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苒,王 紅,徐愛暉*
(1.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安徽合肥 230001;2.安徽醫(yī)科大學巢湖臨床醫(yī)學院)
《呼吸內科學》是研究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一門學科,主要探討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診斷、治療等內容。該課程教學一直采用傳統(tǒng)的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學生的學習過程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隨著醫(yī)學教育的不斷改革,目前提倡學生主動學習,而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正是適應這種需要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yī)學教學模式[1]。
PBL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習置于實際的臨床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索,以及和其他同學的共同合作來解決實際的臨床問題,從而增強解決實際問題和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教育改革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在網絡教學資源支持下的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web problem-based learning,WPBL)應運而生。WPBL教學模式是指融合了現代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論以及學習理論,依托現代的開放網絡化教學環(huán)境與共享的教學資源為背景支持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2-3]。它的核心內容是將PBL教學理念與網絡信息技術有機結合,通過構建體現PBL教學理念的網絡信息資源平臺,使師生間的教學活動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有效的互動而實現教學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WPBL教學模式在呼吸內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為進一步推廣提供實踐依據。
選擇在我院呼吸內科見習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80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人。實驗組采用WPBL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PBL教學模式。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授課教師相同,教材為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的《內科學》(第9版),選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內容進行試驗教學。對照組采用PBL教學模式進行見習教學:上課前編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例資料,提出相關思考題,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寫出自己的見解;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課堂上進行病例討論,針對授課教師提供的病例資料,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實驗組采取WPBL教學模式:(1)在課前2~3周通過微信構建網絡平臺,在平臺上發(fā)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教學案例,病例包括患者主訴、現病史和既往史等,除了文字資料,還有影像學資料、實驗室檢查資料等;病例之后是2~3個引導性問題,通知學生在數據庫中自行下載相關學習資料,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2)1周后,各組分別進行病例資料的集中討論,探討病例資料中所提出的問題,得出初步結論,每組安排一名同學記錄每個同學的發(fā)言、解答以及相關的疑問,上傳至WPBL教學平臺(3)授課教師在WPBL平臺發(fā)布第二階段學習資料,進一步給出相應的信息和問題,學生下載資料后繼續(xù)討論,并將討論后答案形成文檔上傳。(4)結合前兩個階段的討論過程和初步結論,回答第三階段提出的問題,并得出最終結論。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起引導作用,但不直接參與各階段討論。
1.3.1 教學內容效果評價 按教學大綱要求,以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知識點為考點出一份試卷,全部為選擇題,100分為滿分,進行閉卷考核。
1.3.2 對WPBL教學模式的評價 自行設計15個問題的問卷,共設置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團隊合作能力3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每個能力均設置極差、差、一般、較強、強5個評分點,對應分值分別為1分、2分、3分、4分、5分。
將理論考試成績及問卷調查結果通過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年齡、性別、在校平均成績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實驗組的理論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2: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性別、年齡及在校平均成績比較(,分)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性別、年齡及在校平均成績比較(,分)
組別 男生/女生 年齡 在校平均成績實驗組 (20) 12/8 21.2±1.1 83.4±6.8對照組(20) 13/7 20.9±1.3 84.6±7.4 P 0.05 0.05 0.05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理論考核成績比較(,分)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理論考核成績比較(,分)
組別 理論考核成績實驗組(20) 86.7±5.7對照組(20) 79.2±6.1 P 0.05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對WPBL和PBL教學模式的評價,共發(fā)出調查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結果:實驗組對教學模式的評價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對教學模式評價結果(,分)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對教學模式評價結果(,分)
組別 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驗組(20) 4.2±0.1 4.5±0.2 4.3±0.1對照組(20) 3.3±0.2 3.4±0.4 3.6±0.2 P 0.05 0.05 0.05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病率日益上升,呼吸內科學作為醫(yī)學生的必修科目,其授課內容涉及病理生理學、醫(yī)學影像學等基礎課程,學生常常感到知識過于抽象,不好理解。本研究選擇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這一章節(jié),其發(fā)病原因較多,患病率高,病理生理表現復雜、抽象,涉及病理生理學、病理學、影像學等多個學科的相關基礎知識,因此,學習內容繁多,需掌握的知識點比較分散、枯燥。此外,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相關檢查項目較多,包括血常規(guī)、胸部影像學、肺功能、氣管鏡、胸腔鏡等檢查,以及經皮肺穿刺活檢等,需要任課教師講解的內容較多。呼吸內科臨床見習的主要目的是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聯系起來,因此,如何讓學生在較短的臨床見習中掌握呼吸內科的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臨床診療思維能力,是臨床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正是基于這些實際情況,我們在呼吸內科臨床見習中試行WPBL教學模式。
長久以來,我國的醫(yī)學教育一直都是“填鴨式”教育,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幾乎沒有互動。隨著醫(yī)學教育改革的進展,PBL教學模式應運而生[4]。PBL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共同合作解決臨床實際問題[5]。由于PBL模式要求將醫(yī)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進行小組討論,而且每個小組需要一名指導老師,因此,對教師數量的需要大大增加[6]。WPBL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在醫(yī)學教學過程中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互動,從而實現PBL教學的目的。由于基于網絡平臺的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以,教師與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和QQ、微信以及E-mail等多種溝通工具,進行一對一、一對多以及實時和延時的交流,一名教師可以同時指導多個學習小組,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而且這種通過網絡平臺的師生交流在開放、自由的虛擬空間進行,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隔閡,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面對老師時的壓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溝通更加直接有效[7]。WPBL教學模式在信息獲取、信息交流和信息傳輸方面也具有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8]。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理論考核成績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WPBL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顯著。通過網絡平臺直接將學習資料推送給醫(yī)學生,學生通過對真實臨床案例的分析,與前期的基礎課程知識相結合,引導他們通過網絡數據庫自行查閱臨床案例中的問題,對于存在的疑問及時予以引導,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國外也有相關研究表明[9],采用WPBL教學模式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優(yōu)于采取PBL教學模式的學生成績。此外,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醫(yī)學生對WPBL教學模式持歡迎態(tài)度,在提高學習興趣、提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團隊合作能力3個方面,實驗組學生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上述結果說明,WPBL教學模式更有利于調動醫(y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WPBL教學模式在《呼吸內科學》臨床見習中的嘗試,使我們對這一新的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有了切身體會,它有效地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一些缺點,能幫助醫(yī)學生更好地掌握呼吸內科學的知識要點,提高醫(yī)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還需要對WPBL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探討和總結,使之在臨床教學活動中發(fā)揮更大作用。