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彩霞
摘要: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和教學主體置于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興趣,讓小學生在他們熟悉和親近的生活環(huán)境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參與學習,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上確保思想素質和品德修養(yǎng)真正得到提升。從大的教育背景來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只有充分結合生活化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本身的積極意義,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素質提升。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優(yōu)化教學效果
前言
很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忽視了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導致了教學長期存在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率不高等問題。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保證教學內容具有生活化的意義,不能脫離生活實踐空講理論,而要將道德法治知識與我們生活中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道德法治教育的有效性。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jīng)驗來談談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提問:為什么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生活化教學?
首先,它對促進對周圍事物的直覺感受的形成和促使小學生加深相關的法律知識和道德理論有重要意義;它通過融合教材內容,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帶入課堂教學,培養(yǎng)小學生對事物的直覺感受,從而引領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和法學思想理論。
其次,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小學生需要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準則,提高他們對知識的認同感,以此充分調動自主性,使他們能夠形成正確的是非榮辱觀,并能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地運用道德和法律知識來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這有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二、解決: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措施
2.1活用生活情景化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指導,同時有效整合情境,以德、法為先,通過課堂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延伸到現(xiàn)實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學習的理論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對新知識的有效探索,有利于學生充分吸收理論知識,提高對道德和法治知識的理解,為身心健康發(fā)展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學習“慧眼看交通”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PPT和視頻為小學生創(chuàng)造道路上的安全隱患情景,讓他們討論該情景下有哪些安全隱患,并讓他們利用現(xiàn)有的知識來規(guī)避安全隱患。設置這個模塊的目的是讓學生從生命安全的角度,了解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增強自護能力與自護意識,引導學生牢記交通安全無小事,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沒有安全意識,不僅傷害自己,還會給家人和社會帶來危害,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是對自己的生命健康負責,也是對家人和社會負責,告訴學生要珍愛生命,身體不可再生,生命不可重來,一定要把安全記心上。
此外,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還可以在正式授課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課代表不在場或者取消課前起立問好環(huán)節(jié)的情境,以此來看學生們是否能及時將注意力投入課堂學習,這時,教師可以順勢引出課堂的教學紀律,即:鈴聲響即上課,不可交頭接耳,左顧右盼,應該立馬投入學習狀態(tài),一切違背以上行為的做法都是不遵守課堂紀律,應該受到懲罰。通過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生活化環(huán)境,讓學生在其中明白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不能做,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紀律意識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其體驗感和參與感。
2.2聯(lián)系課堂和生活
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在課程實踐中深化教學要點,加強道德法治課程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讓小學生真正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當今生活“垃圾分類”的標準引發(fā)了熱議,如果分類錯誤,就會受到懲罰,因此,有必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積極討論分析,明確落實垃圾分類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還有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認知意識和引導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意識有很大的作用。通過課堂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解讀生活案例,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同時滲透生活化觀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道德與法治,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構建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
在學習“百年追夢,復興中華”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學生了解先輩們的浴血奮斗才換來今日的幸福生活,過去的中國,固然是山河破碎,國弊民窮,但先輩們始終相信中國會有美好的未來,中國人民會站起來。我們只有了解歷史,才能不忘歷史,通過該章節(jié)的學習,培養(yǎng)小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fā)他們內心深處的愛國之情,同時在先輩事跡的影響下,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艱苦奮斗精神。
2.3加強具體實踐
實踐強調學生具有嚴格的社會屬性,要多給小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社會實踐、進行社會探索的活動,這對小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例如,在“我參與,我奉獻”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周末或其他節(jié)假日,組織小學生到附近的養(yǎng)老院、孤兒院、清潔站等地做志愿者。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看到這個社會不斷運轉的各種狀態(tài),讓他們在付出體力勞動的同時,都能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培養(yǎng)他們勇于承擔責任和樂于奉獻的心態(tài),激勵他們明白學習和勞作的意義,不斷完善自身發(fā)展。
又如,在“同伴與交往”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課堂中播放兩段生活中的視頻:一則視頻的內容是:小明和小童是好朋友,小明經(jīng)常幫助小童,但是小童總是以各種理由拒絕,不愿意在小明有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后面鬧掰了;另外一則視頻則講述的是:小紅和小芳也是好朋友,兩人在生活中有困難就一起解決,感情越來越好。當這兩個視頻播放結束之后,教師向學生詢問:“你和你的朋友和視頻中的哪一個案例形象比較接近呢?”老師提出這個問題會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反思在日常與朋友交往中的行為。這時,教師再順勢提出下列幾個問題:“同學們,你們在今后的社交中將打算怎么做呢?”有學生回答說:“我在以后的社交中將會樂于幫助朋友,接受別人的幫助時會說謝謝,也會在對方需要幫助時回報?!睆膶W生回答的內容中老師能夠清晰地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已經(jīng)對自己在日常社交中的不良習慣有了一定的認知,且進行了較為深刻地反思,增強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同時為學生以后進入社會的社交奠定基礎。
結語
綜合上述,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將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教學結合起來,以達到將教材知識內容與生活應用實踐有機結合,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教學目的。在未來的教學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仍要繼續(xù)活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不斷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成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常飛.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天津教育,2020(35):36-37.
[2]張莉.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東西南北(教育),2020(06).
[3]何培華.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導入策略的探究[J].讀與寫,2021,18(25):36.
[4]方宇.論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2021(32):100.
272950118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