,現(xiàn)在又稱他們?yōu)椤皾摿ι薄?/p>
從稱呼的改變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觀念在發(fā)生變化,我們正在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這些暫時落后的學生,對他們的成長充滿期許、寄予厚望,這是文明和進步的表現(xiàn)。教師如果能夠深入、全面地觀察每一個孩子,而不只是盯著他的課堂表現(xiàn)和學習成績,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潛力生也有一個個閃光點:擅長歌舞、有體育特長、愛勞動、親近老師、對人有禮貌……只有真正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教師才會發(fā)自內心地賞識和接納他們,才會滿懷熱情地幫助他們進步。
曾記得,學校有個全校聞名的“打架大王”小馬,經常擾亂課堂秩序,被學校德育處的老師多次找去談話。我之前并不熟悉他,因為不在我的班級里。有一次考試,我到他們班監(jiān)考,就特別留意他。整個考試過程中,他表現(xiàn)不錯,很規(guī)矩地完成了考試。
考試結束時,我馬上夸獎了這個班級的同學遵守考場紀律,還刻意表揚了小馬所在的小組。當我問誰愿意留下來打掃衛(wèi)生時,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小馬,問他是否愿意留下來清掃教室。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和我一起很快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倔強、頑劣的背后,或許也有柔軟、脆弱的一面,內心深處是非??释粍e人肯定、欣賞的。這就是我們引導他、教育他的突破口。
2.合作學習,互助關愛
兒童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比較感性,可以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喜歡某個學科,也可以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而討厭某個學科。大部分潛力生學習基礎差、學習習慣不好,內心比較自卑。
針對潛力生的這一特點,教師應該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教師應該格外關愛和尊重他們,對他們少批評、多鼓勵,和他們交朋友。對學生而言,只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師只有與學生形成良好互動關系,學生才會自覺地配合教師的教學與指引,從而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迎頭趕上。
其次,除了師生之間要形成良好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也非常重要。在學校里,那些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往往被稱為“學霸”,是同學們羨慕的對象。而那些“后進”的同學,往往被瞧不起,甚至被稱為“學渣”。在這種環(huán)境下,這些孩子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為了打破這種不和諧的氛圍,必須讓優(yōu)秀生和潛力生“結合”起來,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互助友愛。為此,教師可以把成績優(yōu)秀和落后的學生組合搭配,鼓勵他們互助學習,使?jié)摿ι辉儆坞x于學習的邊緣地帶,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實現(xiàn)共同進步。
3.挖掘潛力,善用激勵
一些暫時落后的學生,不僅成績差、不守紀律,往往學習習慣也不好。因此,他們平時得到的批評和指責就比較多,極易產生自卑和戒備心理,久而久之就容易厭學,甚至發(fā)展為自暴自棄。而過度的自卑和敏感,又使他們容易和別人發(fā)生沖突。要想改變他們落后的狀態(tài),教師就要努力找到他們積極向上的一面,不失時機地去激勵他們。
我教過一個六年級的學生小睿,他學習習慣不好,上課不專心聽講,作業(yè)也經常完不成。有一次,我留的課后作業(yè)是尋找或制作生活中的圓柱體和圓錐體,沒想到小睿一反常態(tài),竟然很快完成了作業(yè)。他用蘿卜做的圓柱和圓錐居然很標準,削得非常光滑,能看出他下了很大功夫。難得他如此積極,我抓住這個機會,把他做的圓柱和圓錐向全班展示,并稱贊他是“幾何高手”。
我的熱情表揚,引起了同學們對小睿的關注,都向他投來贊許的目光。接下來,學習“面的旋轉”,我又布置了手工作業(yè),小睿依然完成得非常完美。自然而然地,他又得到了我的表揚,同學們都對他刮目相看了。此后,小睿上課也不怎么開小差了,開始積極發(fā)言了,還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交流,進步特別明顯。盡管他還有些靦腆,但在課間會主動拿手工作品給我看,希望不斷得到我的表揚,也希望不斷在班級展示自己的作品。為了充分發(fā)掘小睿的學習潛力,樹立他的信心,我還有意識地安排了一道課后拓展題:圓臺的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圖形?同學們都猜測是梯形時,只有他一人很自信地說不是梯形,并說他在家里動手操作過。結果的確不是梯形。
小睿這一段時間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學習熱情?因為手工操作是他的最愛,遠比書面的作業(yè)更有吸引力。他平時上課開小差時,就喜歡在抽屜里玩手工,而幾何課的手工作業(yè)恰好是他的興趣所在。老師表揚他,同學們賞識他,成了他積極上進、努力鉆研的動力。
其實,調皮的學生大多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強,不喜歡書面作業(yè)的他們可能會比較喜歡手工作業(yè),我們可以在這個方面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找到挖掘潛力的方向。一般潛力生的轉化,老師都偏重于知識的輔導和學習習慣的糾正,然而這類孩子往往很懶散、很被動,不愿參加課后輔導,甚至偷偷溜走。我抓住小睿喜愛手工制作這個特點,以他感興趣的動手操作為切入點,給予他表現(xiàn)的機會,然后再順勢鼓勵,讓他在班集體中獲得榮耀感和自信心,激發(fā)了他對學習的興趣。
臨近小學畢業(yè),小睿問我:“徐老師,我們上中學后,您是不是也會跟著升到初中???”看著他期盼的眼神,我問:“你是不是想讓徐老師在初中還教你?”他認真地點點頭。一霎時,我心頭一暖,生出莫名的感動!
我們愛著學生,也被學生愛著。像大自然里一樣,每個孩子的“花期”不同,他們的成長都是自然和獨特的,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去默默耕耘,用愛心去澆灌與培育,然后,靜待花開……
(責 編 慧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